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00360
大小:698.61 KB
页数:40页
时间:2018-03-18
《上海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料-教育学概论_讲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育学概论讲义(上海教师资格培训材料)教育学概论——教师资格证书(华师大上课复习材料)教育学概论讲义(上海教师资格培训材料)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在中国古代,“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尚未涉及教育的具体内涵。东汉许慎对于“教”、“育”的解释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明确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目的在于使人为善。18世纪中叶法国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率性发展,主张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
2、,使其身心按自然进程得到发展和完善。19世纪中叶英国实证主义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受教育者的“未来生活之准备”。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生活本身,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之不断改造”。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狭义教育的基本内涵:(1)教育受社会制约;(2)“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学校教育的本质
3、特征,也是学校教育区别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广义教育的最重要标志);(3)教育是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从形式上看,大体经历了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三个阶段。一、中国教育的发展演变“自有人生,便有教育”,指的是自然状态的非形式化教育。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原始社会末出现了学校的萌芽,萌芽时期的学校称“成均”和“庠”。中国古代学校教育按其性质分为官学、私学和书院三种。官学指由官府举办并管辖的学校中央官学由朝廷直接办理的学校西周国学,汉代太学,唐代国子学,元、明、清的国子监等西周乡学
4、,汉代郡国学,唐代府州县学,元代路学及社学,明清府地方官学按行政区域在地方设置的学校州县学及卫学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建元五年在长安立太学,设五经博士,又于元朔五年,为博士置弟子,标志着中国古代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以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为主要职能的大学正式建立。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大力兴学,促进当地的文明与发展,史称“文翁兴学”。中国的私学始于春秋时期。孔子所办的私学在当时规模最大,成绩最突出,对后世影响最大。私学按其程度和所教授的内容,分为私塾和经馆两类:(1)私塾是对儿童的启蒙教育,主要是识字教育;(2)经馆是对成年人的教育,主要学习儒家的经
5、学著作。汉代经馆常用的教学方法“转相传授”,类似于西方的“导生制”,时间上早了1600多年。书院是封建社会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机构。书院之名始出现于唐朝,宋朝书院已出现官学化倾向。明朝的东林书院,提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清末实行“新政”,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下令全国各地书院分别改为大中小学堂,书院开始向近代新式学堂转变。书院作为古代官学、私学并行的一种教育机构,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学术文化发展以及人才培养,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书院的特点有:(1)既从事授徒讲学又开展学术研究,教育与科研密切结合;(2)重视学术争辩和切磋,开展
6、不同学派间的交流,体现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的精神;(3)重视学生自学,提倡独立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治学的能力;(4);课程设置较为简约,学生可根据各自兴趣和爱好,选学有关内容;(5)师生关系融洽。教育学概论讲义(上海教师资格培训材料)中国奴隶社会时期的学校教育内容可概括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其中“礼”与“乐”为政治伦理和艺术教育;“射”与“御”为军事体育教育;“书”与“数”为基础文化知识教育。六艺教育是一种德智体美诸育和谐发展的教育。中国封建时代,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五经”、“四书”。“五经”指儒家的五种经典:《诗》、《书》、《礼》、
7、《易》和《春秋》(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汉武帝建立太学后,五经便被确认味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内容。“四书”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由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编撰。元朝皇庆二年,规定科举考试以“四书”取士,从此“四书”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和各级学校必读的教科书。东汉灵帝光和元年设立于洛阳鸿都门的鸿都门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它的教育内容是诗、赋、书画。中国古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统治阶级所需的治学人才,学校培养的人,必须经过选士制度的考核、选拔才能实现教育目的。中国选士制度,先后经历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