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古代诗文阅读(原卷版)

专题10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古代诗文阅读(原卷版)

ID:82877823

大小:31.47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3-09-24

上传者:155****1689
专题10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古代诗文阅读(原卷版)_第1页
专题10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古代诗文阅读(原卷版)_第2页
专题10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古代诗文阅读(原卷版)_第3页
专题10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古代诗文阅读(原卷版)_第4页
专题10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古代诗文阅读(原卷版)_第5页
专题10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古代诗文阅读(原卷版)_第6页
专题10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古代诗文阅读(原卷版)_第7页
专题10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古代诗文阅读(原卷版)_第8页
专题10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古代诗文阅读(原卷版)_第9页
专题10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古代诗文阅读(原卷版)_第10页
资源描述:

《专题10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古代诗文阅读(原卷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巅峰冲刺江苏省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考点扫描专题10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古代诗文阅读【考点解读】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翻译考点的考查要求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级。这个考点是江苏省高考语文的必考内容,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卷一定会考查。翻译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解是翻译的前提。所谓“理解”,是正确领会文章的内容,正确理解文意和句意;所谓“翻译”,是说能用现代汉语把文言文的内容准确传达出来;所谓“文中”,是说试卷所给你的“那篇文章当中”,要求翻译的句子就从中产生,文中所有的语言现象都在“理解”之列。正确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准确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做到文通字顺,简明规范,畅达流利,文句优美。一、理解文中的句子。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是翻译文言文语句的第一步,理解文言语句必须遵循古文的一般规律并把握其特殊性。对句意的理解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在全文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全文或文段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比如:对“襄阳土俗,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南齐书·韩孙伯传》)”的翻译,就要注意这是在介绍韩孙伯所处的社会环境,所以翻译成“按襄阳当地的风俗,邻里之间要在各自的分界处种上桑树作为分界的标志”。(2)要注意省略句、倒装句、词类活用、通假字、互文见义和偏义复词的理解,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把握,往往是翻译文言语句的关键。比如:“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语出《愚溪诗序》)此句中“居”后省略了宾语“于此”或“于是溪”,“姓”是名词作动词“给……取姓”的意思。那么此句就可翻译成:姓冉的人家曾经在这条小溪居住,所以就给小溪取此姓,叫做冉溪了。(3)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通过前后推导,或选项推敲分析等方法,进行认真理解。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语出《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这是孔子教育子路、冉有的话,文中难懂之处是“疾”“舍”“为之辞”几处,既是教训之语,那么“疾”就不可能是“生病”之意,当是“厌恶”之意;“而”有表示并列和表示转折关系两种理解,依据意味推敲,自然当作转折关系理解更好,那么“舍曰欲之”与“为之辞”就在语意上相反了,以此推断“舍”是“停止”之意,“辞”是“托词”“借口”之意。整句意思就可翻译成:品格高尚的人厌恶那些不说自己想做什么事却去找借口推脱责任的人。(4)利用文言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把握句意。也就是说,在理解文言句子时,要充分利用对应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去把握文句意思。如:“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语

1出《谏太宗十思疏》)这是一个对偶句,前后两句对应词语的词性担当的句子成分完全相同,甚至有些对应词语的意思根本一样,如“望”“求”,都应该是想、希望之意。所以整句可以翻译成:源流不深却希望水流到很远的地方,根生得不牢固却想要树木长得高而茂盛。(5)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看枝叶;或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句间关系。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分析主干,“古人……鸟兽”是主语,“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语中“古人”与“观于……鸟兽”是一种主谓关系。“往往”是副词,“有”是动词,作谓语。“得”就应该是宾语,看来是动词名用,引申理解为“收获”“心得”较为恰当。所以整句就可翻译成:古人对天地、山河、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常常有所收获。(6)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去把握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如:“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语出《战国策·魏策》)“挠”一词陈述“色”,应为形容词,不能作动词,联想到“不屈不挠”,应理解为“屈服”之意。“长跪”一词古汉语是“直着身子跪拜”,这里也不例外。“谢”有多种意义:感谢、拜谢、谢绝、辞谢、告诫、谢罪等。根据前面对“挠”字的理解,应取“谢罪”“道歉”之意。所以整句应翻译为:秦王露出屈服的神色,直着身子跪拜,向他表示道歉。二、翻译文中的句子。文言翻译的原则:(1)译文忠于原文,要做到“信”。所谓“信”,也就是不能脱离原文语义,与原文语义要保持完全一样。译文必须准确,必须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不能以翻译者本人的意思来改变或替代原文的意思。这是古文今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准。为了做到“信”,必须正确地理解原文,真正读懂读通,搞清楚原文每一个字、词、句的含义和每一种语法现象。(2)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就是要做到“达”。所谓“达”,也就是行文通顺,意思表达清楚明白。译文必须通顺、晓畅,无语病,必须以规范的现代汉语表达,不能用似通非通、半文半白的语言表述。这也是古文今译的基本标准。为了做到“达”,必须在正确地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认真组织词句进行翻译。(3)译文要体现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风格,语言要“雅”。所谓“雅”,就是要注意语言的美化,尽量用最美的语言翻译原文。就是在“信”、“达”的基础上,讲究修辞文采,使译文的语言典雅优美,并能反映原文的语体风格。“雅”是翻译的最高要求、最高标准,也是翻译工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信、达、雅”是翻译的标准。对于学生来说,首先要努力做到“信”和“达”;至于“雅”,则应作为一个目标,在不断提高古文水平和翻译技巧的过程中,逐步接近和达到。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说文言文以直译为主,字字句句讲究落实;当直译无法达意时,可用意译。历年来高考设题主要采用直译的方式,酌情采用意译为辅助手段。词义古今一一对应的,语序古今一致的,只需直译就行了;关键是另外一种情况,如词语古有今无,成分

2缺这少那,直译佶屈聱牙时,就需运用现代汉语的多方面知识,并且体现代汉语“简明、连惯、得体”的基本要求,进行意译。意译不等于臆测大意以遮掩无知,不能随心所欲地翻译,意译也要符合“信、达、雅”的要求。考生必须重视的两个要点:一是从宏观上讲,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来翻译文言文语句。二是从微观上,能把握句子中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即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议、通假现象,直至对文言固定短语、文言修辞格、文言特殊句式、文言文一些特殊表达现象,都有准确把握,特别要注意译出重点实、虚词和有活用的词语,灵活地翻译指定的句子。翻译的方法:(1)要进行一定的积累,以便知识迁移。①要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包括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专用名词和习惯用语、通假字、多义词、偏义复词等,识记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官员的升降、地理知识等)。②掌握高考大纲中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但不是孤立地去死记硬背,而是要在具体的语境中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③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积累时,要记例句,决不能脱离语境去孤立记忆。只要你能记住例句,能准确翻译例句,无论是实词、虚词,还是文言句式、固定结构,都能准确翻译。(2)整体把握句子是关键。要想翻译正确,必须要对此句前后的几句话全面理解。如果断章取义,可能顾此失彼,使翻译不完全符合文意,语意的得分就丢掉了。另外,在文言文翻译中,应首先把握简单的语句,再来推敲其他重点字词的意义。(3)关键字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常常因为对句中关键字词不能准确把握,从而影响对全句的理解。对于关键字词,我们要运用多种方法推断,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翻译文言文实践性很强。只有很好地理解古汉语关于文字、词汇、语法、修辞以及音韵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了解古代的历史、文化、民俗、地理、社会等背景,真正地读懂、读通古代的文章,掌握适当的翻译技巧,并不断地进行训练,就能提高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只有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各种有关知识,反复琢磨,积累经验,掌握翻译的技能,才能使所要求翻译的语句真正达到“信、达、雅”的完美要求。翻译的口诀:文言翻译,遵其顺序。诵读全文,浏览大体。句不离段,词不脱句。难解句子,斟酌损益。详审语境,探究语气。省略词语,适当补齐。遇有倒装,调整语序。官名人名,不必翻译。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随文解意。增删留变,合情合理。如无标点,特征断句。对照原文,力求直译。委婉修辞,酌情意译。字词句篇,贯通一气。翻译完毕,复查仔细。【真题分析】一、(2019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临川汤先生传邹迪光

3先生名显祖,字义仍,别号若士。豫章之临川人。生而颖异不群。体玉立,眉目朗秀。见者啧啧曰:“汤氏宁馨儿。”五岁能属对。试之即应,又试之又应,立课数对无难色。十三岁,就督学公试,补邑弟子员。每试必雄其曹偶。庚午举于乡,年犹弱冠耳。见者益复啧啧曰:“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丁丑会试,江陵公①属其私人啖以巍甲而不应。曰:“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公虽一老孝廉乎,而名益鹊起,海内之人益以得望见汤先生为幸。至癸未举进士,而江陵物故矣。诸所为附薰炙者,骎且澌没矣。公乃自叹曰:“假令予以依附起,不以依附败乎?”而时相蒲州、苏州两公,其子皆中进士,皆公同门友也。意欲要之入幕,酬以馆选,而公率不应,亦如其所以拒江陵时者。以乐留都山川,乞得南太常博士。至则闭门距跃,绝不怀半刺津上。掷书万卷,作蠹鱼其中。每至丙夜,声琅琅不辍。家人笑之:“老博士何以书为?”曰:“吾读吾书,不问博士与不博士也。”寻以博士转南祠部郎。部虽无所事事,而公奉职毖慎,谓两政府进私人而塞言者路,抗疏论之,谪粤之徐闻尉。居久之,转遂昌令。又以矿税事多所蹠戾②,计偕之日,便向吏部堂告归。虽主爵留之,典选留之,御史大夫留之,而公浩然长往,神武之冠竟不可挽矣。居家,中丞惠文,郡国守令以下,干旄往往充斥巷左,而多不延接。即有时事,非公愤不及齿颊。人劝之请托,曰:“吾不能以面皮口舌博钱刀,为所不知后人计。”指床上书示之:“有此不贫矣。”公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攻《文选》一书,到掩卷而诵,不讹只字。于诗若文无所不比拟,而尤精西京六朝青莲少陵氏。公又以其绪余为传奇,若《紫箫》、《还魂》诸剧,实驾元人而上。每谱一曲,令小史当歌,而自为之和,声振寥廓。识者谓神仙中人云。公与予约游具区灵岩虎丘诸山川,而不能办三月粮,逡巡中辍。然不自言贫,人亦不尽知公贫。公非自信其心者耶?予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选自《汤显祖诗文集》附录,有删节)[注]①江陵公:指时相张居正,其为江陵人。②蹠戾:乖舛,谬误。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见者益复啧啧曰:“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2)然不自言贫,人亦不尽知公贫。公非自信其心者耶?予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二、(2018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重到沭阳图记袁枚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

4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学&科网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①,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注]①风世:劝勉世人。(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2)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三、(201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汪容甫先生行状王引之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少孤,好学。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进。仪征盐船阨于火,焚死无算,先生为《哀盐船文》,杭编修世骏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是名大显。当世通儒如朱学士筠,卢学士文弨,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年二十九,始颛治经术。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侍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5”其见重如此。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往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毕尚书沅总督湖广,招来文学之士。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嘉定钱通判坫篆额,时人以为“三绝”。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先生,家大人之所推服也。其学其行,窃闻于趋庭之日久矣。而先生于予所说《尚书》训诂,极奖励,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君子。(选自《王文简公文集》,有删节)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2)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考场实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金眉生《六幸图》序俞樾往岁客有问于余者曰:“子何著书之多也?”余告之曰:“盖得力于三无。其一无钱。余郭无一亩之田,家无一岁之储,笔砚耕耨,岁食其入,仅足而无余。以故目不能识秤星,手不能拨算珠,终日终年一编而已,此得力于无钱者一也。其二无官。余三十岁始入承明庐①,未四十即释官而归,嗣后不复出,无衣冠褦襶②之苦,无簿书填委之劳,此得力于无官者二也。其三无能。余有生以来,人间可谓多事矣,干戈遍于海内,冠盖交于海外,贤士大夫苦其心思,劳其筋骨,敝其唇舌,犹若不足以胜之,而余闭一室而坐,无过问者。此得力于无能者三也。”乃今观六幸翁之自纪,其一为贫,即余三无之一也。而君悉数其幸事以至于六,则视余三无而倍之,多乎哉!君之幸乎。余读书苦不能记忆,偶得一义,不笔之明日遂失之,而君读书无不能记,余所不及者一也。余未通籍以前,伏处三家村中。罢归后,又杜门不轻见一客,故落落寡交游,而君羔雁③

6满天下,余所不及者二也。虽然,君之不及余者亦有一焉,余无能,而君多能也。君自朝章国典,以及河渠、盐务、水利、荒政,与夫寰内之形势,域外之情状,无不犁然于心,如示诸掌,名公钜卿咸就君而谘访焉,得失可否,待一言而诀。君坐是不得安居于家,一岁日月,舟车者半,视余之偃蹇曲园中者,迥不侔矣。君得无幸者六而不幸者一乎?或谓余曰:“子惟无能也,故以有事为苦,若才大如海者,虽处盘根错节,从容谈笑,绰有余裕,夫何病焉?”余曰:“若然,则君之多能又一幸矣。天使君耳目无恙,犹以为幸,况赋君以绝人之才智乎!今而后,请益君之六幸为七幸。”(有删改)注 ①承明庐:汉朝承明殿的旁屋,侍臣值宿所居之屋。后以入承明庐指代在朝做官。②衣冠褦襶:暑天衣帽穿戴整齐地拜会客人。褦襶:暑天拜会别人。③羔雁:小羊和雁,古代卿大夫相见时的礼物。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余郭无一亩之田郭:城外B.则视余三无而倍之视:看到C.夫何病焉病:疲惫,劳累D.请益君之六幸为七幸益:增加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自己不做官,无需应酬,没有一大堆官府文书等待自己去处理,这是自己著述丰富的重要原因之一。B.作者认为,自己无能是著述丰富一个重要原因,这里的“无能”是反语,表明对贤士大夫的嘲讽之意。C.作者认为,贫穷是自己著述丰富的原因之一,因为没有别的经济来源,只能靠辛勤写作的收入供给生活。D.有人说,没有能耐的人才会感到做事是劳苦的,而有能耐的人并不会有这样的感觉,作者同意这种看法。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贤士大夫苦其心思,劳其筋骨,敝其唇舌,犹若不足以胜之。(2)君坐是不得安居于家,一岁日月,舟车者半,视余之偃蹇曲园中者,迥不侔矣。(3)天使君耳目无恙,犹以为幸,况赋君以绝人之才智乎!8.作者认为金眉生在哪几个方面强于自己?请简要归纳。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回君传袁中道回君者,邑人,于予为表兄弟,深目大鼻,繁须髦,大类俳场上所演回回状。予友丘长孺见而呼之谓“回”,邑人遂“回”之焉。回聪慧,耽

7娱乐,嗜酒。家有庐告田亩,荡尽,遂赤贫。善博戏,时与人赌,得钱即与市酒。邑人皆恶之。予少年好嬉游,绝喜与饮。邑人以之规予曰:“吾辈亦可共饮,乃与无赖人饮何也?”予曰:“君辈乌足与饮!盖予尝见君辈饮也,当其饮时,心若有所思,目若有所注,杯虽在手,而意别有营。回则不然,方其欲酒之时,而酒忽至,耳目一,心志专,自酒以外,更无所知。与之饮,大能助人欢畅。予是以日愿与之饮也。”人又曰:“此荡子,不顾家,乌足取!”予曰:“回为一身荡去田产。君有田千顷,终日焦劳,未及四十,须鬃已白。回不顾家,君不顾身。身与家孰亲?回宜笑子,乃反笑回耶?”其人无以应。回有一妻一子,然率在外饮,即向人家住,不归。每十日送柴米归,至门大呼曰:“柴米在此!”即去。其妻出取,已去百步外矣。腰系一丝囊,常虚无一文。时予问回曰:“虚矣,何以为计?”回笑曰:“即至矣。”既实,予又谓曰:“末可用尽。”回又笑曰:“若不用尽,必不来。”予曰:“何以知之?”曰:“我自二十后,无立业田,又不为商贾,然此囊随尽随有,虽邑中道水旱,人多饥焉,而予独如故。予自知天必不绝我,故终不优。”予曰:“善。”回丧其子,予往慰之。回方醉人家,招之来,笑谓予曰:“绝嗣之忧,宁至我乎?”相牵入酒家,痛饮达旦。磋乎!予几年前性刚命蹇,其牢骚不平之气,尽寄之酒,偕回及豪少年二十余人,结为酒社。大会时,各置一巨瓯,校其饮最多者,推以为长。予饮较多,已大酣,恍惚中见二十饮人,皆罗拜堂下,相与大叫,笑声如雷。是夜,城中居民皆不得眠。今予复以失意,就食京华,所遇皆贵人,不敢过为颠狂,以取罪戾。且予近益厌繁华,喜静定,枯坐一室,或有二三日不饮时。量日以退,兴日以索。近又戒杀,将来酒皆须戒之,岂能如曩日之豪饮乎?而小弟有书来,乃云余二十少年皆散去,独回家日贫,好饮日益甚。予乃叹曰:“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选自《袁小修小品》,有删节)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回聪慧,耽娱乐耽:沉溺B.邑人以之规予曰规:约束C.予几年前性刚命蹇蹇:不顺D.以取罪戾戾:违反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回君是作者的表兄弟,深目大鼻,浓胡须,像滑稽剧中的回族人,所以别人给他取名“回”。B.作者少年时喜欢跟回君交往喝酒,认为回君喝酒专心,和回君一起喝酒,能够让自己内心舒畅。C.回君虽然有妻有子,但经常在外喝酒不归,连家庭的生活也不顾。作者对他的生活表示欣赏。D.作者认为回君具有颜回的品格,通过为回君作传表达了对自己人生受羁绊、命运不顺的感慨。

8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盖予尝见君辈饮也,当其饮时,心若有所思,目若有所注,杯虽在手,而意别有营。⑵予乃叹曰:“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8.请简要概括回君的形象特点。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上赵阁老书[明]归有光有光自应举,连蹇不遇。常恨生当太平之盛,徒抱无穷之志,而年往岁徂,茕然无所向往。时张文隐公知之,时时称之于人。张公垂殁,以不能荐达为恨。然有光尝侍于公,间闻公论当世之士,独亟称明公,谓不惟于文章绝出,他时为国家建弘业者,终有赖焉。有光之乡人在明公门下者,亦颇言鄙人姓名,为明公之所垂记。虽以文隐公之故,然士固有相知者,则有不待付授言语相属而相契舍者矣。会明公忤时宰,屏居西蜀者十年。有光始获举进士,在京师,思明公而不可见。徒念岷、峨之高,江水之长,怅然而叹。幸与明公生同时,而顾无由一见;以为今世则已矣,徒若读书而慕古人于百世之下。既而为吏越中,明公始复登朝。及入觐,以为可以得见矣,而明公又以南迈。有光时尚在京师。一日,天子忽出手诏,还明公于朝。是时海内之士试都下者四五千人,皆叹天子之明圣能知人如此;明公能自结于天子之知如此。有光又私自喜:道之将行也,文隐公之知人不谬也;有光之羁穷,得所依归也。当是时,官程迫促,又不能迎拜明公于马首。昨春自越还,遇瞿文懿公于乡,言入朝时,与明公尝以鄙人为荐,有惑于流言者,从中毁之,瞿公因言今世荐士之难:“吾与赵公知子深矣,力足以荐士矣,尚格而不行!”语毕,黯然不乐者久之。今所以复有言者,以往年为吏,差知自爱,亦自谓能使鳏寡孤独不失其所。顾不惟劳效不得上闻,而持衡之人,用一人之言,格天下之士。使士之有志不负朝廷、为生民计者,徒以不能诡随趋附,横被中伤,乃令晻蔽殁世而不见。使后之欲为循良者以为戒。何以厚天下风俗,而返汉代长者之风?此尤可痛也。兹者天子特以明公为相,复改任铨部,诏旨皆从中出。天下想望丰采,士莫不鼓舞踊跃自矜奋。有光自度已无用于世,而区区所见如此,略为明公陈之,非为一身之进退也。若身之进退,则在明公而已矣。君子伸于知己而诎于不知己,是以冒渎而忘其僭越焉。(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节)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亟称明公亟:屡次B.有光之羁穷羁:漂泊

9C.格天下之士格:阻止D.士莫不鼓舞踊跃自矜奋矜:庄重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文隐公非常赏识作者,直到去世时,张文隐公还遗憾自己未能向朝廷推荐引进作者。B.作者到京城赶考时,因赵阁老已去西蜀,作者只能怀想他如岷山、峨山般的高风亮节。C.作者在越中做官时赵阁老回朝任职,作者进京朝觐时赵阁老又南行,两人终未能相见。D.赵阁老先任宰相,又改任铨部,皇帝的诏书从该部门发出,天下学子都仰慕他的丰采。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光之乡人在明公门下者,亦颇言鄙人姓名,为明公之所垂记。(2)今所以复有言者,以往年为吏,差知自爱,亦自谓能使鳏寡孤独不失其所。8.作者写信给赵阁老的目的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