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01∕T 259-2022 稻茬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合肥市)

DB3401∕T 259-2022 稻茬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合肥市)

ID:83175849

大小:506.79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3-03-07

上传者:130****3912
DB3401∕T 259-2022 稻茬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合肥市)_第1页
DB3401∕T 259-2022 稻茬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合肥市)_第2页
DB3401∕T 259-2022 稻茬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合肥市)_第3页
DB3401∕T 259-2022 稻茬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合肥市)_第4页
DB3401∕T 259-2022 稻茬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合肥市)_第5页
DB3401∕T 259-2022 稻茬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合肥市)_第6页
DB3401∕T 259-2022 稻茬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合肥市)_第7页
DB3401∕T 259-2022 稻茬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合肥市)_第8页
DB3401∕T 259-2022 稻茬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合肥市)_第9页
DB3401∕T 259-2022 稻茬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合肥市)_第10页
资源描述:

《DB3401∕T 259-2022 稻茬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合肥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ICS67.06CCSB223401安徽省合肥市地方标准DB3401/T259—2022稻茬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Technicalregulationofsuperhighyieldcultivationinricestubblewheat2022-11-03发布2022-11-03实施合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1

2DB3401/T259—2022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合肥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神农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寿县农业农村局、桐城市种植业管理局、巢湖市农机管理中心、郎溪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长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五河县植保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夏桂平、许德华、谭家如、王玲、翟承勋、孙炜、杜世州、李必芝、王凯、袁桂实、曹炳宏。I

3

4DB3401/T259—2022稻茬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稻茬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的术语和定义、种子和肥料准备、播种阶段管理、施肥方法、生育期土壤水分管理、化学控旺、病虫草害防控、抗逆栽培技术和收获等。本文件适用于合肥及周边地区稻茬小麦超高产栽培。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4404.1粮食种子禾谷类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DB34/T2970-2017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超高产栽培superhighyieldingcultivation通过生产技术和管理手段的改善与提高,使大面积的单位面积产量超过当地平均产量水平的20%以上的栽培技术。3.2日度dailydegree计算区间,每天高于O℃以上的日平温相加之和。3.3小麦分蘖计算群体tillercountingpopulationofwheat1叶1心及以上的分蘖计入群体,1叶及以下的分蘖不计入群体。3.4小喇叭口smalltrumpet小麦拔节以后,无效分蘖走向衰亡时的小麦田间生长典型形态,主要特征:——无效分蘖的心叶抽不出,或抽出少许(难以抽出);——心下1叶的叶鞘难以抽出,其叶枕与心下2叶的叶枕基本在同一个水平线上;1

5DB3401/T259—2022——心下1叶与心下2叶呈“Y”状态。4种子和肥料准备4.1种子准备4.1.1品种选择4.1.1.1大穗型小麦品种4.1.1.2符合GB4404.1技术要求4.1.2种子处理4.1.2.1对黑穗病和纹枯病发病重的田块,小麦种子宜采用戊唑醇悬浮种衣剂、或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或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进行包衣。另加上抗逆免疫剂新美洲星拌种。4.1.2.2对病害较轻田块,每5kg种子用抗逆免疫剂新美洲星30ml加适量水拌种即可。4.2肥料准备4.2.1氮肥施用量24.2.1.1以耕层土壤碱解氮90mg/kg~105mg/kg的类型田为计算依据,施用纯氮约20kg/667m,合尿素约42.5kg。4.2.1.2凡耕层土壤碱解氮<90mg/kg的类型田,以90mg/kg为起点,每降低1mg/kg,增施纯氮220.1kg/667m。纯氮最高增施量为5.6kg/667m。4.2.1.3凡耕层土壤碱解氮>105mg/kg的类型田,以105mg/kg为起点,每增加1mg/kg,减施纯氮220.1kg/667m。纯氮最高减施量为13kg/667m。4.2.2磷肥施用量4.2.2.1以耕层土壤速效磷30mg/kg的类型田为计算起点。4.2.2.2耕层土壤速效磷≥30mg/kg的类型田,可不施磷肥。24.2.2.3耕层土壤速效磷<30mg/kg的类型田,每降低1mg/kg,施五氧化二磷0.5kg/667m,其最高施2用量为10kg/667m。4.2.3钾肥施用量4.2.3.1以耕层土壤速效钾200mg/kg的类型田为计算起点。4.2.3.2耕层土壤速效钾≥200mg/kg的类型田,可不施钾肥。24.2.3.3耕层土壤速效钾<200mg/kg的类型田,每降低10mg/kg,施氧化钾0.6kg/667m,其最高施用2量为6kg/667m。5播种阶段管理5.1整地5.1.1耕翻法整地管理5.1.1.1耕翻法整地2

6DB3401/T259—20225.1.1.1.111月上旬前能够腾茬的稻田,且稻田水浆生产管理较好,整地前稻田表层土壤水分相对含水量RH≤80%,方可采取耕翻法整地。5.1.1.1.2在收割机上加装切碎装置,将稻草秸秆切成≤10cm的秆段并均匀抛撒,并埋入土中,使其露土率≤5%。5.1.1.1.3耕翻深度≤20cm深,耕翻后晒上1天~2天,然后进行旋耕。建议尽量抢墒旋耕。5.1.1.1.4旋耕两次,第一次用长齿耙碎垡,旋深控制在约12cm;第二次用密齿耙旋碎表层,旋深8cm~10cm。第二次旋耕时,如土壤水分偏大,可适当推迟旋耕时间。5.1.1.1.5若能秸秆充分还田,尽量减少机械整地的次数。5.1.1.2基肥施用结合整地,于第二次旋耕前,将计算确认的氮、磷、钾基肥均匀撒施于土表后,再进行第二次旋耕,将其施入地表10cm土层中。不得采用深施或条施、或不均匀施肥法。5.1.2旋耕整地与播种5.1.2.1对稻茬表层5cm土壤水分相对含量RH≤80%的田块,可采用复式旋耕机旋耕整地与播种,整地和播种同时完成。5.1.2.2当土壤5cm表层RH>80%时,应推迟至RH≤80%时方可进行。5.1.2.3基肥于旋耕播种前均匀撒施于地表,而后立即旋耕播种,忌将肥料长时间暴露于地表。5.1.2.4播种后即时轻压实,防止跑墒。5.1.2.5旋耕播种开始后,随即检查旋耕质量,当整地质量较差或很差时,应停止播种,检查原因。问题解决后方可重新播种(大部分原因为土壤水分过大)。5.1.3整地质量界定5.1.3.1整地质量分为良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很差,分别为:——良好:经耕翻、旋耕等整理后,田面90%以上的土坷垃最大直径<3cm;——较好:经耕翻、旋耕等整理后,田面80%左右的土坷垃最大直径<3cm;——一般:经耕翻、旋耕等整理后,田面60%左右的土坷垃最大直径<3cm;——较差:经耕翻、旋耕等整理后,田面40%左右的土坷垃最大直径<3cm;——很差:经耕翻、旋耕等整理后,田面30%以下的土坷垃最大直径<3cm。5.1.3.2只有达到一般以上水平时方可播种。5.2播种管理5.2.1播期与行距5.2.1.1本地区最早播种期应不早于10月14日。5.2.1.2小麦播种行距建议10月14日~26日播种,行距35cm,最小不低于32cm;10月27日~11月3日播种,行距30cm,最小不低于27cm;11月4日~11日播种,行距25cm,最小不低于22cm;11月12日及以后播种,行距20cm,最小不低于20cm。5.2.1.3控制播种机播种时的行走速度≤1.2m/s(每小时约4.3km)。5.2.2制定合理播种量5.2.2.1基本苗的确定3

7DB3401/T259—2022根据本地区小麦超高产对应的优良群体指标以及当地的常年小麦生长期间气温参数确定,不同出苗22期基本苗数量(万/667m):10月19日~31日,6万~11万;以10月19日6万/667m苗计算:每推迟1天出苗,22约增加0.4万/667m。11月1日~10日,11.5万~18万;以11月1日11.5万/667m苗计:每推迟1天出苗,22约增加0.65万/667m。11月11日~20日,19万~25万;以11月11日19万/667m苗计算:每推迟1天出苗,2约增加0.6万/667m。5.2.2.2播种量的制定5.2.2.2.1发芽试验:播种前,对准备播种的小麦品种宜进行发芽试验,且在不同的土壤上做成苗率试验。5.2.2.2.2稻茬整地达到一般及以上质量水平,土壤正常墒情下,小麦播种至出苗需要时间:10月中旬约5天,10月下旬约6天,11月上旬约7天~8天,11月中旬约9天~11天,11月下旬约12天以上。5.2.2.2.3根据小麦播种日期推算小麦出苗日期;依据小麦出苗日期对照所需基本苗数量。5.2.2.2.4根据所需基本苗数量,分品种根据小麦千粒重、发芽率、发芽势等参数制订小麦逐日播种量参考表。25.2.2.2.5整地质量达到一般或以上,播种量计算经验公式:Y(kg/667m)=X1/(100/X2)/(0.44X322+0.48X4)。式中:Y为某小麦品种当日667m播种量(kg),X1为小麦667m基本苗(万),X2为千粒重2(g),X3为发芽率,X4为发芽势,100为667m播种量kg的换算系数。5.3播种后至出苗前的田间管理5.3.1播后镇压2用轻压实器,或小型拖拉机、或手扶拖拉机带无齿耙或有齿耙但齿朝上刮平蹋实。压力以40kg/m~2280kg/m为宜。忌用>80kg/m重压实器。5.3.2开沟5.3.2.1原墒播种出苗田,或有墒播种需要灌溉出苗田,均要在播种后36日度内完成开沟及清理工作。5.3.2.2失墒播种灌溉出苗田,在播种后60日度以内完成开沟工作。5.3.2.3原墒出苗田,如果不能在36个日度内完成开沟工作,要等到入冬后方能开沟。5.3.3田间沟系5.3.3.1畦沟间隔约3m~4m,粘性土类型田沟深≥25cm,沙性土类型田沟深≥20cm。5.3.3.2腰沟(横沟)间隔约50m,可依地势灵活选择在较低洼地段开沟;粘性土类型田沟深≥30cm,沙性土类型田沟深≥25cm。5.3.4小麦播种后灌溉5.3.4.1待播种小麦田,土壤墒情接近RH≥70%,可原墒齐苗,不必灌溉。5.3.4.2待播种小麦田,土壤墒情RH≤65%,不能原墒齐苗,播种后应及时采取灌溉措施。灌溉速度应快速,同块田10小时内完成灌溉工作。不得漫灌,大部分田面不淹水,仅畦沟边或低洼地段有淹水现象。5.3.4.3有墒播种、需要灌溉出苗时,当灌至田面潮土面积达到15%左右时,立即排水。5.3.4.4无墒播种、灌溉出苗时,当灌至田面潮土面积达到35%左右时,立即排水。5.3.4.5灌溉工作完成后约10小时(或次日晨),应达到田面基本湿润,仅有少数干土头。4

8DB3401/T259—20226施肥方法6.1精准确定氮肥施用时期及各期的施用量26.1.1根据4.2.1氮肥使用技术要求,精确计算667m氮肥施用总量。6.1.2中等肥力情况下(耕层土壤碱解氮90mg/kg~105mg/kg)各期氮肥施用比例及施用方法如下:6.2基肥施用26.2.1施氮肥折合尿素12.5kg/667m,约占总氮量的29%。6.2.2若施用了磷酸二铵或其它含氮肥料,其所含氮肥量应计算在内。6.3分蘖肥施用26.3.1施尿素7.5kg/667m,约占总氮量的18%。6.3.2越冬前,于4叶1心期,机械均匀施入土表约5cm土层中。6.3.3越冬前,约3.5叶,可结合降雨,于雨前均匀撒施入田。6.3.4越冬后,应当等到4叶1心期,采用机械均匀条施入土约5cm深;此时不得结合降雨将肥料撒施于地表。6.4拔节肥施用26.4.1施尿素7.5kg/667m,约占总氮量的18%。6.4.2于拔节后,无效分蘖小喇叭口高峰期(约拔节后5天左右),结合降雨机械或人工均匀抛施入田。6.4.3拔节后,无效分蘖未进入小喇叭口高峰期不得施肥。26.4.4拔节期小麦667m群体≤70万时方可施拔节肥,群体过大应少施或不施。6.5孕穗肥施用26.5.1施尿素15kg/667m,约占总氮量的35%。6.5.2于叶龄余数1.3叶~0.5叶期,结合降雨机械或人工均匀抛施入田。6.5.3最佳施肥期为倒2叶末~剑叶露尖期。26.5.4拔节期667m群体≤70万时方可施肥,群体过大应少施或不施。6.5.5当土壤耕层氮肥低于中等水平,增施的氮肥,按比例分摊到各期施用。6.5.6当土壤耕层氮肥高于中等水平,减施的氮肥,按比例分摊到基肥、分蘖肥、拔节肥中扣减,孕穗肥不减量。6.6磷肥施用6.6.1根据4.2.2磷肥使用技术要求确定磷肥使用量。6.6.2磷肥全部作为基肥施用,使用技术同氮肥。6.7钾肥施用6.7.1根据4.2.3钾肥使用技术要求,确定钾肥使用量。26.7.2施氧化钾低于4kg/667m时,全部作为追肥施用,于拔节期前后,均匀撒施入田。26.7.3施氧化钾大于4kg/667m时,可将多出部分作为基肥施用。5

9DB3401/T259—20227各生育期土壤水分管理7.1土壤水分管理应具备的条件7.1.1具备良好灌溉条件、并配套灌溉设备设施达到:3——渠系配套,确保农渠入田流量≥0.08m/s;2——每千667m耕地灌溉装机≥25千瓦。7.1.2具备良好排涝条件、配套排涝设备设施需达到:——小沟(条田排水沟)沟深≥1.2m;中沟沟深≥2.5m;大沟沟深≥5m;——地势低洼地段,需要建立封闭排水系统。7.1.3具备良好田间沟系,达到5.3.2.2要求。7.2各生育期水分管理7.2.1越冬前后的水分生产管理7.2.1.1冬前分蘖期,当耕层土壤RH≤65%时,应当采取灌溉措施。7.2.1.2进入越冬初日后,当耕层土壤RH≤70%时,应当采取灌溉措施。7.2.1.3越冬前后的灌溉,不得采取漫灌方式,灌溉速度应快速,同块田6小时内完成灌溉工作。7.2.1.4灌溉时,田面基本上不淹水,以畦沟满沟水为准,少量地势相对较高地段可以不要求满沟水。7.2.1.5灌溉工作完成后,田面可见干土面积≥90%;灌溉工作完成约24小时后,田面花斑潮面积应≤25%。7.2.2春后的水分生产管理7.2.2.1一般旱情下,不采取灌溉措施。7.2.2.2当耕层土壤RH长时间低于65%并已经接近60%,且预计天气较长时间内无雨水时,应当采取灌溉措施。7.2.2.3不得漫灌,灌溉速度应快速,同块田6小时内完成灌溉工作。7.2.2.4灌溉时,以畦沟满沟水为准,少量地势相对较高地段不要求满沟水,且田面无淹水。7.2.2.5灌溉工作完成约24小时后,田面花斑潮面积≤25%。8化学控旺8.1群体指标不同生育阶段对应的良好群体指标如下:2——越冬初日667m群体35万~40万;2——生理拔节期667m群体45万~50万;2——拔节期667m群体65万~75万;2——收获时667m穗数35万左右。8.2冬前群体化学控旺2以常年越冬初日前有效积温剩余值约50℃~60℃时(12月1日~4日)进行田间调查:当667m可见2分蘖总数达到45万以上时,667m用多效唑(有效量,下同)2.3g~3g,兑水20kg均匀喷雾。8.3生理拔节期群体化学控旺6

10DB3401/T259—20228.3.1进入返青期后,进行田间茎蘖数量调查。28.3.2预计至生理拔节期,667m群体>55万,应当于小麦生理拔节期前进行化学控制。28.3.3以矮壮素(不能与碱性药剂混用)为主要控制药剂,667m喷施矮壮素2000mg/kg药液35kg。药液施用浓度上限为2500mg/kg。8.4拔节期群体化学控旺8.4.1进入生理拔节期,进行田间茎蘖数量调查。28.4.2预计至拔节期,667m群体>80万,应当在拔节期前进行化学控制。28.4.3以矮壮素为主要控制药剂,667m喷施矮壮素2500mg/kg药液40kg,均匀喷雾。浓度上限为2500mg/kg。9病虫草害防控9.1防控要求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思想,在病虫害防治中坚持“一药多治”的思路,杂草防控按照“治早、治小”的原则,坚持以封闭为主,封杀结合的防控策略。9.2农业防治按照本规程管理的小麦,因为大幅降低了播种量、从而大幅降低了密度,并采用了抗逆免疫剂增强了小麦的抗逆和抗病虫能力,达到了病轻虫少的效果,所以实际上已经起到了农业防治的作用。9.3生物防治9.3.1按照DB34/T2970-2017第6条技术措施进行防治。9.3.2每次化学防病治虫时加入60ml-90ml抗逆免疫剂,同时减少一定比例的化学农药。9.4化学防控9.4.1化学防控要求当病虫草害达到防治指标时,应采取化学防控措施。9.4.2纹枯病化学防治9.4.2.1采用戊唑醇悬浮种衣剂、或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或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进行包衣。9.4.2.2冬前防治:播种较早、冬前有分蘖产生的小麦田,当病株率≥10%、日平均气温稳定在8℃以2上时,应当进行化学防治;用最佳防治药剂和防治上限药量,667m用水量≥30kg;日平温长时间稳定在8℃以上时,连续防治两次,间隔7天。9.4.2.3春季防治。当病株率≥10%、日平温稳定在6℃以上时,应当进行化学防治;用最佳防治药剂2和防治上限药量,667m用水量≥30kg;连续防治两次,间隔7天。9.4.2.4纹枯病防治药剂有噻呋酰胺、井冈霉素、肟菌酯+戊唑醇及其复配剂等。9.4.3白粉病化学防治9.4.3.1拔节期以前,本地以南或西南大约100km范围内,阴雨天较多,拔节后约10天前后,应当进2行化学防治,用上限药量,667m用水量≥35kg。连续防治两次,间隔7天。7

11DB3401/T259—20229.4.3.2拔节后,每隔3日进行小麦田间调查,当检查到小麦叶片上有微小病斑后,立即进行化学防2治,667m用水量≥25kg。9.4.3.3以醚菌酯、氟环唑、嘧菌酯,丙环唑等为主防药剂。9.4.4赤霉病化学防治9.4.4.1预计小麦抽穗扬花期有2日或以上的阴雨天气,或有2日以上的大雾天气(非辐射雾),应当进行化学防治。9.4.4.2于小麦抽穗后刚开始扬花时,即进行第一次防治(见花打药);扬花期遇三天以上连阴雨或大雾天气(非辐射雾),要趁雨停或雾消散后进行第二次防治;病害流行年份,需要进行第三次防治。9.4.4.3防治用药应选用氰烯菌酯、或丙硫菌唑、或氟唑菌酰羟胺及以它们为主的复配剂,或戊唑咪鲜胺等。9.4.5蚜虫化学防治9.4.5.1当田间每百穴(株)麦蚜>500头时,需进行化学防治。9.4.5.2防治小麦蚜虫的药剂,有吡虫啉、噻虫嗪、吡蚜酮、高效氯氟氰菊酯等制剂或复配剂。9.4.5.3此次化学防治可结合防治赤霉病进行一喷三防。9.4.6杂草防除9.4.6.1杂草防除要求在小麦生长不同时期,可根据杂草发生情况,采取土壤封闭(兼茎叶)化学处理、冬前茎叶化学防除、春后茎叶化学防除等方法。施药时要保证足够的用水量,水量至少要20kg/667m~30kg/667m。9.4.6.2土壤封闭(兼茎叶)化学处理9.4.6.2.1播种前或播种后出苗前封闭化除,必须要达到以下条件:整地质量达到良好及以上;原墒播种出苗田;预计施药到小麦齐苗前,无≥25mm降水。9.4.6.2.23叶1心~4叶1心期封闭化除(兼有茎叶处理作用),必须达到:土壤已经过干土效应,田面质量达到良好及以上;土壤相对湿度RH在65%~80%;预计化除后7天内无明显的降温天气,日平温稳定达到6℃以上。9.4.6.2.3选择采用吡氟酰草胺·异丙隆、噻吩磺隆·乙草胺、异丙隆·丙草胺·氯吡嘧磺隆或氟噻草胺.吡氟酰草胺.呋草酮等药剂。9.4.6.2.4施药量:粘土类型麦田,用中等以上至上限量;沙土类型麦田,用中等以下至下限量。9.4.6.3冬前茎叶化学防除9.4.6.3.1冬前茎叶化学防除,必须在以下条件下方可进行:小麦处于4叶1心期以后;冬前杂草基本出齐,且叶龄低于3叶1心;预计化除后7天内无明显的降温天气,日平温稳定达到6℃以上。9.4.6.3.2根据杂草种类,禾本科杂草可选择采用啶磺草胺、环吡呋草酮·异丙隆、甲基二磺隆、唑啉草酯、炔草酯,异丙隆等或其混配剂或复配剂;阔叶类杂草可选择双氟磺草胺、唑草酮、乙羧氟草醚、氯氟吡氧乙酸或其混配剂或复配剂。9.4.6.4春后茎叶化学防除9.4.6.4.1春后防除禾本科杂草或混合杂草,必须在:小麦处于返青期后进入正常生长至拔节前;施药前日平温稳定达到6℃以上;预计化除后7天内无明显的降温天气,且日平温稳定达到6℃以上。8

12DB3401/T259—20229.4.6.4.2防除阔叶杂草或混合杂草须满足上述条件外,由于防除阔叶杂草时间越往后、温度越高、效果越好,因此防治时期应尽量推迟至小麦生理拔节期后至拔节期前、日平温稳定达到8℃以上阶段。9.4.6.4.3可根据杂草种类,选则9.3.5.2推荐的药剂。10抗逆栽培技术10.1应用抗逆免疫剂进行拌种处理,特别是土壤水分相对不足时,每5kg种子用抗逆免疫剂30ml对适量水拌种。10.2出现下列情况时,应采用抗逆免疫剂叶面喷施:——当小麦化除后出现药害;——当小麦出现冷冻、涝渍害症状;——当小麦生长状态不正常;——也可于寒潮、倒春寒来临前进行预防。210.3对纹枯病、梭条花叶病等病害,防治时每次可另加60ml/667m抗逆免疫剂,同时可减少农药50%用量;在赤霉病防治时,可减少农药30%用量。2210.4用磺酰脲类除草剂防除杂草时,可加入抗逆免疫剂60ml/667m~100ml/667m。2210.5叶面喷施每次60ml/667m~90ml/667m对水300倍~500倍;和农药混用时,应遵循“先加水、后加药,现混现用”原则。11收获11.1花后约40天,功能叶基本全部变为黄色,仅少量剑叶尚有一丝绿色,基部叶片干枯变脆,穗下节加深为金黄色,约有80%的籽粒与种子色泽完全一致,适时收获商品小麦。11.2花后约43天,籽粒已经停止干物质积累,100%具备品种正常大小和色泽,籽粒内部全部变硬;麦穗易断,籽粒易脱落,茎秆干而脆,适时收获小麦种子。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