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簋铭文通假字例释_肖方平

_簋铭文通假字例释_肖方平

ID:83236687

大小:1.78 MB

页数:3页

时间:2023-03-09

上传者:139****0482
_簋铭文通假字例释_肖方平_第1页
_簋铭文通假字例释_肖方平_第2页
_簋铭文通假字例释_肖方平_第3页
资源描述:

《_簋铭文通假字例释_肖方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讨论与争鸣DOI:10.14014/j.cnki.cn11-2597/g2.2023.01.004㝬簋铭文通假字例释肖方平【提要】“㝬簋”铭文的“㝬”,可读为从大,或从夫,偏旁位置也不固定。虽形体有异,“胡”,一种普遍的观点是“胡”“㝬”相通涉但整体轮廓比较接近。“㝬”在金文中出现的次及上古音鱼部与月部(“害”“㝬”归部问题,数较多,字形与甲骨文相比有颇多的继承和发展,学界存在不同意见)。文章对古文字“害”“㝬”比如:(㝬鼎)、(㝬钟)、(㝬候之孙鼎)、形音义进行考察,利用文字学和音韵学相关理论(大矢始鼎)、(师鼎)、(㝬弔簠)、对此种现象进行解释,结合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王子午鼎)等。考证金文中“㝬”“胡”两字的通假关系。甲骨文、金文“㝬”从“害”从“大”,或【关键词】“㝬”“害”“胡”金文通假从“夫”。“大”“夫”两字本同源,早期往往混用。比如,甲骨文中的“大(太)甲”常写作㝬簋,又称胡簋,周厉王时期青铜器,1978“夫甲”;西周大鼎“善夫”写作“善大”。陈年5月出土于陕西扶风,今位于宝鸡市扶风县剑(2021)认为“㝬”字最早从“大”,“大”齐村。㝬簋高59厘米,圆口直径43厘米,腹深义参与构形,在金文中“㝬”字常与“胡”通借,23厘米,重60公斤。其形体庞大,是现存商周而“胡”有“大”义。“㝬”在金文中常用义有:青铜簋之最。地名,“白(伯)雍父来自㝬”(录簋);国名,“博(搏)戎㝬(胡)”(簋);人名,如周厉王(㝬簋)。甲骨文中有等形,裘锡圭(1983)释其为“”,其字形像虫蛇啃咬人的脚趾,表示“伤害”,即“害”的本字,与秦简中的“”对应。㝬簋㝬簋铭文卜辞中有“亡”“王㞢(有)”等。《说文·宀㝬簋腹底有铭文12行124字,是西周历王部》:“害,伤也。从宀从口,宀、口言从家起为祭祀先王而作。铭文讲述了周厉王尊宗敬祖,也。”依据《说文》,“害”本义为“伤”。金任贤用能,励精图治,勤于政事。为大众客观认文中的“害”有(师害鼎)、(害叔鼎)、(毛识周厉王提供了新的材料。其中有一句:“㝬乍公鼎)、(伯家父鼎)、(大簋)等字形。“害”彝宝簋,用康惠朕皇文剌且考。”传世文献中,金文构形争议较多,“害”字像器皿和盖子相合此“㝬”字常写作“胡”,《说文解字》中未收之形,其本义可能与此有关。西周春秋时期的金“㝬”字,唐兰先生(1995)考证㝬簋之“㝬”文中“害”字未使用“伤害”义,“伤害”应是为周厉王本名,㝬、胡音近通假,此说已成定论。假借义。后来“害”成了表示伤害之义的常用字,但是对于“㝬”归部问题以及“㝬”“胡”之间本字“”就不再使用了。的音义关系,仍存在争议。二、“害”“㝬”的归部争议一、“㝬”“害”形义考(一)“害”归入月部“㝬”甲骨文写作、等形。“㝬”一字多形,《诗经》《楚辞》中“害”常和月部762023年第1期(总第325期)

1讨论与争鸣字押韵,所以经常被归入祭月部。周法高王名胡,胡㝬音亦近转。”又指出青铜器铭文中(1951)认为“害会葢(盇)古音同属祭的“㝬”“”“”等字应读为“胡”,“㝬”字,部,声纽同属舌根音,义也相近。”裘锡圭从害从夫。并推断“害”“古”“”古音相近,(1983)在《释》中推断“”当为秦简中那么“姑”写作“割”也不足为奇了。裘锡圭以“”的初文。“”音“害”,从“虫”变为从“禹”,毛公鼎、师訇簋“干吾王身”,师客盨“干害王“禹”为声符,具有表音作用。“禹”“害”分身”为例,推断金文“害”作形的,可能从古声,属鱼、祭部,似相隔。但裘氏又承认在古文字材“吾”鱼部字,两字音近可通。料中,“害”的古音跟鱼部有密切的关系。大西克也(2002)认为西周春秋金文中的金文中“害”“割”“丯”常通用。“害”及相关字,缺乏读祭月部的可靠例字。“害”有时写作“割()”,如“用割“害”起初可能只有鱼部读音,祭月部读音是后眉寿”(无叀鼎),“割眉寿无疆”(㠱来因“害”与“宪”混同产生的特殊现象,并不伯盨),“用易害眉寿”(伯家父簋)。意味着鱼祭两部音近可通。而且都可以用鱼部读《释名·释天》:“害,割也。如割削物也。”《书·大音来解释金文中“害”的用法和意义。例如:《史诰》:“天降割于我家”,《释文》:“割,马墙盘》中“害(㝬)屖”旧读为“舒屖”;《硕本作害”。裘锡圭、李家浩(1981)指出曾候乙叔多父盘》中的“害福”,可读为“胡福”或“遐墓钟罄铭文“姑洗”有多种写法,上字有写作“割”福”;《大簋》中“”,从“害”从“丮”,“丮”的,与“姑”声母相同。“姑”“割”分属鱼、为古鱼母字,为加注音符;井候簋中的“”祭部,似相隔。但“害”古音和鱼部联系紧密。从茻害声,通“嘏”,表示“授予”意,“嘏”古文字“戟”字(鱼部)多做“”“”等形,为古鱼母字;蔡候盘、蔡候尊“悤害訢”,“害”“丯”声。《说文》以“害”为丯声,龙宇纯认为“固”的假借字;毛公鼎中“邦将害吉”,“害”为“害”为祭部。依据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承”读作“曷”,可作“胡”的通假字;㝬钟、㝬簋的原则,“㝬”应读为“葛”“介”(祭月部)。中的“㝬”字似为双声字,从害从夫,“害”“夫”容庚(1985)《金文编》指出金文中“害”有鱼部读音。可读为“介”“匄”“曷”,是在“害”古音刘钊(2014)详细地考释了“害”的形体来为祭部匣母的基础上去解释此通假现象。一读为源,绘出“害”的形体演变图示。通过字形对比“介”,硕叔多父盘:“受害福”,“害”通“介”,分析认为,“㝬”早期从大,因为古文字中“㝬”表示“大”义。“害”又读如“匄”,表示祈求、与“胡”可通用,而“胡”有“大”义。后来字给予。伯家父簋:“用易(锡)害眉寿黄考”。《诗由从“大”变为从“夫”,可能是因为“胡”“夫”经·七月》中的“以介眉寿”,“介”通“匄”。音近可通。“㝬”属鱼部字,从害从夫,为双声“害”还可读为“曷”。《尚书·周书·泰誓》:字。“害”与“夫”和“㝬”读音相近,那么“害”“有罪无罪,予曷敢有越厥志?”敦煌本作害。字在古代应该有读为“鱼”“铎”部的音。“匄”“曷”“介”上古均为月部匣母字,“害”沈培(2017)在《释甲金文中的“迓”——为鱼部,与之音近可通假。就目前所看到的材料兼论上古音鱼月通转的证据问题》中赞同大西克来说,西周春秋金文“害”未见使用“伤害”义。也,认为“害”有古鱼部的音读。陈剑(2021)(二)“害”“㝬”归入鱼部认为金文中多次出现的形,即“㝬”的左半,形成通假或谐声的基本条件是语音上相同或应为鱼部而非祭(月)部字,多读为“嘏”。相近,而鱼部与月部相隔较远,所以对于两部相三、“㝬”“胡”通假原由通,很多学者并不认可,并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金文“㝬”“胡”两字有同属于鱼部的众多工作,事实材料,音近可通。“㝬”大都与“胡”通用,唐兰(1995)在《周王㝬钟考》中说道:“厉普遍认为“㝬”为双声字。郭沫若曾指出“㝬”“当2023年第1期(总第325期)77

2讨论与争鸣从害声,则与瑕同。”笔者认为“害”不仅作为周法高释其从害五声,此说可信。陈秉新(1990)声符,它还通过自己的形体参与表意。认为是“害”形叠加“五”作为声符的累增字。金文、字形和青铜器“簠”形相近。“簠”形符“害”表意,《说文》以“伤”为“害”是古代一种长方形的食器和祭器,器盖同形。流的本义,那么以“害”作为造字构件的青铜器皿行与西周晚期至战国。《说文》:“簠,黍稷圆簠、簋等,取“伤害”义,不合常理。金文“害”器也。从竹从皿甫声。,古文簠从匚从夫。”字,为象形字,“像下器上盖之形”,即为簠、注:“簠,方形器。”此字金文异体主要从匚古、胡的本字。“害”古音为匣母鱼韵。㝬簋中声或害、父双声,均在鱼部。其中以字形最为“㝬”“胡”相通,首先是音同,“㝬”是双声常见,“匚”是方形的器皿,古代用以盛黍稷稻字,读为“胡”,作为周厉王的名字,青铜铭文粱。“簠”金文中的字形甚多,例如:上用真正的名字“㝬”,传世文献中用“胡”字,季父良簠虢叔簠曾子簠很可能是后人口耳相传,而将“㝬”误写作一个商丘叔簠鄀公簠季宫父簠常用的同音字“胡”,也或是因为“㝬”字生僻鲁士簠西替簠鋳公簠晦涩,后世史官用“胡”来代替。旅虎簠交君簠、薛子仲安簠陈逆簠叔邦父簠弭仲簠参考文献“簠”的众多异体字基本都是形声字,陈秉新1990《害即胡簋之胡本字说》,《考古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意符,表示器皿,或者材与文物》第1期。陈剑2021《简谈清华简〈四告〉与金文的“祜质,如“匚”“竹”“金”等;二是声符,如福”》,《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第1期。“古”“夫”“害”“㝬”“吾”“黄”等。《广大西克也2002《论古文字资料中的“害”字及韵》:“簠簋,祭器。”音切有三,“甫無”“方其读音问题》,《古文字研究》第24辑,中华书局。矩”“芳遇”,均在鱼部。“害”同在鱼部,古刘钊2014《甲骨文“害”字及从“害”诸字考释》,音音近。“簠”在古书中还可写作“胡”“瑚”。《甲骨文与殷商史》(新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作“胡”字,《左传•哀公十一年》“胡簋之裘锡圭1983《释“”》,载《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事”,杜预注:“胡簋,礼器名。夏曰胡,周曰裘锡圭、李家浩1981《曾侯乙墓钟磬铭文释文簋。”杨伯峻谓“胡簋即簠簋。簠长方,盛稻粱;说明》,《音乐研究》第1期。簋圆腹,盛黍稷。”《周礼·舍人》:“凡祭祀,容庚编著1985《金文编》,中华书局。共簠簋,实之,陈之。”二作“瑚”,即“胡琏”。沈培2017《释甲金文中的“迓”——兼论上《礼记·明堂位》“夏后氏之四连,殷之六瑚,古音鱼月通转的证据问题》,《“上古音与古文字研究周之八簋。”朱熹注《论语》:“黍稷之器,夏的整合”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7期。曰瑚,殷曰琏,周曰簠簋,宗庙之器贵者。”“瑚”唐兰1995《周王㝬钟考》,《唐兰先生金文论集》,紫禁城出版社。即为“簠”。总之,古书中的簠、胡、瑚所指相周法高1951《释》,《金文零释》,台湾历同,均为长方形、用以盛放黍稷的有盖器皿。史语言研究所。簠类器皿自名多从害。参看金文中的“簠”字形,以旅虎簠为例,进行说明。为形声字,(通信地址:455000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782023年第1期(总第325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