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答司马谏议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1课前准备请同学们准备好《答司马谏议书》、《与王介甫书》两篇文章的纸质文本。要求:结合课本注释预习《答司马谏议书》,并能够流畅朗读原文;结合注释和译文将司马光写给王安石的三封书信通读一遍,了解司马光对王安石有哪些批评。
2师生共读
3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王安石列传》
4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第一段主要内容1)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2)措辞有何特点?
5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蒙教:承蒙赐教。窃:谦词,私下,代“我”。强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厚:优厚。反覆:书信往返。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见恕:原谅我。需要强调或补充的词语:
6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答司马谏议书》第二段
7名实:名义和实际。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生事:生事扰民。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举:施行、推行。辟:排除,驳斥。难:排斥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固:本来。请同学们复习第二自然段中下列词语的意思:名实、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举(先王之政)、辟、难壬人、固
8《答司马谏议书》第三段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1)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2)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对此王安石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9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10盘庚曰:“今我民用荡析离居。”又曰:“予岂汝威?用奉畜汝众。”又曰:“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又曰:“非废厥谋,吊由灵各。”盖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盘庚说“而今我们的百姓家人离散,居无定所”又说:“我不是要耍威风,迁都是为了奉养你们过上好日子”又说:“不要听信小人反对迁都的鼓动”又说:“这是听取了大家意见,从中选出的最好方案”。这都是说盘庚遇到水灾而要迁都,臣民有愿意的,有不愿意的,盘庚不忍心使用刑罚手段逼迫,所以苦口婆心反复劝说,最终还是化解矛盾,使大家顺从,并不是说废弃所有人的意见,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我哪里是劝您不以国事为重,以媚俗从众为荣?只是说天下有不同的意见,也希望您能多少留意体察而已。
11司马光的信件和王安石的回信中都引用了“盘庚迁殷”的典故,他们分别想表达什么内容?司马光认为盘庚迁殷的成功是基于听取了大家的意见,而不是只按照自己的想法施展雷霆手段强迫百姓,司马光借“盘庚迁殷”劝王安石能够听取其他人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不要一意孤行。王安石借“盘庚迁殷”说明反对者众多并不表明措施就有误,只要“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就可以采取行动,说明变法的合理与正确性,以及自己施行变法的坚定决心。
12恤:考虑。量:估量,衡量。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非特:不只是。特,只是。度(dù):计划,主张。度(duó):考虑。膏泽:给以好处。敢知:敢于领教。知,领教,接受。需要强调或补充的词语:
13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答司马谏议书》第四段
14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15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关注古人应用文(书信)的情境感和“中国味”的表达方式何介甫总角读书、白头秉政,乃尽弃其所学而从今世浅丈夫之谋乎?观介甫之意,必欲力战天下之人,与之一决胜负,不复顾义理之是非,生民之忧乐,国家之安危,光窃为介甫不取也。
16思维发展与提升:思考王安石的驳论文对我们议论文写作的启发驳论文意在批驳对方观点,本文与前一篇课文《谏太宗十思疏》虽文体不同,但都是在劝说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这两篇文章阐释观点的方法有什么不同?1.感染力:排比句式2.策略性:有的放矢
17文化传承与理解:继承发扬改革求变的创新精神增强爱国实践的文化自觉
18课后学习任务请从课文出发,结合相关资料,选择你感兴趣的一个话题进行探讨,如学习提示中提到的“创业与守成”“同俗媚众与坚持自我”等等。请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并与其他同学分享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