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2937041
大小:322.43 KB
页数:3页
时间:2022-11-12
《微循环组成结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微循环组成结构 微循环调节是循环系统主要的调节机构之⼀,作为其主要作⽤⽅式的代谢性调节在微循环调节中占有75%以上的调节功能。下⾯是店铺整理的什么是微循环,欢迎阅读。 什么是微循环 微动脉、⽑细⾎管⽹和微静脉之间的⾎液循环。微循环的结构有简有繁,典型的微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细⾎管前括约肌、真⽑细⾎管、通⾎⽑细⾎管、动静脉吻合⽀和微静脉组成。这些⾎管的⼝径都很⼩,最粗的也在500微⽶以下,只能在显微镜下看到。微循环结构中的⽑细⾎管⼴泛分布于组织细胞周围形成⽹络。它的⼝径细、长度短、数量多因⽽总的横断⾯积⼤,全⾝⽑细⾎管总横断⾯积约为2800平⽅厘⽶,约为主动脉横断⾯积(4平⽅厘⽶)的700倍,故其⾎流缓慢。它还具有管壁薄、通透性⼤等特点,是循环系统中进⾏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微循环有调节组织⾎流量,供给细胞营养,排除代谢产物等功能,对保障每个细胞⽣命活动的正常进⾏起重要作⽤。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液循环,是⾎液与组织细胞进⾏物质交换的场所。 微循环的基本功能是进⾏⾎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正常情况下,微循环的⾎流量与组织器官的代谢⽔平相适应,保证各组织器官的⾎液灌流量并调节回⼼⾎量。如果微循环发⽣障碍,将会直接影响各器官的⽣理功能。[ 调节活动 微循环的调节主要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管平滑肌的舒缩活动来影响微循环的⾎流量。(1)神经调节:交感神经⽀配微动脉、后微动脉和微静脉的平滑肌,并以微动脉为主。当交感神经兴奋,平滑肌收缩,⾎管⼝径变⼩。由于交感神经对微动脉的收缩作⽤⼤于微静脉,使微循环中的⾎流量减少,⾎压下降。反之,为循环中⾎流量增多,⾎压上升。(2)体液调节:有缩⾎管物质,如⼉茶酚胺等;舒⾎管药物,如乳酸、CO2和缺O2等。在微循环的⾎管中,微动脉和微静脉既受交感神经⽀配,⼜受体液因素的影响;⽽后微动脉和⽑细⾎管前括约肌则主要受体液因素的影响。 循环通路 迂回通路 迂回通路(营养通路):①组成:⾎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细⾎管前括约肌→真⽑细⾎管→微静脉的通路;②作⽤:是⾎液与组织细胞进⾏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流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前⽑细⾎管括约肌、真⽑细⾎管⽹,最后汇流⾄微静脉。由于真⽑细⾎管交织成⽹,迂回曲折,穿⾏于细胞之间,⾎流缓慢,加之真⽑细⾎管管壁薄,通透性⼜⾼。因此,此条通路是⾎液与组织进⾏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故⼜称为营养通路。真⽑细⾎管是交替开放的。安静时,⾻骼肌中真⽑细⾎管⽹⼤约只有20%处于开放状态,运动时,真⽑细⾎管开放数量增加,提⾼⾎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为组织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 直捷通路 直捷通路:①组成:⾎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通⾎⽑细⾎管→微静脉的通路;②作⽤:促进⾎液迅速回流。此通路⾻骼肌中多见。⾎流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通⾎⽑细⾎管⾄微静脉。这条通路较直,流速较快,加之通⾎⽑细⾎管管壁较厚,⼜承受较⼤的⾎流压⼒,故经常处于开放状态。因此这条通路的作⽤不是在于物质交换,⽽是使⼀部分⾎液通过微循环快速返回⼼脏。 动--静脉短路 动-静脉短路:①组成:⾎液从微动脉→动-静脉吻合⽀→微静脉的通路;②作⽤:调节体温。此途径⽪肤分布较多。⾎流经被动脉通过动⼀静脉吻合⽀直接回到微静脉。动静脉吻合⽀的管壁厚,有完整的平滑肌层。多分布在⽪肤、⼿掌、⾜底和⽿廓,其⼝径变化与体温调节有关。当环境温度升⾼时,吻合⽀开放,上述组织的⾎流量增加,有利于散发热量;环境温度降低,吻合⽀关闭,有利于保存体内的热量。 微循环组成结构 微循环的组成随器官⽽异。典型的微循环⼀般由微动脉、后微动脉、⽑细⾎管前括约肌、真⽑细⾎管、通⾎⽑细⾎管、动—静脉吻合⽀和微静脉等七个部分组成,微循环的⾎液可通过三条途径由微动脉流向微静脉。 微动脉
1 微动脉是⽑细⾎管前阻⼒⾎管,在微循环中, 彩⾊微循环仪 彩⾊微循环仪 起“总闸门”的作⽤,其⼝径决定了微循环的⾎流量。微动脉平滑肌主要受交感缩⾎管神经和体内缩⾎管活性物质(如⼉茶酚胺、⾎管紧张素、加压素)等的影响。当交感神经兴奋以及缩⾎管活性物质在⾎中浓度增加时,微动脉收缩,⽑细⾎管前阻⼒增⼤,⼀⽅⾯可以提⾼动脉⾎压,另⼀⽅⾯却减少微循环的⾎流量。 后微动脉和⽑细⾎管前括约肌 也属⽑细⾎管前阻⼒⾎管。在微循环中,它们起着“分闸门”的作⽤,它的开闭直接影响到真⽑细⾎管的⾎流量。⽽该处的⾎流量对物质交换最为重要。后微动脉和⽑细⾎管前括约肌很少或不受交感缩⾎管神经的⽀配,主要受体液因素的调节,它们的舒缩活动取决于⼉茶酚胺等缩⾎管物质与舒⾎管物质的综合作⽤。当局部组织代谢增强或⾎液供给不⾜时,PO2降低、局部代谢产物堆积CO2、H+、腺苷等)和组胺增多时,使后微动脉和⽑细⾎管前括约肌舒张,真⽑细⾎管开放,⾎流量增加,代谢产物被运定,O2的供应改善,PO2恢复。此时后微动脉和⽑细⾎管前括约肌处在体液中缩⾎管物质的影响下,产⽣收缩,真⽑细⾎管⾎流量减少,⼜造成上述的局部代谢产物的堆积,使后微动脉和⽑细⾎管前括约肌舒张,⾎流量⼜增加,如此反复,在缩⾎管物质和局部舒⾎管物质的交替作⽤下,使真⽑细⾎管⽹交替开放,这就是微循环对⾎流量及⾎流分配所做的⾃⾝调节。当某⼀器官的活动增强,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多,该器官的⾎流量增加,其原因就是局部代谢产物发挥的舒⾎管效应。 微静脉 属⽑细⾎管后阻⼒⾎管。在微循环中, 微循环图像计算机分析报告 微循环图像计算机分析报告 起“后闸门”的作⽤。其⼝径的变化在⼀定程度上控制着静脉回⼼⾎量。微静脉收缩,⽑细⾎管后阻⼒增⼤,⼀⽅⾯造成微循环⾎液淤积;另⼀⽅⾯使静脉回⼼⾎量减少。微静脉平滑肌也受交感缩⾎管神经和体液中⾎管活性物质的影响。交感缩⾎管神经兴奋,微静脉收缩但不如微动脉明显;微静脉对⼉茶酚胺的敏感性也较微动脉低,但对缺O2与酸性代谢产物的耐受性⽐微动脉⼤。安静状态时,真⽑细⾎管仅有20%开放,即可容纳全⾝⾎量的5%--l0%。可见微循环有很⼤的潜在容量。如果某些原因引起全⾝微循环真⽑细⾎管⼤量开放,循环⾎量将⼤量的滞留在微循环内,导致静脉回⼼⾎量和⼼输出量减少,动脉⾎压即可下降。因此,微循环⾎流量直接与整体的循环⾎量密切相关。它除了要保证局部器官组织的⾎流量,实现物质交换,⽽且要顾及到全⾝的循环⾎量,使局部⾎流量与循环⾎量相统⼀。 主要功能编辑 物质交换 ⽑细⾎管内外物质交换是通过扩散、吞饮及滤过--重吸收三种⽅式,其交换的速率取决于⽑细⾎管壁的通透性。 ⽑细⾎管壁由单层内⽪细胞组成,外⾯有⼀层基膜,总厚度约0.15-0.50µm,内⽪细胞之间相互连接处存在有细微裂隙,间距约10--20nm,为粘多糖类物质所填充,在其中有直径为4nm左右的⼩孔,这是物质转运的途径之⼀。该⼩孔除了蛋⽩质难以通过外,⾎浆中和组织液中的⽔、各种晶体物质、⼩分⼦有机物均可以以扩散形式或滤过--重吸收的形式⾃由通过。内⽪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层是O2、CO2及脂溶性物质扩散的直接径路。此外,⼤分⼦物质的转运还可通过⽑细⾎管内⽪细胞的吞饮作⽤实现。 回流机制 组织液⽣成与回流的机制 根据滤过--重吸收学说, 微循环 微循环(15张) 在⽑细⾎管内存在着⽑细⾎管⾎压及⾎浆胶体渗透压;⽽在组织间隙中有组织液静⽔压及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细⾎管内外这四种因素构成了两对⼒量,⼀对是⽑细⾎管⾎压和组织液的胶体渗透压,它们是组织液的滤过⼒;⼀对是⾎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的静⽔压,它们是组织液的重吸收⼒。这两对⼒量之差称为有效滤过压。若有效滤过压为正值,则造成组织液的⽣成;若有效滤过压为负值,则组织液回流⼊⾎。有效滤过压可⽤下式来表⽰: 有效滤过压=(⽑细⾎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压) ⼈体的⾎浆胶体渗透压约为:25mmHg,动脉端⽑细⾎管⾎压约为30mmHg;静脉端⽑细⾎管⾎压约为12mmHg,组织液
2胶体渗透压约为15mmHg;组织液静⽔压约为10mmHg,故: ⽑细⾎管动脉端有效滤过压为(30+15)mmHg-(25+10)mmHg约等于10mmHg。 ⽑细⾎管静脉端有效滤过压为(12+15)mmHg-(25+10)mmHg约等于-8mmHg。 由此看来,在⽑细⾎管动脉端为净滤过,静脉端为净回收。⾎液在⽑细⾎管中流过,⾎压是逐渐下降的,有效滤过压也逐惭降低⾄零,再往下⾏,⾎压更低,有效滤过压转为负值,其结果,⽑细⾎管动脉端滤过的液体,约90%可在⽑细⾎管静脉端重吸收⼊⾎。约10%的组织液则进⼊⽑细淋巴管,⽣成淋巴液,淋巴液经淋巴系统⼜回到循环系统中去。因此,造成了组织液⽣成与回流的动态平衡。 微循环影响因素 ⾎流量 影响微循环⾎流量的因素 微动脉、后微动脉、⽑细⾎管前括约肌和微静脉的管壁主要含有平滑肌,它们的舒缩活动直接影响到微循环的⾎流量。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液循环。微循环的基本功能是进⾏⾎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正常情况下,微循环的⾎流量与组织器官的代谢⽔平相适应,保证各组织器官的⾎液灌流量并调节回⼼⾎量。如果微循环发⽣障碍,将会直接影响各器官的⽣理功能。 ⽑细⾎管⾎压 ⽑细⾎管前阻⼒⾎管扩张时,⽑细⾎管⾎压升⾼,有效滤过压增⼤组⾎管收缩或静脉压升⾼时,也可使组织液⽣成增加。如右⼼衰,因中⼼静脉压升⾼,静脉回流受阻,⽑细⾎管后阻⼒增⼤,⽑细⾎管⾎压升⾼,结果组织液⽣成增加,造成组织⽔肿。 ⾎浆胶体渗透压 当⾎浆蛋⽩减少,如长期饥饿,肝病⽽使⾎浆蛋⽩减少或肾病引起蛋⽩尿(⾎浆蛋⽩丢失过多),都可使⾎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增⼤,组织液⽣成过多、回流减少⽽造成组织⽔肿。 ⽑细管通透性 若⽑细⾎管壁通透性异常增加,致使部分⾎浆蛋⽩漏出⾎管,使得⾎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其结果,有效滤过压增⼤,组织液⽣成增多,回流减少,引起局部⽔肿。 组织液 影响组织液⽣成与回流的因素 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的⽣成与回流维持着动态平衡,是保证⾎浆与组织液含量相对稳定的重要因素,⼀旦因某种原因使动态平衡失调,将产⽣组织液减少(脱⽔)或组织液过多(⽔肿)的不良后果。根据组织液⽣成与回流机制,凡影响有效滤过压和⽑细⾎管壁通透性的各种因素,都可以影响组织液的⽣成与回流。 由于约10%组织液是经淋巴管回流⼊⾎,故当淋巴液回流受阻(如丝⾍病、肿瘤压迫等因素),则受阻部位远端组织发⽣⽔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