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236797
大小:247.13 KB
页数:6页
时间:2023-08-08
《“三吏”“三别”与《伊利亚特》的文化差异_王丽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1期,2023年1月Journalof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SocialSciences),Vol.24,No.1,Jan.2023王丽君.“三吏”“三别”与《伊利亚特》的文化差异[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4(1):64-69.DOI:10.16698/j.hpu(social.sciences).1673-9779.2023.01.009“三吏”“三别”与《伊利亚特》的文化差异王丽君*(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焦作454000)摘要:战争题材在中西方的诗歌创作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诗圣杜甫的“三吏”“三别”与西方《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便是中西方古典战争诗歌的杰出代表。“三吏”“三别”与《伊利亚特》,鲜明地表征着中西方诗人对战争诗描绘的文化差异问题,从诗歌题材对战况描写的省略反衬对战争宏大场面的渲染、从战争风格的悲慨与崇高到文化情感的爱国情怀与英雄主义等方面,展现了中西战争诗的不同文化风貌,显现出中西方民族对战争的认知与态度:西方古希腊时期的个人英雄主义及尚武传统,中华民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文化意识及厌战传统。关键词:“三吏”“三别”;伊利亚特;战争诗;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79(2023)01-0064-06TheculturedifferencebetweenIliadandThreePrettyOfficialsandThreeDeparturesWANGLijun(SchoolofForeignStudies,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Jiaozuo454000,Henan,China)Abstract:ThesubjectofwarhasalonghistoryinChineseandWesternpoetrywriting.ThreePrettyOffi-cialsandThreeSeparationsofthefamousChinesepoetDuFuandIliadintheHomer’sEpicareoutstand-ingrepresentativesofChineseandWesternclassicalwarpoetry.Theyclearlyrepresenttheculturaldiffer-encesaboutthedescriptionofwarpoemsbetweenChineseandWesternpoets.Asfarasthesubjectisconcerned,ChinesewarpoetrytendstoreducethedepictionofbattlewhileWesternpoetrylaysemphasisonthegrandscenes.Intermsofstyle,WesternwarpoetryadvocatesstrugglingwhileChinesewarpoetryalwayspicturesasadatmosphere.ChinesewarpoetrysingshighlypraiseofpatriotismwhileWesternpo-etryeulogizesheroisminculturalemotion.ThreePrettyOfficials,ThreeSeparationsandIliadnotonlyshowthedifferentculturalfeaturesofChineseandWesternwarpoemsbutalsothedifferentcognitionandattitudestowardswarofChineseandWesternnations.Thewestern’sindividualheroismandwar-advo-catinginancientGreeceispresentedwhereastheChinese’sculturalawarenessthatthesenseofrespon-sibilityfortheriseandfallofthecountryandthetraditionofwar-hatingisshown.Keywords:ThreePrettyOfficials;ThreeSeparations;Iliad;warpoetry;culturaldifference收稿日期:2022-01-25;修回日期:2022-03-16*基金项目:河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SKGH2017-02)。作者简介:王丽君(1978—),女,河南焦作人,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翻译与文化研究。E-mail:516711189@qq.com
1第1期王丽君:“三吏”“三别”与《伊利亚特》的文化差异65所谓战争诗,是以战争为题材或者以战争为戮、血淋淋的战争场面,正如杨牧先生所言———背景的诗歌,即由战争牵动的社会变化以及诗人心“中国诗人服膺圣人之教,赞颂征伐正面的文化价[1]理波动所形成的诗歌。古今中外许多经典的诗值,却不歌咏战争。诗人歌咏战争时,通常以颂作,时常书写时代更替,从战争的内容描写人的苦诗,更常用哀诗,怨诗的形式,然而战争,真正交难,这便产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战争诗篇。这些诗锋的场面,常常略去,此所谓‘战情省略’(ellip-[3]篇描绘了非常广博的内容,或描绘金戈铁马的战sisofbattle)”。“战情省略”可谓是非常客观地场,歌颂将士们奋勇厮杀、不怕牺牲的壮志凌云;总结了中国战争诗的特色。此外,写实同“战情或深刻揭示掌权者的昏庸腐败;或反映连年征战,省略”共同凝聚了中国诗歌的文化传统。在杜甫表现戍边将士的辛苦与思乡怀亲之情;或描绘战争的“三吏”“三别”中,写实从战争的视角展开,与战后情景,表现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与对和平生活将战争作为真实事件发生的背景存在,而细致描绘[2]的渴望。其中,杜甫的“三吏”“三别”和《荷的是战争的后果———民生疾苦、家国凋敝,以这些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堪称经典。“三吏”内容来展现战争的“血淋淋”现实,如“万国尽“三别”创作于唐乾元二年(759年),时年正值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4]130唐平叛之师溃败,安史叛军进逼洛阳。杜甫途经新丹”。然而,尤为重要的是这些诗篇生动展现安、石壕、潼关等地方,沿途耳闻目睹了许多男女了战争之中士兵与民众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这一残酷老少被逼迫当兵士役夫,人世间充斥着惊惶恐怖和内容,“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肥男有母[4]123悲哀叹息。这一切带给他强烈的心灵震颤,自身的送,瘦男独伶聘”。这些诗句描写了战争来临流亡感、民众的痛苦感、国家的破败感集于一心,时军队抓壮丁的景象,书写了没有壮丁连瘦小的男战争的残酷无情和民众的爱国情怀触击着他的心人都要入伍的残酷现实。而“君今往死地,沉痛[4]128灵。759年3月,杜甫在回到华州之后,将一路上迫中肠”,描写的是一位新娘的诀别,一对新的亲身感受,经过艺术提炼,形成这六首不朽之作婚夫妇在成婚第二天就要分离,因为夫君要赶赴战———《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4]126《垂老别》《无家别》。《伊利亚特》叙述的是特洛得备晨炊。”这些诗句则是展现了即使是老年妇伊战争的故事,重点的描写对象是战争与人,通过女,同样遭受着战争的苦难,必须完成军队相关的[4]125战争歌颂英雄,表现了浓郁的希腊式英雄主义。通要求。“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通过写过对以特洛伊之战为背景的《伊利亚特》和在安士兵构筑的潼关要道,大城比铁还要坚固,小城也史之乱背景下写出的“三吏”“三别”的分析比有万丈多,揭示兵士的无比艰辛。“连云列战格,[4]125较,可以看出,二者尽管均属于战争诗,但是叙事飞鸟不能逾”,通过描写城上堡垒把城墙区分风格、情感展现与文化底蕴却不尽相同。成一格格战栅,甚至飞鸟也不能越逾,极尽刻画了潼关与云相连之高,间接展现了将士与民众的苦一、描写方式:“战情省略”与难。由此可见,杜甫以其战争诗“三吏”“三别”,宏大场面书写了战争年代人们都要面对“人生无家[4]131别”,尤其是那些牺牲了的兵士们背后家庭的杜甫的“三吏”“三别”和《伊利亚特》作支离破碎,通过诸多具体事件展现出一幅广阔的历为战争诗,展现了中西方诗歌在题材方面处理战情史战争画卷。与宏大场面的差异,它们的不同之处明显表现在对与“三吏”“三别”不同,《伊利亚特》则侧战争的处理态度维度。杜甫的许多诗篇对真实的历重描绘战况的宏大与血淋淋的战争场面。此部长篇史事件会有不同程度的描摹,而在具体诗作中所表叙事诗共15693行,分为24卷,叙述了古希腊人现的写实特色也奠定了杜诗的诗史性质。“三吏”和特洛亚人之间的战争,通过对特洛伊战争的描“三别”作为杜甫亲历战争之后的艺术创作,其所写,歌颂英勇善战、建立功勋的英雄,谴责战争中描绘的真实细节中寄托着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感,同的怯懦者。《伊里亚特》聚焦特洛伊战争第十年中时展现中国战争诗的“战情省略”特色。自《诗一个时段的活动,以阿基里斯和阿伽门农的争吵作经》以来,中国的战争诗篇一般极少直接描绘杀为开端,以赫克托耳的葬礼作为结尾,没有描述故
266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4卷事的背景,也没有叙述最终的结局。荷马以恢宏大乎都是为了“保家护国”。基于此,中国文化对战气的笔触刻画了古战场的横尸遍野、震天厮杀、金争的歌颂也往往停留于保家卫国的范畴,而且内心戈铁马、血溅沙场。正如诗中所写:“强有力的阿深处向往安定,安土重迁,所以即便是描写战争,伽门农投枪击中他的盾牌,铜尖冲破阻挡,把面里也没有西方的野性与血腥,而对于和平的向往与顾一起透穿,捅开腰带,深扎进他的肚腹。他随即倒家安国的眷恋是其真正的家国情怀。[5]104地,轰然一声,铠甲在身上铿锵作响。”血腥的战斗场景赤裸裸地呈现于读者面前。《伊利亚特》二、风格特征:崇高与悲慨对战争的全过程展开了精细描述,如军队行进、双方交战、安营扎寨、整装出征等等,对所用武器装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无关胜负结果,战争都备的描绘也比较全面。此外,残酷的战争场面也被是人类不得不面对的灾难,杀戮亦是不可避免的。描画得赏心悦目,令人心驰神往,如“比之驾着《伊利亚特》是描写两个部落联盟生死决战的史深旷的海船,返回亲爱的故乡,战斗是一件更为甜诗。希腊英雄用自己的鲜血换取了特洛伊的财富,美的事情。像横扫一切的烈焰,吞噬着覆盖群峰的诗人在对杀戮场面的吟咏中充满了对胜利者和英雄森林,老远亦可跳见冲天的火光,战勇们昂首阔步们的歌颂。前文论述在这首史诗中对战争场面的大向前迈进,气势如虹的青铜盔甲光芒闪耀,穿越长肆渲染,这不仅表明西方人的“尚武”精神,而[5]37空,直上云宵”。不仅如此,《伊利亚特》还展且传达出西方战争诗无节制的“力量美”。这些风现了兵士战斗的场景,描写战斗中士兵的攻击,犹格特征在《伊利亚特》有着非常明显的显现,比如“巨浪拍打海滩”而成群结队的“密密麻麻的如赫克托尔大喊着冲过前线,铜装闪灿,犹如赫菲士兵,像成群结队的花蜂,一波接一波,不间断冲斯托斯的永不熄灭的火焰;再如赫克托尔思虑等涌出空心的石窟,抱成一个个圈团,飞访着春天的待,阿喀琉斯来到近前,如同埃倪阿利奥斯,头盔[4]25花丛,四处游移漫舞,成群结队”。颤动的战士,那支佩利昂产的梣木枪在他的右肩骇综上,《伊利亚特》通篇是描写战斗的,部分人地晃动,浑身铜装光辉闪灿,如同一团烈火或初[7]穿插了极少日常生活的场景,着力渲染殊死战斗的升的太阳的辉光。这些充满激昂情调的文字不激烈,表现古希腊人对战争的崇拜与歌咏。而仅读起来激动人心,更突显这首史诗崇高与悲慨的“三吏”“三别”则是以战争为背景,着力书写征风格与文化特征。《伊利亚特》几乎处处都展现出夫怨、思妇恨、家人的悲苦和彼此之间的思念与愁荷马赋予特洛伊战争的缺乏理性的、毫无节制的描怨等内容。通过以上题材书写的对比,我们从中可述,在对战争过程与战争场面进行全息式描写时,以窥见中西方人民对战争的不同立场与态度。荷马将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方式达到了极致,运用多种以《伊利亚特》展现了古希腊人热衷于扩张式的艺术手法来揭示战争的悲壮。战争描绘过程中,征战。特洛伊战争的导火索是海伦被抢,表面上是“荷马式比喻”给人以深刻印象。全诗通过对“荷由一个女人引发的战争,实则是古希腊人对特洛伊马式比喻”的精巧使用,让战争场面呈现出杀戮丰富物产的垂涎,海伦只不过是战争的借口和牺牲血腥的诗意,如对阿喀琉斯的描写———“一如暴品而已。由此看来,战争过程中侵占掠夺所得的巨獗的烈焰,横扫山谷里焦干的树木,焚烧着枝干繁[5]432大财富对古希腊的游牧民族具有很强的诱惑,古希茂的森林,疾风卷着熊熊火势”。总体而言,腊人希望通过战争为自己的城邦获取利益,而血淋《伊利亚特》中充满杀戮残酷的战争场面伴随着对淋的战争场面则反映了他们好战的习性与传统。对战争的崇尚和血腥悲壮的诗意,将人物的战斗与生中国来说,从古至今,战争时常是出于自卫的目死融入其中,如帕特洛克罗斯被赫克托耳杀死;普的,是民族文化排斥的对象,这是由儒家传统思想里阿摩斯白发人送黑发人;阿喀琉斯凌辱赫克托耳[6]文化与认知所决定的。对于中国人来说,只有的尸体……《伊利亚特》描绘了几十场惊心动魄和平的生活状态才能从耕地中获得丰收,对平静安的沙场血战,体现出诗人以鲜血场景营造野蛮与崇宁、丰产丰收的渴望大于战争掠夺财产的诱惑。因高的艺术追求,例如诗中如此写到———“两军相此,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尚武意识都是有节制的。遇,激战在屠人的沙场上,盾牌和枪矛铿锵碰撞,如汉唐时期对匈奴和突厥的战争,宋明对蒙古、女身披铜甲的武士竞相搏杀,中心突鼓的皮盾挤来压真的战争,直到19世纪的鸦片战争,这些战争几去,战斗的喧嚣一阵阵地呼响;痛苦的哀叫伴和着
3第1期王丽君:“三吏”“三别”与《伊利亚特》的文化差异67胜利的呼声,杀人者的呼声,泥地上碧血殷《伊利亚特》通过对战争与英雄人民的书写,渲染[5]83红”。如此描写可以使读者感受到战争的杀戮了一种浓郁的崇高悲壮的风格,因为诗歌更多侧重与血腥,体味到英雄死亡所带来的崇高的高贵气的是战争当时给城邦所带来的生机、财富和奴隶;质,某种意义上亦展现出一种暴力的美学文化倾而在“三吏”“三别”中,杜甫着意刻画的是战争向。给民众所带来的灾难与痛苦,展现了诗人对战争强与《伊利亚特》激情昂扬的崇高风格不同,烈的悲愤控诉,以及对家国的忧患之情,从而赋予杜甫的“三吏”“三别”充满了浓郁的悲苦、哀伤了诗篇鲜明的沉郁悲愤的风格。情绪,同时亦彰显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比如[4]126《石壕吏》中的“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三、情感差异:爱国情怀与英雄鲜活地勾勒出吏役抓丁时蛮横和民众的悲苦。主义“呼”与“啼”“怒”与“苦”形成鲜明的对比,“吏”“妇”矛盾跃然纸上。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展“三吏”“三别”描写了为战争付出巨大代价现战争的残酷无情,整首诗随着内容不断的转换韵的平民百姓及其悲苦问题,《伊利亚特》刻画了骁脚,一唱三叹,将抑扬顿挫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勇善战的古希腊英雄形象,两者形成了鲜明的情感杜甫以白描手法形象地再现县吏深夜抓丁的残暴,差异,前者侧重于对“爱国精神”的表达,后者将唐军在相州大战失败后,从洛阳至华州等地劳苦则倾向于对“英雄主义”的展现。民众所遭受的吏役强制征兵、疯狂拉丁、威逼谩骂在“三吏”“三别”中,杜甫书写了饱受战乱的凶相,以及老妇惶恐、哭啼的不幸惨状展现得淋煎熬的百姓,以爱国之精神使其诗作超越对战争的[8]漓尽致。全诗通过对百姓残酷境遇的描写,以及对厌倦。战争不断,被它影响的生活亦要继续。吏役抓丁时如狼似虎、横眉怒目的刻画,揭示了安当不得不面对时,人们以精神上的慰藉来克服对现史之乱时期劳动人民遭受磨难的真实状况,其悲愤实的恐惧。759年春,安禄山已被其子安庆绪所之情溢于言表。在《垂老别》中,诗人杜甫开头杀,长安、洛阳已经收复。唐将郭子仪将安庆绪围以低落的语势———“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困于邺城,眼看形势即将好转,却因为战略失误,[4]130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展现时局的动荡,被史思明援兵打败。为了补充兵力,朝廷在洛阳、给人以低沉压抑之感。诗句饱蕴着老翁深重的悲潼关一带抓丁拉夫,不论老少。一方面,杜甫对受思:子孙在战争中阵亡,自己在世间孑然一身,孤苦受难的劳动人民表示发自内心的怜悯,对劳动人苦伶仃,又岂能苟活?“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民受到贪官污吏的欺凌奴役表示极端的痛恨;另一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方面,他既拥护当权者发动平定战乱的战争,又鼓[4]130劝加餐。”寥寥数句,描摹出一副悲怆凄凉的画励劳动人民与当权者一道平定叛乱。虽然战争带给面———临离家门的老翁本打算瞒过老伴,悄悄离人民的是沉重的兵役,亲人的死亡,流离失所,但开,以免让家人陷入忧恐悲伤;结果还没走出多在诗中仍可以读出民众浓郁的爱国情怀与奉献精远,就传来老妻的悲伤的啼哭声,伤心欲绝倒在路神,以及杜甫给予他们深切的赞扬。“三吏”“三旁;老妻穿着单薄的衣衫在冷风中瑟瑟发抖,泪流别”的每一首诗无不将批判与赞扬相融合,着力满面,但还依旧以沙哑声叮咛,嘱托自己到了前方塑造忍痛牺牲、挺身救国的普通而伟大民众形象,一定保重身体。这幅凄惨的人生悲剧画面,真实地使之成为无名的、勇往直前的爱国主义楷模。比再现了特殊时期的县吏、老妪、老翁等人的言语行如,《新安吏》一方面揭露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另为与情感变化,精准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人一方面歌颂人民忍痛赴国难的爱国行为;《石壕民所受的水深火热的灾难。“土门壁甚坚,杏园度吏》一诗中的老妇被赋予了深深的献身意识,尽[4]130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这些看似宽管最初哀求、搪塞,最终自己服役,某种程度上展解安慰的话语,带有自立自强、振奋精神的语义,现了人民为平定叛乱而忍痛负重的牺牲精神。在但现今已经没有壮男,老翁也不得不上战场的情景《新婚别》中,杜甫以新娘口吻,道出“勿为新婚却不觉让人悲从中来。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4]130可见,与荷马的《伊利亚特》相比,杜甫的的奉献与牺牲,“暮婚晨告别”的新娘克制自“三吏”“三别”蕴含更多的则是悲愤深沉的风格。己,鼓励新郎积极参战,展现出劳动人民虽然生活
468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4卷在苦难之中,但是积极主动支持国家平定叛乱,不勇、无畏、智慧、力量,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颐养怕牺牲、报效国家。这些诗句既是杜甫通过新娘之天年、默默无闻没有价值意义,应该奔赴沙场、在口发出的爱国心声,亦是人民对征兵态度的具体表冒险中收获无上荣光实现短促的精彩才是人生的应现。《垂老别》中“子孙阵亡尽”的老翁,在自己有之义,正如格劳斯对麦涅拉俄斯所言:“家父要也被征服役时,毅然决然前去,仍“投杖出门去”我英勇作战,比谁都顽强,以求出人头地,不致辱舍己救国。诗人将百姓对亲人的爱与对家国的爱相没我的前辈,生长在厄芙拉和辽阔的鲁基亚的最勇[5]125结合,将爱国作为超脱痛苦的方式,将幸福寄托在敢的英壮。”“努力事戎行”之上,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不仅《伊利亚特》中像阿喀琉斯一样的英雄人物还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亦带给世人无限的有很多。这些英雄生龙活虎,高大威猛,极度渴望精神慰藉与鼓舞。在战场上获得荣誉。他们并非是默默无闻的人物,相较之下,《伊利亚特》中的战斗英雄将战场而是叱咤战场、有名有姓的将领,如英勇好斗与天当作展现自己英勇事迹与精神品格及实现理想价值神对抗的狄奥墨得斯,他使用锋利的长矛刺伤美神追求、到达人生巅峰的重要途径,用杀伤敌方的方阿芙罗蒂忒的纤纤细手;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大[9]式来彰显自己非凡的胆识与才能。在古希腊人埃阿斯和小埃阿斯你;热切追求无上荣光的帕特洛看来,高尚的死亡气质可以消解人对死亡的恐惧,克罗斯;壮心不已的老英雄涅斯托尔等等。他们都除了神,谁都无法逃脱死亡的命运。诗人荷马满怀身强力壮、力大无穷,将个人荣誉视作宝贵生命一豪情地歌颂那个时代英勇善战、为氏族部落建功立样,这就是典型的个人主义英雄形象。与“三吏”勋的英雄,使全诗充满了英雄主义的气概。诗中塑“三别”相比,荷马《伊利亚特》中的英雄人物形造的阿喀琉斯与赫克托耳两位英雄人物就是典型代象,更注重的是英雄人物自身的非凡的勇气、高超表。骁勇善战的阿喀琉斯像珍爱生命一样坚持对个的技能和过人的智慧,而不是注重他们对君主的忠人荣誉的极端追求。神谕预示他会有两种命运归诚和个人高尚的道德品质。宿:一种是安逸在家中不参加战斗,可安度晚年,显而易见,人们对战争的情感认知和理解是比子孙安康;另一种是热血挥洒战场,注定荣光无较复杂的,而这种复杂的认知和理解通过战争诗歌限、受人敬仰,但也必然会天妒英才、英年早逝。或隐或现地表达与展现。无论是以特洛伊之战、还然而,无所畏惧的阿喀琉斯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第二是以安史之乱为题材的诗歌,虽同是写战争,但所种命运。他的马“克珊托斯”预言他的末日正在表现的中西方对战争的态度以及对战争诗的审美倾临近,他自己也深深知道将会血洒疆场、马革裹向却大相径庭———一个浓墨重彩地描绘战役,一个尸,将会葬身于特洛伊城下,但他依然决定选择奔轻描淡写,笼统带过;一个气势磅礴地再现英雄的赴沙场、奋勇杀敌。当心爱的女战俘被阿伽门农夺勇敢与崇高,一个细致入微地刻画普通人的贫苦与走时,阿喀琉斯“冲冠一怒为红颜”,罔顾族群利困顿。同样是上阵杀敌,《伊利亚特》中的英雄们益,怒不参战并请求宙斯降灾给希腊联军。尽管如是为了个人荣誉,杜甫“三吏”“三别”中的普通此,阿喀琉斯仍不乏重情义的品性,当朋友被特洛百姓却是为了国家安定。细品之下,虽然《伊利伊赫克托耳杀死之后,为替友报仇,再次参战,杀亚特》与“三吏”“三别”创作时间不同,长短不死赫克托耳,而荷马也确实将阿喀琉斯的这种兄弟一,但通过战争这一视角,我们可以窥知古希腊人情谊书写得感人肺腑。当赫克托耳的父亲特洛伊的的个人英雄主义及中华民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国王祈求赎回儿子的尸体时,阿喀琉斯又流露出同文化传统。情心之心。然而,这一系列事件的主导线索均是阿喀琉斯个人的利益与情感。这种个人主义至上、以四、结语英勇善战、不怕牺牲为荣的特征,是古希腊时期的普遍社会风尚和人们的价值追求,冒险可以收获财“三吏”“三别”与《伊利亚特》,作为中西富、尊严、智慧和本领。史诗中,英雄将个人荣誉方古典优秀战争诗篇的代表,对战争的描绘有鲜明追求看作是自己的生命,通过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可的文化差异。从对战况描写的省略与铺张渲染战争以得到至高无上的荣誉、无尽的财富、令人向往的宏大场面的对比,展现民众的颠沛流离与战争的野高位权势。他们的“冒险”是为了展示自己的英蛮血腥;从战争带来的灾难与对战争本身的崇尚,
5第1期王丽君:“三吏”“三别”与《伊利亚特》的文化差异69展现民众的悲愤深沉与崇高悲壮;从对战争情感的2016.表达,突显民众的爱国情怀与个人英雄主义。中西[5]荷马.伊利亚特[M].陈中梅,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方战争诗充分展现出不同的文化风貌:古希腊时期[6]孙桦,路雪彩.中西战争观差异的文化阐释[J].的西方推崇个人英雄主义,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注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10-重提升人民大众家国情怀的文化意识,厌倦战争,112.崇尚和平。[7]罗念生.罗念生全集:第5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参考文献:[8]李艳辉.中国古代战争观及其影响下的魏晋隋唐战[1]张廷杰.宋夏战事诗题材论析[J].宁夏大学学报争诗[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6.(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5-13.[9]姜晓天.战争诗歌的主题审美———对《伊利亚特》[2]冯至.杜甫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等战争诗歌的主题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1980:66-70.报,2003(7):114-118.[3]李达三,罗钢.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240-255.[责任编辑张鹏宇][4]夏华.杜甫诗集[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上接第26页)[2]死哪讹哪又来了!世道变坏,就是从总为不要脸的[11]人民日报时评:法律面前,无所谓强者弱者[EB/人买单开始的[EB/OL].(2020-06-25)[2020-11-OL].(2014-07-16)[2020-12-05].http://opinion.20].https://mbd.baidu.com/ma/s/80HVgfi8.people.com.cn/n/2014/0716/c1003-25285656.html.[3]程炼.伦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2]王艳.德法共识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基于“电2008:8.梯劝烟猝死案”的探讨[J].齐鲁学刊,2020[4]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M].沈宗(5):52-59.灵,董世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3]叶飞.“权利优先”抑或责任优先:对当代公民教[5]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张企泰,译.北京:商育价值取向的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12务印书馆,1961:136.(3):18-22.[6]W.T.斯退士.黑格尔哲学[M].鲍训吾,译.[14]李泽厚.伦理学纲要续篇[M].北京:三联书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360.2017:22.[7]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2版.北京:中国[15]姜涌.正当优先于善:关于正当与善的伦理学分析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64.[J].烟台大学学报,2016,29(2):1-11.[8]龚群.论道义论与功利论的一个根本区分:正当与[16]詹世友.西方近代正当与善的分离及其伦理学后果善何者优先[J].道德与文明.2008(1):46-48.[J].道德与文明,2007(6):55-62.[9]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17]王艳.“中国好人”之“好”析辨[J].伦理学研409.究,2017(6):81-84.[10]伍志燕.元伦理学视阈下“正当”与“善”之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责任编辑王晓雪]2012,48(1):23-26.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