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师说.两课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课前准备语文课本《师说》P23页-P25页导学案双色笔全力以赴的心态大声背诵课文一二段!
1课前演讲骚年们,分享你们的故事,积极传播正能量吧!
2说不出、道不清一家人的进步,那是一种让人震撼的美!!!为自己送上进步的掌声!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喜悦之情
3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收召后学,作《师说》。”
4
5师说第一课时
6“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谈谈从师学习的道理),例如:《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
7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一二段,掌握“之、其、于”的意义和用法。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掌握文言文翻译的规律和方法。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8自主修改完善思维2.解释句中加点词语①所以,用来……的,表凭借。受,传授。惑,疑惑。②其,代词,他们。闻,懂得,知道。也,句中表停顿,舒缓语气。固,本来。师,以之为师,意动用法。③师,学习。道,道理。庸,岂,难道,哪里。④下,不及,相差。名词活用作动词。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于,介词,向。⑤是故,所以。圣,形容词或用作名词,圣人。益,更。所以,......的原因。其,副词,表推测语气,大概。3.古今异义词:①学者,求学的人。②所以,用来......的。③从,跟随,而,连词,顺承,并且。4.词类活用:①惑,形容词或用作名词,疑难问题。②惑,形容词或用作动词,有了疑惑。③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④下,不及,低于。名词活用作动词。5.特殊句式:①......者,......也。判断句②......也。判断句③状语后置句【于师】学
9合作探究,激情投入一、讨论内容:开头到“句读之不知”前。1、每段中重点的文言基础知识,并做标注,以备展示。课下有注释的不用说。2、展示内容主要包括词意,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二、讨论要求:(1)组长引导控制,增强讨论针对性,保证全员参与,讨论快速高效,实现智慧整合,组织最佳答案。(2)小组成员应拿笔做好笔记。讨论结束后立即诵读课文巩固重点基础知识并背诵课文。
10高效展示—我的课堂我做主(3分钟)要求:①找出段落中重点字词,并做解释。②展示快速高效,板书工整规范,语言简洁扼要。③非展示人员:做好笔记,搞好落实或准备质疑和补充。展示内容位置展示句子翻译1.2.3后黑板5.7.9第一段前文言现象前黑板6第一段后文言现象前黑板8第二段前文言现象后黑板1第二段后文言现象后黑板2
11精彩点评—我的课堂我做主(3分钟)要求:①语言简洁,声音洪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圈画重难点及易错点,态度大方积极。②非点评人员:做好笔记,搞好落实或准备质疑和补充。展示内容展示点评句子翻译5.7.97第一段前文言现象64第一段后文言现象8第二段前文言现象13第二段后文言现象2
12求学的人古之学者必有师。(判断句)师者,结构组词,的一定传授道理教授学业懂得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用来......的疑难问题连词,表顺承代词,道理却跟从v.作为,成为。最终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谁n作v,有了疑惑指示代词,那些不解矣。
13代词,他停顿介词“于”,比顺承,并且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介词“于”,在懂得一定跟从以...为师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代,他取独介词,比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v.学习adv.表反问,难道结构助词,的(翻译)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无论所字结构,存在的地方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的
14v.从师学习取独流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n.风尚取独代词,他adj.多adv.还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结构助词,的超出表顺承,并且现在代,他们表停顿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兼词,于之,向老师相差,不及adj意动用法,以......为耻矣,(状语后置句)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15所以......的原因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adi作n,圣明的人愚蠢的人v.成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爱其子,择师而adv.表推测语气,大概代词,他代,“其子”代,他adj意动用法,以......为耻那些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彼童子之介词,对于自身就语气词,不译adj.糊涂呀表顺承,并且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代词,他们书所说的解其惑者也(判断句)。代词,那,那些
16(三)文言虚词“之”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1、作代词,有两种情况(1)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2)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2、作助词,有四种情况(1)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2)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2)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4)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补充】3、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1)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2)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2)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17文言虚词“于”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向”“到”“从”“跟”“对”“给”“由于”等。例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对于)学于余/而耻学于师(向)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师不必贤于弟子。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不拘于时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18(七)翻译句子1.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2.所以,无论高贵无论低贱,无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3.不理解文句的诵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4.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5.所以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味。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吧?
19当堂检测(一)默写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二)翻译句子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这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人。
20课堂评价1.总结强调学习内容。2.评出课堂表现最佳小组和最佳个人。
211、自己看课本逐字口头翻译一遍,在翻译的过程中掌握重要的课下注释。不会翻译的地方查看《学考教程》,并将翻译写在课本上。翻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2、熟练背诵,不会写的字在练习本上多写几遍。(10—15分钟)比一比看一看,谁掌握的最快最扎实,谁的学习效率最高。为了自己的梦想,我不放弃一点一滴的努力!
22师说第二课时
23课前检查背诵课文第一二段全体起立深情背诵
24(默写并翻译)1、师者,。2、吾师道也,?,,,。(翻译)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译:我是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3、译:所以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味。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吧?来啦!!!
25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二三四段,掌握实词“传”“或”“道”“师”的意义。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文言文翻译的规律和方法。3.激情投入,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6合作探究,激情投入(10分钟)一、讨论内容:《师说》第二段。1、钻研本段中重点的文言基础知识,重在课下有注释没有做解释的。2、展示的内容主要包括词意,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二、讨论要求:(1)组长引导控制,增强讨论针对性,保证全员参与,讨论快速高效,实现智慧整合,组织最佳答案。(2)小组成员应拿笔做好笔记。讨论结束后立即诵读课文巩固重点基础知识并背诵课文。
27高效展示—我的课堂我做主(3分钟)要求:①找出段落中重点字词,并做解释。②展示快速高效,板书工整规范,语言简洁扼要。③非展示人员:做好笔记,搞好落实或准备质疑和补充。展示内容位置展示小组句子翻译第二课时前黑板第二段1后黑板第二段2后黑板第二段3后黑板第二段4后黑板
28精彩点评—我的课堂我做主(3分钟)要求:①语言简洁,声音洪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圈画重难点及易错点,态度大方积极。②非点评人员:做好笔记,搞好落实或准备质疑和补充。展示内容展示小组点评小组句子翻译第二课时第二段1第二段2第二段3第二段4
2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翻译)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0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默写)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翻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31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32浅析本文的对比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本文第二段所用的三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反而“耻学于师”。通过对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33本文用三组对比对师道进行论述,剖析“不从师”的症结。先以“古之圣人”的“从师而学”与“今之众人”的耻学于师作对比,再以人们为子择师而教之与自身则耻师作对比,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的群聚而笑之作对比。三组对比形成鲜明对照,彰显不从师学习的荒谬,对不良风气做了有力的批判。《师说》中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主张,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具体是怎样使用对比这种论证方法的,并思考运用这些论证方法的好处。
34当堂检测背诵课文第二三四段全体起立深情背诵
35课堂评价1.总结强调学习内容。2.评出课堂表现最佳小组和最佳个人。
36古代称人方式:韩退之\王摩诘韩昌黎\柳河东韩吏部\杜工部韩文公\欧阳文忠公
37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38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师说》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张衡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