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 课件

答司马谏议书 课件

ID:83044871

大小:8.84 MB

页数:42页

时间:2023-09-20

上传者:152****4171
答司马谏议书 课件_第1页
答司马谏议书 课件_第2页
答司马谏议书 课件_第3页
答司马谏议书 课件_第4页
答司马谏议书 课件_第5页
答司马谏议书 课件_第6页
答司马谏议书 课件_第7页
答司马谏议书 课件_第8页
答司马谏议书 课件_第9页
答司马谏议书 课件_第10页
资源描述:

《答司马谏议书 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解题答司马谏议书答:答复司马谏议:司马光曾担任右谏议大夫书:书信

2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谏院中设谏官和御史,御史负责组织各种官员收集民间的意见;谏官议论施政的得失,供皇帝参考,有时还可纠正皇帝的错误。

3走近人物

4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封荆国公,世人亦称王荆公。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夙有“矫世变俗之志”,力求变法。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保守派反对,熙宁七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赠太傅。绍圣元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王安石的散文大多直接为其政治服务,风格雄健峻拔,有《临川先生文集》。知人论世

5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唐代:韩愈(首)、柳宗元宋代: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6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佑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佑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sù)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宋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佑元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佑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知人论世

7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佑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佑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知人论世

8背景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是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的改革,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开始,至元丰八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9举几个王安石变法不当的例子。比如青苗法,在每年二五月青黄不接时,由政府以低息给农民贷款贷粮。本是好意,但办事的人中饱私囊,成了强制农民借贷,而且调高利息,农民负担比原来还重。再比如水利法,鼓励开荒,兴修水利,费用由当地住户按贫富等级高下出资,也可以向政府贷款。结果兴修水利成了官员政绩考核标准,一些地方官员强制百姓交钱修建,百姓负担更重了。王安石变法条目繁多,百姓一时接受不了,中间还被办事的人肆意解读篡改,弄的怨声载道,民不聊生。王安石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好心也会办坏事。直到神宗死后,太后执政,王安石罢官,宣告变法失败。变法之弊

10保守派:司马光……变法派:王安石……宋神宗赵顼?

11疏通文意

12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chǔ)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qiǎng)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chóng)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启:陈述,禀告蒙:受(承蒙)教:赐教窃:用作表示自己的谦辞以为:认为游处:同游共处,交往而:表转折每:常常操:持术:方法,主张,这里指政治主张虽:即使强聒:勉强唠叨,这里指勉强解释见:表被动察:明辨,了解略:大致,简单,不详细上报:敬辞,给您回信辨:同“辩”,分辩,辩解重:又视遇:看待,对待反覆:书信往返卤莽:粗疏草率,“卤”同“鲁”

13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chǔ)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qiǎng)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chóng)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今:现在具:详细地道:说所以:这里指我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冀:希望或:或许见恕:使我被宽恕,可翻译为原谅我

14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关系:“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朋友司马光《与王介甫书》:“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光不材,不足以辱介甫为友,然自接待以来,十有余年,屡尝同僚,亦不可谓之无一日之雅也。虽愧多闻,至于直谅,不敢不勉,若乃便辟、善柔、便佞,则固不敢为也。——益友司马光把自己当作王安石的“益友”,所以才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对方写信,陈述自己对于老友主导的这次政治改革的不同意见:“故敢一陈其志,以自达于介甫,以终益友之义,其舍之取之,则在介甫矣!”于私尽朋友之谊,于公推心置腹,可谓光风霁月,贤者情怀。

15但是他们两位大贤友情的断绝就始于这两封书信。《宋史·王安石传》记载:“安石与光素厚,光援朋友责善之义,三诒(yí)书反覆劝之,安石不乐。”“呜呼!二公之贤多同,至议新法不合绝交,惜哉!

16安石陈述:昨天承蒙您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跟您往来交好的日子很久,但是议论起政事来常常意见不合,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啊。即使我想要(向您)勉强解释,最终必定不能被您理解,所以只是简略地给您写了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又想到您实在待我优厚,书信往来不应该简慢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原谅我吧。

17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1、《答司马谏议书》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2、措辞有何特点?3、体现了王安石什么样的形象?思考以下三个小问题:

18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1、《答司马谏议书》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一段是书信的开头。第一段主要阐明写信原因。①“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政见不合②“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矛盾不可调和③“具道所以”写信原因:回应司马光的抨击,陈说推行新法的缘由

19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2、措辞有何特点?①措辞有礼(蒙教,上报,见恕……)3、体现了王安石什么样的形象?有礼节、有风度、有风骨的雍容的政治家形象②激烈的论战中使用了委婉的语调(强聒,不宜卤莽,冀君实或见恕也)③暗藏锋芒(终必不蒙见察)

20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wéi)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wéi)生事;为(wèi)天下理财,不为(wéi)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wéi)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盖:句首发议词儒者:尊崇儒学、通习儒家经书的人。汉以后泛指读书人所争:所+动词=名词/名词性结构,争论的问题尤:特别明:明确理:根本道理得:清楚所以:……的原因以为:认为侵:侵夺征:求谏: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这里指不同的意见以:因此,因而致:招致怨谤:怨恨毁谤则:却以谓:以为,认为人主:皇帝议:议定以:把授:给,与有司: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为:是举:施行

21先王:古代贤明君王以:来兴:兴办利:(对天下)有利的事业,形作名为:是为:替,给理财:治理财物为:是辟:批驳邪说:不正确的言论难:排斥,形作动壬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为:是至于:讲到、提起。为转换话题,谈到有关或附带事项时所用的连接词诽:非议则:那么固:本来前:预先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wéi)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wéi)生事;为(wèi)天下理财,不为(wéi)征利;辟(bì)邪说,难(nàn)壬(rén)人,不为(wéi)拒谏。至于怨诽(fěi)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22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尤其在于名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实的关系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也就清楚了。现在您指教我的,认为我侵夺官吏职权,生事扰民,与民争利,拒绝接受不同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非议。我却认为接受皇上命令,商议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夺官吏职权;施行先王的政治主张,以此来兴利除弊,这不是生事扰民;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是与民争利;批驳荒谬有害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这不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天下对我对怨恨非议这么多,那是我本来预先料到会这样的。

23名实之辩名实之辩是中国哲学史和逻辑思想史上对名实关系的研究和争论。名正则言顺而事行。但站在不同立场,对同样一样事就会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名:名称;形式实:实际内容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名:司马光给新法冠上的罪名实:王安石变法的实际内容(性质)

24司马光王安石侵官增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生事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征利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拒谏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对于司马光的指责王安石如何辩驳?以致天下怨谤也

25总结:王安石如何一一反驳司马光的观点?②先驳“侵官”:指出变法是“受命于人主”,自己与大家在朝廷公开地议论修订,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推行,“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受——议——授”使新法从决策到制定到推行名正言顺。③次驳“生事”:“举先王之政”是理论根据,“兴利除弊”是根本目的。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①在辩驳之前,先高屋建瓴地提出“名实问题”,先立于高处,揭露事情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为变法正名。(先问是不是,再说好与坏)

26总结:王安石如何一一辩驳司马光的观点?⑥最后讲到“怨诽之多”:却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⑤然后驳“拒谏”: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辟邪说,难壬人”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④再驳“征利”:只用“为天下理财”一句已足。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根本出发点正确,“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

27思考:第二段中王安石的辩驳有何特点?②抓住问题实质,从大处高处着眼(在驳斥的同时指责司马光忤逆“人主”旨意,违背“先王”之政,不愿为天下兴利除弊,将司马光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难堪境地)【扣帽子】司马光的言辞攻击、指责非难王安石完美防守①思路清楚、逻辑明晰【辩论高手】③言辞锐利,气势逼人,锋芒毕露(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固前知其如此)【咄咄逼人】守中有攻

28第二段总结第二段:从“名实相符”的论事原则出发,一一反驳司马光对变法的指责。

29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wéi)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习:习惯苟且: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以:把恤:顾念,忧虑同俗:附和世俗,流于世俗媚:献媚讨好为:作为善:形作名,上策上:皇帝乃:才此:这,这种情况量:估算,估量敌:政敌,反对者,这里指朝中保守派众寡:多少抗:抵抗则:那么汹汹然: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胥怨:相怨,这里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非特:不仅

30盘庚迁殷盘庚迁殷是发生在商朝中期的一次历史事件,是指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同时在统治者之间,对王位的争夺也十分激烈,有的人说应当父死子继,有的人说应当兄终弟及。叔侄之间、兄弟之间为争夺王位,常常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他们为私利把国家搞得混乱不堪。就不得考虑迁都的问题。自盘庚迁都殷后,商族才定居下来不再迁徙。从此,政局稳定,诸侯来朝,商朝遂强盛起来。

31盘庚曰:“今我民用荡析离居。”又曰:“予岂汝威?用奉畜汝众。”又曰:“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又曰:“非废厥谋,吊由灵。”盖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与王介甫第三书》盘庚说“而今我们的百姓家人离散,居无定所”又说:“我不是要耍威风,迁都是为了奉养你们过上好日子”又说:“不要听信小人反对迁都的鼓动”又说:“这是听取了大家意见,从中选出的最好方案”。这都是说盘庚遇到水灾而要迁都,臣民有愿意的,有不愿意的,盘庚不忍心使用刑罚手段逼迫,所以苦口婆心反复劝说,最终还是化解矛盾,使大家顺从,并不是废弃所有人的意见,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我哪里是劝您不以国事为重,以媚俗从众为荣?只是说天下有不同的意见,也希望您能多少留意体察而已。

32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wèi)怨者故改其度(dù),度(duó)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为:因为故:原因度(dù):计划度(duó):估计,揣测义:适宜是:认为正确可悔:值得反悔的地方为:作为以:来膏泽:名作动。施恩泽今日:现在当:应当事事:做事,办事,第一个“事”动词,做。第二个“事”名词,事情守:墨守所为:所+动词=名词/名词性结构,所做的事情而已:罢了则:那么所敢知:所敢于领教的事情;知:知道,这里指领教

33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把不忧虑国事,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当作上策,皇上想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不去考虑反对者的多少,想出力帮助皇上与之对抗,那么这些人又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怨恨他的是老百姓啊,并不只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这样做合宜就采取行动,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做得正确且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地方的缘故啊。如果您责备我在位时间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来施恩惠给百姓,那么我知罪;如果您说我现在应该不做任何事,守着以前的成法罢了,那么这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事了。

34司马光在信中引用盘庚迁殷的史实,欲说明什么?司马光认为盘庚迁殷听取大家意见,而不是只按照自己的想法施展雷霆手段强迫百姓,司马光借“盘庚迁殷”劝王安石能够听取其他人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不要一意孤行。

35王安石在回信中也引用了盘庚迁殷的史实,他想表达什么内容?王安石借“盘庚迁殷”表达变法的正确性、有效性,以及自己施行变法的坚定决心。

36简单概括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指责保守派无所作为的思想,表明坚持改革的决心王安石指责士大夫们的本质为:指出士大夫苟且偷安,不恤国事,因循守旧的本质(猛烈攻势)

37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古代书信的套语】由:缘由会晤:见面不任:不胜区区:小,用作自称的谦辞翻译:没有缘由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语气由强硬转为缓和

38驳论过程1、中心论点:反驳论敌指责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2、论据:理论论据:事实论据:①名实相符的原则①新法的实际情况②盘庚迁殷书信体驳论文效果:使反驳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原则基础之上3、论证方法:既据实反驳又据理反驳

39思考:王安石这封回信语言委婉,柔中带刚,是否有何深层用意?说说你的理解。(5分)①王安石既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在文字上又不全然剑拔弩张,不伤害朋友之间的情面,亦不伤害同僚之间的和气。②这种柔中寓刚的论辩风格,比剑拔弩张更有力量。有深层用意:

40①如果你是司马光,收到了这样一封回信,你该怎么回复王安石呢?这封回信要包含哪些内容呢?②试着在王安石的这封回信中找一找反驳点。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有哪些可反驳的点。

41反驳名实相符?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盘庚迁殷与王安石变法?士大夫之所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