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157575
大小:69.01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7-23
《《三吏》《三别》赏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三吏》《三别》赏析杜甫诗歌鉴赏一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题解 这是杜甫著名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之一。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潼关、石壕,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
2、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等九节度使步骑二十功赎罪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由于战争吃紧,唐王朝为补充兵力,到处征兵。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诗中刻画了官吏的横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自己痛苦的心情。 句解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傍晚时分我投宿于石壕村,夜里听到差吏前来抓人。老翁闻声翻墙逃走,老妇慢移脚步去应门。诗开篇两句起势不凡,清代浦起
3、龙在《读杜心解》中说有“猛虎攫人之势”。一个“暮”字,犹如泼墨,给全诗抹上了一层昏暗的色彩。然后单刀直入地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相关因素交代清楚,勾勒出兵荒马乱的社会环境。一个“夜”字,含意丰富,表明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差吏又来抓人,老翁立刻翻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唐代的法律规定:“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旧唐书·食货志上》)。老翁早已超过服兵役的年龄,但仍然要被“抓丁”,由此可见世道的混乱及横征暴敛的祸
4、害。“石壕”,在河南陕州城东县。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三吏》《三别》赏析杜甫诗歌鉴赏一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题解 这是杜甫著名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之一。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
5、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潼关、石壕,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等九节度使步骑二十功赎罪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由于战争吃紧,唐王朝为补充兵力,到处征兵。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诗中刻画了官吏的横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自己痛苦的心情。 句解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傍晚时分我投宿于石壕村,夜里
6、听到差吏前来抓人。老翁闻声翻墙逃走,老妇慢移脚步去应门。诗开篇两句起势不凡,清代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有“猛虎攫人之势”。一个“暮”字,犹如泼墨,给全诗抹上了一层昏暗的色彩。然后单刀直入地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相关因素交代清楚,勾勒出兵荒马乱的社会环境。一个“夜”字,含意丰富,表明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差吏又来抓人,老翁立刻翻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唐代的法律规定:“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旧唐书·食货志上
7、》)。老翁早已超过服兵役的年龄,但仍然要被“抓丁”,由此可见世道的混乱及横征暴敛的祸害。“石壕”,在河南陕州城东县。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差吏狂呼暴跳多么凶横,老妇哭哭啼啼多么凄苦。只听老妇上前对差吏说道:我的三个儿子都已当兵去打邺城了。一“呼”,一“啼”,一“怒”,一“苦”,把矛盾的尖锐性揭示出来,表现了差吏如狼似虎的狰狞,以及老妇悲苦痛哭的凄惨。“一何”重复运用,把诗人的爱憎感情寓于叙事之中。明代陆时雍《唐诗镜》说:“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二语,便当数十言写矣
8、。文章家所云要会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 “邺城”,今河南安阳市。“戍”,非“守卫”意,因当时叛军守卫邺城。“致词”以下十三句,并非老妇一连说出。依韵脚变化分为三层,每一层诉说,都针对着差吏的一次逼问。作者使用以答代问、夹带问答来叙事的手法,略去了至少三次的差吏的问话。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