《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临澧一中2023年上学期高二入学考试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作为纯粹的文学理论术语,误读由布鲁姆提出。他认为本文的意义依阅读行为而产生,阅读行为使文本内在的差异关系活动起来,使意义在这种关系中得以产生。这样,本文的阅读一方面是实现文本意义的前提,另一方面它还对文本有合理的、必然的倒转。基于此,他认为:“阅读,如我在标题里所暗示的,是一种异延的、几乎不可能的行为,如果更强调一下的话,那么,阅读总是一种误读。”许多相对主义者认为这是一种绝对的、偏激的理论,它排除正读的可能性。事实上,我们所谓的正读,是在一种理想条件下才会产生的解读,而此时的读者也是“理想的读者”。误读是一种有意义的、创造性的解读方式,是在理解或部分理解了本文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阅读。阐释学理论家狄尔泰曾说:“阐释活动的最后目的,是比作者理解自己还更好地理解它。”按阐释学家的方法解读后的本文带有自我的烙印,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误读是对读者自我的充分肯定,创造性的合理的误读是自我的实现与满足。误读是对已有结论或权威观点的挑战,它能带来文学的新的意义,观点和研究方法,它最大的贡献在于能使文本意义增值。对于一些文本或艺术品来说,其意义是一个被无限发现的过程。不只是新的误解源泉不断被清除,以至意义从遮蔽它的所有事件中透露出来,而且新的理解源泉也在那里源源涌现,揭示了意想不到的意义因素。(摘编自张璐《论文学增值的途径——文学误读》)材料二:在个性化阅读中往往产生“误读”现象,而“误读”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探究。其一:诗歌意象的跳跃性引发不同的理解。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共含六个物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诗人凸显鸡声和脚印,再由鸡声及茅店再及空中月;由脚印联系到桥板再到霜。通过物象的逆序安排,早行人的形象呼之欲出。这是从视像的角度来欣赏。若从内容来看,此联写鸡啼,状残月,描人迹,绘银霜,有声,有色,有光,有温度,但所突出的重心还是“诗眼”——“早”字。诗把“早”字巧妙地形象化,具体化。这两种解读都属于对此诗的“正解”。
1其二:语言结构的开放性促使误读的形成。文学作品作为艺术信息的符号形式,具有二重性,即语义信息与审美信息。语义信息是一种有着确定性意义的信息,属表层意义,它解释、说明事物,是理解审美信息的基础,也是步入艺术世界的阶梯;审美信息是一种意象性信息,属深层意义,它熔铸了作家主体的情绪、体会,负载情感意味,且模棱两可。对于一首诗来说,语言结构的特殊性、开放性,使得所营构的境象存在多面性,本身即具有“潜在的意义系统”或“信息容量”,它们往往超越一般语言之能指、所指阈限。这种开放性结构,从纵向上讲,随着历史的推移,不同时代的人,对同一作品会有不同的感受,审美趣味的变化也会造成艺术评价的差异,所谓“诗文之传,有幸有不幸焉”。从横向上讲,诗歌一经面世,就要面对所有的读者,当它们面对不同的阶层、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审美角度和审美趣向的读者时,它们就表现出了最大限度的非限制性和灵活性。如北宋科学家沈括读了杜甫《古柏行》中的诗句“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后就指责杜甫诗中的古柏“无乃太细长乎”,因为他计算出四十围“乃是径七尺”,他以精确的科学记数来解诗,拘泥于生活的真实。其三:诗歌语句的浓缩性造成解读的分歧。语言精练是诗词重要特点之一,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形式便是语句的浓缩性。在中国古诗词中,缺失主语、使用倒装句式、采用典故、频繁类比等手段都可增强诗词语句的浓缩性。如对“江枫渔火对愁眠”句中的“江枫”的理解,人们常常把它解释为“水边的枫叶”。事实上,这里的“江枫”指寒山寺外的两座桥,即江桥与枫桥。句中省略定语“江”和“枫”的中心语——“桥”。“江枫渔火”实指此两桥下的渔火,与“火红的枫叶”无关。由于这一省略,遂成误解。这应属于解读中的“反误”现象。诗词鉴赏的结果不外乎三种。一是“正读”;二是“误读”,包括“正误”和“反误”。“正读”现象让人欣慰,而“误读”现象应区别对待,不可盲目。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可全盘肯定。我们承认审美鉴赏中的差异性,同时,应把握审美鉴赏的共性或客观标准的存在。我们必须意识到“诗无达诂”中还有“诗”在,“空白”之外还有“文本”在。文本中已经写出来的部分其实为读者提供了“重要的暗示或提示”,这正是对“个性化”阅读的一种规范。多元解读不是乱读。说诗、赏诗一旦脱离作品的整体性而随心所欲,就可能落入“蔓延的相对主义或感情用事的唯我论”。(摘编自蔡雪妹《论古典诗歌鉴赏中的误读现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人认为布鲁姆的观点过于绝对、偏激,它排除正读的可能性;正读是“理想的读者”在理想条件下才会产生的解读。B.误读是对读者自我的充分肯定,常常能使文本意义增值;对于某些作品来说,误读的意义是一个被无限发现的过程。C.诗歌“误读”的产生是由诗歌意象具有跳跃性、诗歌语言结构具有开放性、诗歌语句具有浓缩性这三大因素引起的。D.
2诗词鉴赏中,对“反误”要宽容,但不可纵容;允许读者“误读”,但对“反误”不能不置可否,不能无原则地鼓励。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论述的内容都与“误读”相关,材料一阐释了其内涵等,材料二则主要探究了其产生的原因。B.文学作品有语义信息与审美信息,分别属于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表明了文学作品语言结构的开放性。C.由于读者的阶层、文化背景的不同,诗歌表现出灵活性,因此,诗歌阅读是可以随意发挥的接受活动。D.多元解读不是乱读,不能完全脱离文本,“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但还是林黛玉,不是薛宝钗。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伊瑟尔说:“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B.克里斯蒂娃说:“任何作品的文本都像许多引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C.克罗齐说:“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任何时代都有重写文学史的欲望,这是由每个时代的语境和话语权所决定的。”D.童庆炳说:“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得这种‘误解’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4.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本来是表现恋人间的相思之苦的,但现在却被用来比喻教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并被读者广泛接受。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读者为何广泛接受。5.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对于“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中的“神游者”和“多情人”,有人认为都是苏轼,有人认为都是周瑜。李老师赞同前一种说法,否定了后一种脱离作品的分析。请结合材料二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答案】1.C2.C3.D4.①将本来表现恋人间的相思之苦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解读为“教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一种误读,但这种误读是有意义的、创造性的解读﹐是读者在理解此诗句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阅读。②这种创造性的合理的误读使读者实现了自我,是对已有结论的挑战,能使原诗句意义增值、新的理解涌现。5.①由于诗歌意象跳跃、语言结构开放、语句浓缩,不同的人对诗歌会有不同的解读,所以才会有人认为“多情人”和“神游者”都是苏轼,而有人认为“多情人”和“神游者”都是周瑜这一现象。
3②诗词鉴赏有“正读”和“误读”,我们承认审美鉴赏中的差异性,但多元解读不是乱读,说诗、赏诗不能脱离作品的整体性而随心所欲,我们一般提倡“正读”。李老师认为前一种说法是“正读”,认为后一种说法是脱离作品的“误读”,所以在教学中赞同前一种说法﹐否定了后一种分析。【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能力。C.“是由……这三大因素引起的”分析错误,根据材料二“在个性化阅读中往往产生‘误读’现象,而‘误读’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探究”,可知材料二只是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并非只有这三个因素。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诗歌阅读是可以随意发挥的接受活动”错,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我们承认审美鉴赏中的差异性……多元解读不是乱读……就可能落入‘蔓延的相对主义或感情用事的唯我论’”,可知诗歌阅读不可随意发挥。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误读是一种基于作品的有意义的、创造性的解读作品的方式。A.伊瑟尔强调的是读者对于阅读的重要性;B.克里斯蒂娃强调文本创作是一个吸收前代基础的结果;C.克罗齐强调时代决定文学史的写法;D.童庆炳强调读者的个性化阅读是基于对作品的理解。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材料的能力。结合“误读是一种有意义的。创造性的解读方式,是在理解或部分理解了本文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阅读”,总结接受原因之一:将本来表现恋人间的相思之苦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解读为“教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一种误读,但这种误读是有意义的、创造性的解读﹐是读者在理解此诗句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阅读。
4“误读是对读者自我的充分肯定,创造性的合理的误读是自我的实现与满足”“误读是对已有结论或权威观点的挑战,它能带来文学的新的意义、观点和研究方法,它最大的贡献在于能使文本意义增值”“其意义是一个被无限发现的过程”,总结接受原因之二:这种创造性的合理的误读使读者实现了自我,是对已有结论的挑战,能使原诗句意义增值、新的理解涌现。【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首先,要正确理解“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含义,即“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以及词人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认为是说苏轼本人的是“正读”,认为是说周瑜的是“误读”;然后分析李老师对两种解读持不同态度的原因。结合材料二,由于“诗歌意象的跳跃性引发不同的理解”“语言结构的开放性促使误读的形成”“诗歌语句的浓缩性造成解读的分歧”的原因,不同的人对诗歌会有不同的解读,所以才会有人认为“多情人”和“神游者”都是苏轼,而有人认为“多情人”和“神游者”都是周瑜这一现象;结合材料二最后一段,“诗词鉴赏的结果不外乎三种。一是‘正读’;二是‘误读’,包括‘正误’和‘反误’”“‘正读’现象让人欣慰,而‘误读’现象应区别对待,不可盲目。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可全盘肯定。我们承认审美鉴赏中的差异性,同时,应把握审美鉴赏的共性或客观标准的存在”“我们必须意识到‘诗无达诂’中还有……,这正是对‘个性化’阅读的一种规范”“多元解读不是乱读”,可得出诗词鉴赏有“正读”和“误读”,我们承认审美鉴赏中的差异性,但多元解读不是乱读,说诗、赏诗不能脱离作品的整体性而随心所欲,我们一般提倡“正读”。李老师认为前一种说法是“正读”,认为后一种说法是脱离作品的“误读”,所以在教学中赞同前一种说法﹐否定了后一种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天上掉下个美人瓶聂鑫森初夏。上午十点钟。天上鬼使神差掉下个美人瓶,砸在一楼外玻璃阳光屋的平面屋顶上。先是“咚”的一声巨响;随即传来瓶子破成几片的声音;接着是屋顶玻璃裂开的声音,细细碎碎,清亮而绵长。这个住宅区名叫“和天下”,错落地立着十幢十八层的住宅楼。每层每家都有宽敞的阳台,只一楼没有,但统一建起规格相同的玻璃阳光屋,一家一间,春可听雨,冬可看雪。费用自掏,光平面屋顶的几块一厘米厚的玻璃就要四千多元。这间玻璃阳光屋是刘美娟家的。刘美娟退休了,成了一个越剧票友。丈夫老马上街买莱去了,她正在屋里一边拖地,一边哼着“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身后玻璃阳光屋的屋顶落下东西了,她惊叫了一声。
5刘美娟在惊悸之后,马上明白了是怎么回事,立刻蹿出朝玻璃阳光屋顶上看。掉下的是一个尺把高的美人瓶,细颈、削肩、玲珑身,碎成了八九块,屋顶的几块玻璃出现了长长短短的裂缝。她朝上面大声喊道:“谁往下扔东西了?砸坏了屋顶,给我赔!”喊了几遍,又骂了几遍,没有人作声,所有的阳台都静若无人。老马回来了,对妻子说:“叫什么,人家会承认吗?我去物业办公室查看监控。你歇歇,别累了。上面丢什么水果皮、纸屑子,不是一次两次了,非得讨个说法不可!”老马立即去了物业办公室。临近中午,老马才没精打采地回到家中。“是几楼哪家丢的?”刘美娟问。“监控摄像头的高度与二楼相齐,只看见一道白光从二楼以上的地方垂直落下来。”“你不是白走了一趟?”老马大声说:“谁说白走一趟了?这个单元共三十六户人家,除一楼二楼外,我要把其余三十二户人家都告上法庭!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七条规定,从建筑物中抛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了他人的损害,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好。这对大家也是一种警戒。”“可物业的利善和主任,是个老好人,劝我先别这样,要想办法尽量收缩疑似侵权人的范围,邻里之间最好不要对簿公堂,‘和天下’要以和为贵。他说在业主微信群里可以开展讨论,迫使真正的侵权人站出来认错赔偿。下午,他会派人来拍摄现场,收集美人瓶碎片交给我们保管,然后在业主微信群发起讨论和评议。”刘美娟说:“这个利主任,人老并不湖涂,应该有妙法。闹得邻里不和,我们也过意不去。”“和天下”微信群,蓦地热闹起来。由物业办公室权威发布了照片和文字:美人瓶垂直落下(说明并非有意抛掷物品),美人瓶砸裂了玻璃屋顶出现的裂缝(说明屋顶损伤情况属实,但还有完好的两块,理赔不过两千元左右),美人瓶的碎片全部找齐(应该是个老物件),还有刘美娟回忆当时受惊吓的短文,老马对高空落物的善意批评。在照片和文字之前,由利主任写了“编者按”,劝说侵权人以大局为重,勇于站出来,让非侵权人不致受到连累。跟帖很踊跃,对高空抛物的不文明现象严加斥责。一个星期过去了,侵权人仍然隐匿不出。微信群中,忽然贴出一位化名“自由落体”的中学物理老师的文章。他说这个美人瓶重量不足0.25公斤,根据每秒9.
68米的加速度计算,如果是从八楼以上的高度垂直落下,必会砸穿玻璃屋顶,导致屋顶崩塌,但现在只是破裂,瓶子只是碎成九片,说明坠物应自四楼至八楼之间掉落。九楼至十八楼的所有人家松了一口气,他们碰见老马夫妇,满面春风地打招呼。接着,又出现了自称“识物新语”者的文章《我看美人瓶》。说他常年工作于外地博物馆,是退休后来和儿子一家做伴的。他到老马家看了美人瓶的碎片,初步认定这是清末釉下彩珍品,如果没打碎,价值在二十万元左右。现在虽碎成了几片,仍可请博物馆的高级技师用金缮法修复,花钱不多,修复后仍可值两三万元。刘美娟问老马:“真有这么一个行家来了吗?我怎么不知道?”老马神秘地说:“是利主任邀请他来我们家的,你到票友会过戏瘾去了,他来时,你不在。”又过了一个星期。老马在业主微信群发了一条消息,说美人瓶碎片被取走了,是这家的小孙子偷偷寻出家中老物件,在阳台边玩,失手掉下来的。砸裂的玻璃,已由家长按价赔偿,并表示了歉意。微信群中有人问这个人是谁?老马说:“哈哈……哈哈,无可奉告。”(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直写美人瓶从楼上掉下,既照应标题,又引起下文。同时,对其声响的描绘很真切,给人一种现场感。B.老马有强烈的法律意识。当妻子说他找物业没用,白走了一趟时,他引用侵权责任法法律条文,表示要维权。C.微信群出现化名“自由落体”的中学物理老师的文章,为下文老马顺利解决“美人瓶事件”提供了前提和依据。D.小说的结尾富有悬念,情节戛然而止,老马的话既维护了当事人隐私,又能够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余韵悠长。7.关于小说中“利善和”这个人物相关内容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利善和”这个名字的命名特色鲜明,暗含了文章所揭示的中心主旨。B.小说通过老马夫妇的对话介绍了利善和,侧面表现了其老好人的特点。C.利善和亲自写“编者按”,劝说侵权人,体现了利善和做事认真负责。D.为让小区邻里关系和谐,利善和让“行家”发帖解释并带他来老马家。8.用“天上掉下个美人瓶”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作者聂鑫森认为:“小小说不仅仅是一个压缩了的故事,也不只是一个新闻事件的匆忙勾勒,我希望写出我所熟悉的故事和人物,更希望通过强化其文化品格,倡导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望和坚持。”请结合文章简要探究。【答案】6C7.D
78.①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全文围绕“天上掉下个美人瓶”一事写了掉下美人瓶之后的处理情况。②化用歌词“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风趣幽默,十分活泼,增添文章的趣味性。③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9.①本小说主要叙写从高楼掉下美人瓶砸坏邻里家玻璃屋顶后处理的事情,它既是一个生活故事,又是一个生活中的新闻事件。②小说中的故事生活化,涉及的场景也生活化,退休老人、物业管理及周围邻居都是我们生活中所熟悉的人物。③小说通过对美人瓶砸坏邻里家玻璃屋顶后的处理情况,揭示了小说“人以和为贵”的主题思想,强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的是倡导大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望和坚持。这体现了聂鑫森对小说的主张。【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C.“为下文老马顺利解决‘美人瓶事件’提供了前提和依据”理解有误。依据原文“九楼至十八楼的所有人家松了一口气,他们碰见老马夫妇,满面春风地打招呼”等信息,应是使叙述产生波澜,缓和了紧张的氛围,与下文顺利解决“美人瓶事件”没有多大关系。真正让事情得以顺利解决的是《我看美人瓶》这篇文章。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及作用的能力。D.“利善和让‘行家’发帖解释并带他来老马家”分析不当。“利善和让‘行家’发帖解释”,小说中并没有依据;带“行家”来老马家也只是老马自己这么说,有没有“行家”这个人物都是个谜。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标题作用的能力。文章故事围绕“天上掉下个美人瓶”、寻找美人瓶的主人、美人瓶被悄悄领走展开,所以标题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手法上,标题化用歌词“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且与文中“刘美娟退休了,成了一个越剧票友。丈夫老马上街买莱去了,她正在屋里一边拖地,一边哼着‘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相照应,风趣幽默,十分活泼,增添文章的趣味性。表达效果上,“天上掉下个美人瓶”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深层意蕴的能力。
8首先小说的内容是叙写从高楼掉下美人瓶砸坏邻里家玻璃屋顶后处理的事情,其实就是“高空坠物”的问题,而这一问题是既是既是一个常见的生活故事,又是一个生活中备受关注的新闻事件。“这个住宅区名叫‘和天下’,错落地立着十幢十八层的住宅楼。每层每家都有宽敞的阳台,只一楼没有,但统一建起规格相同的玻璃阳光屋,一家一间,春可听雨,冬可看雪。费用自掏,光平面屋顶的几块一厘米厚的玻璃就要四千多元”“老马立即去了物业办公室”“他说在业主微信群里可以开展讨论”,小说中的故事生活化,涉及的场景也生活化。而且涉及的人物包括退休老人、物业管理员及周围邻居都是我们生活中所熟悉的人物。“可物业的利善和主任,是个老好人,劝我先别这样,要想办法尽量收缩疑似侵权人的范围,邻里之间最好不要对簿公堂,‘和天下’要以和为贵。他说在业主微信群里可以开展讨论,迫使真正的侵权人站出来认错赔偿”“这个利主任,人老并不湖涂,应该有妙法。闹得邻里不和,我们也过意不去”“老马在业主微信群发了一条消息,说美人瓶碎片被取走了,是这家的小孙子偷偷寻出家中老物件,在阳台边玩,失手掉下来的。砸裂的玻璃,已由家长按价赔偿,并表示了歉意”,小说通过对美人瓶砸坏邻里家玻璃屋顶后的处理情况,揭示了小说“人以和为贵”的主题思想,强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的是倡导大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望和坚持。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晋赵盾举韩厥,晋君以为中军尉;赵盾死,子朔嗣为卿。至景公三年,赵朔为晋将,朔取成公姊为夫人,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及至于晋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至赵盾,遍告诸将曰:“赵穿弑灵公,盾虽不知犹为首贼。臣杀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请诛之!”韩厥曰:“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后妄诛,妄诛谓之乱臣。”屠岸贾不听。厥告赵朔趋亡,赵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且不恨。”韩厥许诺,称疾不出。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括,皆灭其族。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后生男,乳,朔客程婴持亡匿山中。居十五年,晋景公疾,卜之曰:“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景公疾问韩厥,韩厥知赵孤在,乃曰:“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夫自中衍皆赢姓也,中衍人面鸟喙,降佐殷帝太戊,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厉无道而叔带去周适晋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尝有绝祀今及吾君,独灭之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唯君图之。”景公问曰:“赵尚有后子孙乎?”韩厥具以实对,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召而匿之宫中。诸将入问疾,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孤名曰武。诸将不得已,乃曰:“昔下宫之难,屠岸贾为之,矫以君令,并命群臣,非然,孰敢作难?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今君有令,群臣之愿也。”于是召赵武、程婴遍拜诸将军,将军遂返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
9(选自《说苑·复恩》,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厉无道/而叔带去周适晋/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尝有绝祀/B.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厉无道/而叔带去周适晋/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尝有绝祀/C.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厉无道/而叔带去周适晋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尝有绝祀/D.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厉无道/而叔带去周适晋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尝有绝祀/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皆灭其族”中的“族”与“族秦者秦也”(《阿房宫赋》)中的“族”含义不同。B.龟策,是指龟甲和蓍草,古人用它来占卜吉凶;有时也指占卜之人。文中指前者。C.“唯君图之”与“唯求则非邦也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唯”含义相同。D.“具以实对”与“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两句中的“具”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到了晋景公的时候,屠岸贾当上了司寇,他想作乱,于是借惩治谋杀晋灵公的凶手来罗织赵盾的罪名,从而灭掉其全族。B.韩厥认为赵盾当时在外地,未参与杀害晋灵公之事,且故去的晋成公也没有追究其责任,现在杀掉其后代,是否定晋成公的做法。C.程婴感激赵朔的恩惠,抱其子逃进山中躲藏;晋景公生病,占卜后得知是大业后人在作崇,就立即找韩厥询问赵氏孤儿之事。D.赵武、程婴拜见诸将军后,将军们就跟程婴、赵武一道攻打屠岸贾,灭掉了他的家族,晋景公赐给赵武跟从前一样的田地采邑。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厥告赵朔趋亡,赵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且不恨。”(2)昔下宫之难,屠岸贾为之,矫以君令,并命群臣,非然,孰敢作难?14.韩厥是如何报恩的?请加以概括。【答案】10.A11.C12.C13.(1)韩厥告诉赵朔赶紧逃跑,赵朔不肯,说:“您一定不会让赵氏断绝祭祀,我死了也就没有遗憾了。”(2)从前下宫发生的动乱,是屠岸贾做的,他假传君王的诏令,并且命令群臣,要不是这样,谁敢作乱?14.①韩厥为赵氏一家辩护。②劝说赵朔逃走。③后来扶植赵氏孤儿,使其兴旺。【解析】【10题详解】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到周天子时,都有美好的品德,往下传到周幽王、周厉王时昏庸无边,叔带就离开周朝来到晋国,侍奉先君晋文侯,一直到晋成公,赵家世世代代都为晋国建立功劳,不曾断绝过祭祀。“有明德”为动宾结构,其后应断开;“下”是下句的状语,不能跟后面断开,排除BC;“事”是“先君文侯”的谓语,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CD。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名词,家族;动词,族灭。“族”含义不同。句意:把他们的家族全部灭掉。/族灭秦国的是秦国自己。B.正确。C.希望、祈请;语气助词,用于句首,无实义。“唯”含义不同。句意:希望您考虑一下这件事。/难道冉有说的就不是治理国家的事吗?D.都是“全部、详细”。“具”含义相同。句意:韩厥把实情全部禀告了他。/这个人为(他们)详细的说出自己所听到的事。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就立即找韩厥询问赵氏孤儿之事”说法不当。晋景公是问韩厥“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是怎么回事,此时晋景公并不知道赵氏孤儿之事。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趋亡”,赶紧逃跑;“绝”,断绝;“恨”,遗憾。(2)“难”,动乱;“矫”,假传君王的诏令;“然”,这样。【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屠岸贾想要诛杀赵氏时,韩厥说“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后妄诛,妄诛谓之乱臣”,韩厥为赵氏一家辩护。屠岸贾不听劝说,韩厥“告赵朔趋亡”,劝说赵朔逃走。
11趁着景公问询,韩厥说“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今及吾君,独灭之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唯君图之”,并与景公“谋立赵孤儿”,后来扶植赵氏孤儿,使其兴旺。参考译文:晋国赵盾举荐韩厥,晋国国君就让韩厥做中军尉;赵盾死了,他的儿子赵朔继承父职为上卿。到了景公三年,赵朔担任晋国将军,娶晋成公的姐姐为夫人,大夫屠岸贾想要诛杀赵氏一家。屠岸贾最初就受到晋灵公的宠爱,到了晋景公的时候,屠岸贾就当上了司寇,他想作乱,就借惩治谋杀晋灵公的凶手,来罗织赵盾的罪名,通告将领们说:“赵穿杀害晋灵公,赵盾虽然不知道,但他仍是首犯。臣子刺杀国君,他的子孙却在朝里当官,凭什么能惩治罪犯,请求诛灭他们!”韩厥说:“晋灵公遇害时,赵盾在外地,先君成公认为他没有罪,所以没有诛杀他。如今诸位要诛杀他的后代,这是认为先君的做法不对然后又胡乱诛杀,胡乱诛杀就叫乱臣贼子。”屠岸贾不听韩厥的劝告。韩厥告诉赵朔赶紧逃跑,赵朔不肯,说:“您一定不会让赵氏断绝祭祀,我死了也就没有遗憾了。”韩厥答应了他的要求,就借口有病不再出门。屠岸贾不向国君请示就擅自和众将将赵氏围在下官,杀了赵朔、赵括,把他们的家族全部灭掉。赵朔的妻子是成公的姐姐,怀有遗腹子,逃进景公宫内躲藏起来,后来生下一个男孩,还在哺乳时,赵朔生前门客程婴抱着赵朔的儿子逃进山中躲藏起来。过了十五年,晋景公病了,占卜的人说:“大业的后人当中,有冤情的人在作祟。”景公立即问韩厥,韩厥知道赵氏孤儿活着,就说:“大业的后人在晋国断绝了祭祀的人,那不是赵氏吗!自中衍以后的子孙都姓赢,中衍人面鸟嘴,投降并辅位殷帝太戊。到周天子时,都有美好的品德,往下传到周幽王、周厉王时昏庸无边,叔带就离开周朝来到晋国,侍奉先君晋文侯,一直到晋成公,赵家世世代代都为晋国建立功劳,不曾断绝过祭祀。现在到了国君您这一代,唯独您诛灭了赵家的宗族,国人都哀怜他们,所以在占卜的龟策上表现出来,希望国君认真考虑这件事。”景公问道:“赵氏还有后代子孙吗?”韩厥把实情全部禀告了他,于是景公就与韩厥商量要立赵氏孤儿,并召见赵氏孤儿,把他藏在宫里。将军们进宫问候景公病情,景公依靠韩厥人多势众,威胁将军们面见赵氏孤儿,孤儿名叫武。将军们不得已,就说:“从前下宫发生的祸乱,是屠岸贾做的,他假传君王的诏令,并且命令群臣,要不是这样,谁敢作乱?若不是您生病,臣下们本来也要请求君主立赵氏的后代了,如今您已有命令,这正是臣子们的心愿。”于是景公召赵武、程婴一个一个拜见诸将军,将军们就反过来跟程婴、赵武一道攻打屠岸贾,灭掉了他的家族。晋景公又赐给赵武跟从前一样的田地采邑。(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山行即事王质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睛。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12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颔联描绘了阴雨天气,绵雨飘落,风吹衣袖,令山行者情绪低落。B.雨过天晴,鹊鸟啼叫,鸥鸟在水面上嬉戏,整个画面欢快而美好。C.尾联运用拟人手法,写山色不言语,却使人醉意全消,神清气爽。D.本诗在结尾处点明山行,诗意流畅自然,达到了人物合一的境界。16.本诗与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都写了浮云,但写浮云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A16.①本诗中的浮云指空中飘浮的云朵,首联描绘了浮云在空中飘浮,似乎在商议天气的阴晴,从下文来看,起到了涵盖全篇的作用,下文都是围绕浮云所“议”的“阴晴”来写的。②《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中的浮云具有象征意义,暗指奸佞的小人。诗人借之表达了自己不畏奸邪小人,锐意进行改革的决心。【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令山行者情绪低落”说法有误。根据句中“清”及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可知,应是使山行者心情愉悦。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的能力。本诗中,“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睛”的意思是飘浮的云朵在碧空里你来我往,忙于“议”。“议”什么?“议”究竟是“阴”好,还是“晴”好。“议”的结果怎么样,没有说,接着便具体描写“山行”的经历和感受。由此可知,诗人在这里所写的“浮云”在内容上就是实指空中飘浮的云朵,但诗人还运用拟人手法,通过描写浮云似乎在商议天气阴晴的描写,来为后文描写山中雨过天晴的景色做下铺垫。因此,“浮云”也起到了涵盖全篇的作用,下文都是围绕浮云所“议”的“阴晴”来写的。
13《登飞来峰》中“浮云遮望眼”则运用了典故。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由此可知,这里的浮云具有象征意义,暗指奸佞的小人。而“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怕飘浮的云朵遮住远望的视线,原是因为我站在高出云层上的山塔的最高层。诗人在这里通过贬斥浮云,论述了“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这一人生哲理,也借此表达自己不惧困难,锐意改革的决心。(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认为《离骚》描写的事物虽然是寻常的,但是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2)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3)“扁舟”作为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之一,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更是追求自由、隐居的媒介,它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②.举类迩而见义远③.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⑤.驾一叶之扁舟⑥.举匏樽以相属(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指、迩、见、弩、驾、匏樽、属。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志在必得的少年到白发苍苍的老年只做了研发核潜艇这样一件事的黄旭华的看上去“很简单”的履历其实“很不简单”。放下儿女情长,隐姓埋名专注科研30年,做出常人难以做出的抉择,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相对一些人身上追名逐利的浮躁风气,相对一些部门工作干得少、口号喊得漂亮的不实作风,相对一些干部捞实惠、要地位的自私做派,黄旭华正如网友们所感佩的,是“熊熊燃烧的精神火炬”“志行万里的人生楷模”。时势出英雄,而英雄往往有两种:一种是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一种是忧国忘家、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前一种考验的是胆识,后一种考验的则是毅力。这两种品德,黄旭华②。目睹中国遭受日本侵略者欺凌,他在中学时期果断作出“弃医从船”的选择;响应国家研制核潜艇的任务,埋头苦干,一干就是30年;功业已成却不养尊处优“吃老本”,分分秒秒献身于研发人才传帮带……黄旭华用③
14、无怨无悔的毕生奋斗,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熔铸于强国强军的伟大事业中,树起一座受人敬仰的精神丰碑。誓言无声,大国重器就是最好的名声;生命有限,高歌以行就是最好的留念。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比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①鞠躬尽瘁②兼而有之③默默无闻19.黄旭华的履历看上去“很简单”,其实“很不简单”,他从志在必得的少年干到了白发苍苍的老年,他一生只做了研发核潜艇这样一件事。20.①画横线句子以排比手法列举了三种追名逐利、自私自利的做派,与黄旭华的无私奉献、志行千里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黄旭华的高尚品质。②三个“相对……”构成了排比,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了语言气势,加强了表达效果。(答出关键点即可)【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语境强调忧国忘家,不辞辛苦,可用“鞠躬尽瘁”。鞠躬尽瘁:不辞劳苦,尽力于国事,形容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②处,语境指黄旭华这两种品质都有,可用“兼而有之”。兼而有之:同时占有或具有几种事物。③处,语境强调黄旭华无声的奉献精神,可用“默默无闻”。默默无闻:无声无息,没人知道,指没有什么名声。【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长句变短句,首先抽出长句的主干,单独成句:黄旭华的履历其实“很不简单”。然后把“看上去‘很简单’”独立出来,单独成句。再把主语修饰语“从志在必得的少年到白发苍苍的老年”“只做了研发核潜艇这样一件事”独立出来,添加主语、谓语,单独成句:他从志在必得的少年干到了白发苍苍的老年,他一生只做了研发核潜艇这样一件事。最后,按照逻辑顺序排列句子,注意句子之间的连贯和衔接。【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相对一些人身上追名逐利的浮躁风气,相对一些部门工作干得少、口号喊得漂亮的不实作风,相对一些干部捞实惠、要地位的自私做派”,三个“相对……”句子形式整齐一致,形式上构成排比,增强了语势和节奏感。
15内容上,从“浮躁风气”“不实作风”“自私做派”三个角度突出了追名逐利、自私自利的做派;以此对比黄旭华,突出黄旭华的高尚品质。(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过敏性鼻炎好像沾上了就很难好。如果你问你身边那手不离纸、痛苦不堪的同桌:你知道过敏性鼻炎是由什么引起的吗?他会很不屑地斜你一眼。当然知道了,这个季节特有的花粉呗。这也没错,花粉确实是引起过敏性鼻炎的罪魁祸首。但是把账全部算在花粉头上有基冤枉,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是①,这个推手就是食物过敏。多数慢性过敏是联合过敏,过敏性鼻炎也一样。篙草过敏背后还有隐藏的食入性的或其他的过敏原,食物过敏的症状70%表现在呼吸道。也就是说花粉只是引起季节性过敏的原因之一,很多人往往同时伴有食物过敏。这种食物过敏在非过敏季表现非常不典型,大部分人根本感觉不到。到了过敏季食用了过敏食物同时接触了过敏的花粉,过敏性鼻炎症扶会明显加重。所以如果②提前或至少在过敏季避免搂触,过敏性鼻炎的症状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甚至可以到不吃药也能耐受的地步。21.下列句子中的“他”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当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可以唱他几句,缓解情绪。B.青岛不采用双机场模式,流亭机场航站楼将留作他用。C.我们要放下他人的期待,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D.小男孩背着竹筐走在山路上,汗水打湿了他的衣衫。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21.D22.①花粉(过敏)背后还有推手②能找出过敏的食物(能不吃过敏的食物)【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画横线句中的“他”都是具体指某个人。A.虚指(用在动词和数量词之间)。B.指别的方面或其他地方。C.另外的、其他的。D.具体指某个人。
16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根据语境“但是把账全部算在花粉头上有基冤枉”可推断,造成过敏性鼻炎的除了花粉还有其他的原因,故可填写“花粉(过敏)背后还有推手”之类的句子。第②空,“到了过敏季食用了过敏食物同时接触了过敏的花粉,过敏性鼻炎症扶会明显加重”可知,过敏性鼻炎症与过敏食物有关,想要缓解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可以先找出过敏的食物,或者不吃过敏的食物,故可填写“能找出过敏的食物(能不吃过敏的食物)”之类的句子。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回望中国新时代的这十年,你会看到什么?高度、深度、跨度、速度、精度、力度。这十年,从这六个维度看中国,我们看见大国重器、重大工程,更看见一个个普通中国人的奋进脚步、拼搏身影。请从上述六个维度中任意挑选两个维度,谈谈自己的理解与所受到的启示,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秉速度,创跨度,赴未来历史的航程波澜壮阔,时代的大潮奔腾不息。十年奋进,中国速度展现中国力量,我们以“速度”惊艳世界;十年跨越,中国跨度铸就中国奇迹,我们以“跨度”,赴辉煌未来。大道如砥,行者无疆。时代楷模,默默付出,以速度创跨度。逐梦浩瀚星辰,难忘拓荒之艰。回望历史,共和国大厦的一砖一瓦,无不浸润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汗水与家国情怀。从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到于敏、黄旭华、孙家栋,一个个闪亮的名字,撑起了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宏伟大厦。看如今,嫦娥奔月、蛟龙深潜、航母破浪、高铁飞驰……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背后,不正是无数青年应该学习的勇于探索、敢于超越的精神吗?问鼎苍穹、跨山越海……盛世中国,十年飞跃,中国跨度“当惊世界殊”。
17跨越九天寰宇,比天更高的是探索的目光;跨越碧波无涯,比海更远的是奋斗的脚步;跨越高远之极,比地更坚的是“愚公”的精神。随着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成功发射,中国迈入“探日”时代。“效法羲和驭天马,志在长空牧群星”,沿着上古神话中的“太阳女神”羲和的脚步,中国人把浪漫与情怀遍洒苍穹。回顾这十年,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每一瞬间都在创造奇迹、书写历史,让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让一道道“无解题”得到破解。十年砥砺前行,化作惊艳舞步,舞出新的跨度。中国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驶入快车道。却顾所来径,豪情溢满胸。中国跨度描摹时代经纬,青年跨度绘就大写未来。有人说,当你足够努力,幸运总会与你不期而遇。国家如此,个人亦如此。十年跨越,已成过往,又来日方长;吾辈“跨越”,则正当时,且时不我待。古之名相张居正说:“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在未来的前行之路上,我一定会怀梦想,勇创新,重实干。以梦想为光,告别迷茫,行稳致远;以创新为剑,乘风破浪,一苇以航;以实干力行,厚积薄发,成功在望。我会因热爱而分享,因强大而自信;我会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壮志凌苍兕,精诚贯白虹;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中国之十年跨越,我已亲历;展望未来胜景,我必跨越,再跨越,一路向前。前方,是壮阔的大海;前方,是喷薄的旭日;前方,是照亮寰宇的万道霞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关涉中国新时代十年的高度、深度、跨度、速度、精度、力度这六个维度。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高度、深度、跨度、速度、精度、力度这六个维度;第二部分是从这六个维度看中国的发展与人民的奋进脚步、拼搏身影。十年中国的飞跃发展,可以体现在攀越苍穹的高度、潜入沟底的深度、攻克艰难的跨度、火力全开的速度、必作于细的精度、雷霆万钧的力度等许多方面。而这也是材料指出的六个维度的具体内容。而想要实现这六个度,实现中国的飞速发展,不仅仅靠领导层的英明决策,万众一心的中国基建,更要靠其中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民的奋进脚步和拼搏身影。所以,中国发展中的不管哪一个“度”,我们都应该看到大国重器背后普通人民的奋斗背影。
18试题要求“从上述六个维度中任意挑选两个维度,谈谈自己的理解与所受到的启示”。对此,要注意:第一,既要从上述六个维度中任意挑选两个维度来写,还要建立二者的有机关联;第二,既要展现二者,谈两个维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第三,既要阐述国家发展的成就,还要写这背后人民的奋进脚步和拼搏身影,既要关注社会发展和国家成就,又要表现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如综合高度、深度,从宏观上可结合中国航天和中国海洋探测等项目赞扬中国的发展,从微观上则可由此告诫我们要志存高远,说明理想决定人生高度。如从跨度、速度的角度分析,可以探讨中国发展的速度和温度,也可从个人角度说明我们新时代青少年要跨越人生险阻,加速社会发展。从精度、力度的角度分析,可结合工匠精神阐述其对促进国家科技创新和个人学习、工作等的重要意义等。从高度、跨度的角度分析,可思辨性地说明高度决定人生方向,跨度跃出人生精彩等等。当然也可以将这些维度其中的任意两个进行有机组合,用个人小感受,写出国家大话题,从中联系人生、国家和民族发展,讴歌祖国的伟大成就,写出其价值与意义,从而抒发出对民族崛起、国家强大的强烈自豪感。具体写作时,要注意联系热点素材展开,表达对这些维度的认识。可对这些维度寻因溯果,深入挖掘,比如中国为什么会有这些维度,这些维度给人民百姓带来了哪些变化等。立意:1.高度展望理想,深度挖掘人生。(深度+高度)2.跃上苍穹,全速向前。(高度+速度)3.放精准之矢,射疾速之箭。(精度+速度)4.用努力跨越,用奋斗加速。(跨度+速度)5.微观世界的一跨度,实现发展大速度。(跨度+速度)6.打造工匠精神,铸就人生力量。(精度+力度)7.展望高度,跨越人生。(高度+跨度)
1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