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和铵盐》教学设计

《氨和铵盐》教学设计

ID:82871316

大小:1.18 MB

页数:32页

时间:2022-11-10

上传者:186****5381
《氨和铵盐》教学设计_第1页
《氨和铵盐》教学设计_第2页
《氨和铵盐》教学设计_第3页
《氨和铵盐》教学设计_第4页
《氨和铵盐》教学设计_第5页
《氨和铵盐》教学设计_第6页
《氨和铵盐》教学设计_第7页
《氨和铵盐》教学设计_第8页
《氨和铵盐》教学设计_第9页
《氨和铵盐》教学设计_第10页
资源描述:

《《氨和铵盐》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氨和铵盐》教学设计《氨和铵盐》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探究氨和铵盐的性质、用途;2.学会氨的实验室制法。教学重点:氨和铵盐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实验室制氨的化学反应原理教学仪器:烧杯、烧瓶、铁架台、滴管、导管、玻璃棒、试管、酒精灯、酚酞试液、棉花、试管夹、NH3、HCl、NH4Cl、Ca(OH)2教学过程:[新闻导课]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液氨泄漏:2004年4月20日上午10时,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氨气泄漏事件,整个厂区是白茫茫的一片,方圆数百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进入厂区呼吸都感到困难。厂区内寒气逼人。市消防中心接到报案后立即制定方案,出动上百名消防队员,十余量消防车…。

1简要介绍合成氨发展史[问题]1、为什么在液氨泄漏时工厂里会寒气逼人?2、如何吸收弥漫在空气中的大量氨气?3、被围困在污染区的群众怎样做才能保证不吸入氨气?[板书]一、氨1、NH3的物理性质:[展示]一瓶氨气: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空气,易液化,可作致冷剂。[实验4-8]成功关键:烧瓶干燥、密封。现象:形成红色喷泉。结论:氨极易溶于水,水溶液显碱性。[讲解]:1体积的水约溶解700体积的氨气,氨的水溶液叫做氨水。[板书]在通常状况下,氨是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比空气轻。氨易液化,极易溶于水。[过渡]氨的水溶液是碱性的,但其中的水是中性的,氨分子也没有氢氧根离子。氨水为什么会显碱性呢?[板书]

22、氨的化学性质:(1)NH3与水的反应:[分析]NH3+H2ONH3·H2ONH4++OH-NH3+H2ONH4++OH-其中一水合氨很不稳定,受热会分解。NH3·H2ONH3↑+H2O[板书]NH3+H2ONH3·H2ONH4++OH-[思考]:分析NH3溶于水存在的过程,讨论氨水中的成分:分子、离子。[板书](2)NH3与酸的反应:[演示实验]氨与氯化氢反应[观察]现象:大量白烟生成。[思考]:生产Cl2的化工厂常用浓氨水来检查生产设备和管道是否漏气,如有白烟生成,则说明已发生漏气,这是为什么?[板书]化学方程式:NH3+HCl=NH4ClNH3也可与其它酸反应,例:NH3+HNO3=NH4NO3、2NH3+H2SO4=(NH4)2SO4[讲解]NH3在一定条件下可于O2、NO、NO2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板书](3)NH3与O2的反应:4NH3+5O2[演示实验]实验室制取氨气:[板书]3、NH3的实验室制法:

34NO+6H2O[讲解]原理:在实验室里常用铵盐和碱加热的方法来制取NH3。仪器:固+固加热(同制氧气);收集:排空气法。[板书]2NH4Cl+Ca(OH)2氧气);收集:排空气法。[提问]:1能否用浓硫酸干燥NH3?CaCl2+2NH3↑+2H2O仪器:固+固加热(同制2能否使用NH4HCO3、NH4NO3?为什么?3使用碱石灰代替消石灰有什么优点?[过渡]氨与酸反应形成氨盐,我们下面分析铵盐的性质[板书]4、铵盐[讲述]铵盐是铵根离子(NH4+)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铵盐都是晶体,能溶于水。[板书]主要化学性质:(1)铵盐受热易分解:[实验]加热NH4Cl观察现象,是否升华?[板书]化学方程式:NH4ClNH3↑+HCl↑、NH3+HCl=NH4ClNH4HCO3NH3↑+H2O+CO2↑[讲解]铵盐能与碱反应放出氨气,例:

4(NH4)2SO4+2NaOHNa2SO4+2NH3↑+2H2O[板书](2)铵盐与碱的反应:(NH4)2SO4+2NaOHNa2SO4+2NH3↑+2H2O[强调]这个性质是一切铵盐的共同性质,实验室可利用这个性质来检验NH4+的存在。[注意事项]:实验条件:浓溶液或固体,加热。较稀溶液中铵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先浓缩,后检验。[板书]5.NH3的用途:[讲述]可用于氮肥工业及其他化工产业上(如:制纯碱),制冷剂。[思考交流]自然界中氮的循环:[讨论]:向饱和的NaCl溶液中通入足量的NH3后,再通入足量的CO2,发现有NaHCO3晶体析出,为什么?[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作业]附板书计划:一、氨1、氨的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氨是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比空气轻。氨易液化,极易溶于水。2、氨的化学性质:(1)NH3与水的反应:NH3+H2ONH3·H2ONH4++OH-

5(2)NH3与酸的反应:NH3+HCl=NH4ClNH3+HNO3=NH4NO3、2NH3+H2SO4=(NH4)2SO4(3)NH3与O2的反应:4NH3+5O23、NH3的实验室制法:4NO+6H2O(工业上制硝酸)2NH4Cl+Ca(OH)2收集:排空气法。4、氨盐CaCl2+2NH3↑+2H2O仪器:固+固加热(同制氧气);(1)铵盐受热易分解:NH4ClNH3↑+HCl↑、NH3+HCl=NH4ClNH4HCO3NH3↑+H2O+CO2↑(2)铵盐与碱的反应:(NH4)2SO4+2NaOH5、氨的用途Na2SO4+2NH3↑+2H2O《氨和铵盐》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探究氨和铵盐的性质、用途;

62.学会氨的实验室制法。教学重点:氨和铵盐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实验室制氨的化学反应原理教学仪器:烧杯、烧瓶、铁架台、滴管、导管、玻璃棒、试管、酒精灯、酚酞试液、棉花、试管夹、nh3、hcl、nh4cl、ca(oh)2教学过程:[新闻导课]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液氨泄漏:__《氨和铵盐》教学设计3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氨》选自高中第二册教材第一章《氮族元素》的第二节。在第一册教材中,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第三章《物质的量》介绍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第二章《碱金属》、第四章《卤素》则是使学生获得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初步感性认识,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将这种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随后安排的第六章《氧族元素》和第七章《碳族元素》都可看作是在物质结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学习。因此,学习《氮族元素》

7这一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运用物质结构理论分析、研究、解决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氨》主要介绍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另外穿插了介绍了什么是极性分子。从课题内容的整体安排来看,教材体现了“结构→性质→用途”的思想,并通过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课题中还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验证、探究、讨论、分析等活动得出结论,因此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学习本课题,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还可以使学生对生产生活中与氨有关的物质的性质有一定了解。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氨的结构、性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极性分子的判断方法;训练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的实验能力。通过对氨的结构与性质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以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能力。

8通过氨分子结构和极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类比、对比、抽象、综合、归纳的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3、教学重点、难点本课题重点:从氨的结构出发,分析推断氨的性质。本课题难点:极性分子的理解和判断。二、教学设计1、教学思想(1)认知规律高二学生已学习过碱金属、卤素、氧族、碳族等多族元素化合物知识,并已经把这些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因此,在本课题的教学中,运用物质结构理论,学习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认知过程

9通过以往的学习,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学习方法,因此,在本课题的教学中,仍可沿用“结构→性质→用途”的学习方式,以适应学生的认知过程。2、教学手段(1)实验高二学生已经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可以设计和动手操作一些简单的实验,在观察实验现象时,既充满好奇,又能由表及里,从现象出发,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所以,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课题中丰富的实验素材,采取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相结合、验证实验与探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实施实验。(2)多媒体作为这个课题的难点,“分子的极性”很抽象,教师使用常规教学手段,比如借助模型或者板演等,都需要学生有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接受得很吃力,教学也就显得枯燥死板。所以,引进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动画和图片等,把小的分子模型放大,把静止的变成活动的,把抽象的变成可以直接感知的,从而突破教学难点。三、教法分析1、对比分析法

10将分子结构进行分类对比,便于学生分析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结构特点;将氨和不同酸反应的实验设计为对比实验,便于学生分析氨与酸反应的本质。2、实验探究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氨的性质。3、多媒体辅助法合理、恰当地运用先进教学手段,将静态事物动态化,将抽象事物直观化,以突破教学难点。4、演绎推理法运用已有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通过逻辑演绎,推导氨的还原性。5、讲解法四、学法指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振聋发聩的发出警告:明天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因此,重视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等,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致力追求的一个目标。

11结合本课题的内容,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提炼总结氨的物化性质。2、紧紧抓住事物内部的因果关系,由“果”导“因”或由“因”推“果”。如抓住“氨易溶于水”(果)探求“氨的结构”(因),或根据“氮元素的化合价”(因)推测“氨具有还原性”(果)。3、指导学生用类比、对比等思维方法,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发生联系,以增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如将“分子的极性”与“键的极性”进行类比,将“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进行对比等。4、引导学生变正向思维为逆向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如在分析氨为极性分子后,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AB3型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它可能的空间结构是什么呢?”五、教学过程设计思想: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设疑探索,实验贯穿,整个教学程序中注重师生互动。共分为五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教学

12课堂小结巩固练习课后研究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提供生活素材,使学生从中提炼出氨的物化性质,采用一段新闻视频导入新课。这段新闻介绍了本地处置一起液氨泄漏事故的经过。(见图1)另外,还可从这段新闻中截取一些能够体现氨的物理性质的图片,放在下面的教学环节中使用。(见图2)(图1)(图2)第二个环节:新课教学为了使“结构→性质→用途”的学习线索更明确,把本课题的知识内容分解成以下四个模块。溶解性氨水结构碱性

13铵盐还原性硝酸结构……………性质…………用途(1)结构——运用多媒体突破难点学生在新闻中了解到氨易溶于水,很自然想到:为什么呢?这就需要先学习氨的结构。从氮的原子结构和氨的分子组成入手,使用球棍模型,分析氨的分子结构。氨是三角锥形结构,为什么就易溶于水呢?这就需要进一步学习什么是极性分子。这里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瓶颈,使用多媒体。先展示分子模型的图片,通过类比、对比的分析方法,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极性分子,并能够根据已知分子结构进行判断(见图3)。然后使用AcDLABs/3Dviewer软件绘制分子结构的三维动画,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思考“AB3、AB4型分子如为非极性分子,它们可能的结构”,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见图4)(图3)(图4)

14在这里,多媒体手段的应用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由现象抽象出事物共同属性的能力。分组讨论这种形式可使学生发挥群智群力,在精心设置的问题台阶的帮助下,顺利突破本课题的教学难点。(2)溶解性——验证性分组实验学习了分子的极性后,由相似相溶规律,很容易解释氨为什么易溶于水。当然,教师还应向学生说明,氨易溶于水,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为以后学习氢键埋下伏笔。氨易溶于水,能否在课堂上通过简单实验进行验证呢?由学生设计实验,并分组完成喷泉实验。通过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小结氨的物理性质,并讲解氨水的有关问题。刚才新闻中截取的图片应用于此。(3)碱性——探究性对比实验氨溶于水呈碱性,氨能不能与酸反应,答案就很明显了。这个模块中的演示实验是在课本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改进。一是改进了操作方法,使用集气瓶,使现象更集中,更易于观察;二是增加了实验内容,先后使用难挥发性和易挥发性酸与氨气反应,形成对比实验,便于学生进行探究性思考。(见图5)

15(4)还原性——补充演示实验氨还有没有其他性质呢?学生从化合价入手,猜想氨有还原性。学生的猜想对不对呢?补充两个演示实验进行验证。一是氨与氯气的作用,将一瓶氯气倒扣在滴有浓氨水的集气瓶上,出现了大量白烟。二是氨的催化氧化。使用氧化铬作催化剂,先用酒精灯对催化剂进行预热,同时缓慢鼓入空气,待催化剂红热后,撤走酒精灯,加快鼓入空气。这时可以看到,随着空气鼓入的节奏,催化剂出现了一亮一暗的现象,并且,集气瓶中出现了红棕色气体。(见图6)(图5)(图6)第三个环节课堂小结及时进行课堂小结,再次突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学习线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第四个环节巩固练习使用课后习题,进行知识的巩固。第五个环节课后研究分为三个方面:

161、实验探究2、网上寻宝3、身边的化学六、板书设计第二节氨铵盐一、氨的结构电子式结构式三角锥型二、氨的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比空气轻,极易溶于水(1:700),易液化,可用作致冷剂。三、氨的化学性质1、与水的反应NH3+H2oNH3·H2oNH4++oH—微粒:NH3、H2o、NH3·H2o;NH4+、oH—、H+2、与酸的反应NH3+H+=NH4+检验3、与氧化剂的反应

178NH3+3cl2=6NH4cl+N24NH3+5o24No+6H2o制硝酸小结:溶解性、碱性、还原性《氨和铵盐》教学设计4氨(人教版化学必修1)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马云云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分析1.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对于氨的教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不同的非金属化合物在性质上的各自的特性、相似性,认识氮及其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体会化学的创造性和实用性。而《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则将其细化,要求知道氨的用途、物理性质、了解氨的水溶性、与酸的反应;了解氨水的碱性、氨水的成分及一水合氨的不稳定性,知道氨的实验室制法,认识氮及其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高中阶段学习到的唯一的碱性气体,人教版教材把该内容放在必修一最后一个章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对前三章以及*非金属硅、氯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在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对比、类比

18的学习方法,体会研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思维。另一方面通过对氨的特殊性质的认识,让学生在已有的学科观念的基础上,对物质的元素观、转化观、分类观、以及化学的价值观等形成辩证的认识,也为以后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积累了感性认识的材料。就本节内容而言,人教版教材以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为主线,苏教版教材则侧重于以学生认知顺序为主线,从氮对植物生长、氨对解决世界粮食危机方面重要性引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对人类生存的作用,进而激发起对氨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使教学更加高效,值得借鉴。2.学生分析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时对氨、氮肥等知识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了解,而在本课学习之前又较为系统的学习了典型金属及非金属硅、氯的重要化合物知识,初步了解了学习元素化合物的一般方法,这些知识为本课氨与水、氨与酸的性质探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而在能力方面,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在对比学习、实验设计和操作方面缺乏训练,可能会在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产生困难。根据建构主义理念,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如何为学生设计好学习新知识的阶梯,帮助学生顺利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二、教学目标

19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及新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和认识氨气在日常生活、生产的应用实例,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化学学科价值观。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了解氨气的重要物理、化学性质及检验方法,了解氨水的组成,对已有的元素观、转化观、分类观等学科思想形成辩证的认识。3.通过氨、铵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4.通过对氨气的组成、性质、用途、制法、检验等方面的关系的综合分析,进一步体验研究物质的一般思维方法。三、重点难点:氨的化学性质;氨水的组成;学生实验观、转化观、分类观的完善。四、教学流程设计图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0PPT图片:1、植物生长需要氮;2、自然界中氮循环;3、工业合成氨及其作用观看、相互讨论、交流感知氨在生产、生活、人类生存中的重要性,认识工业合成氨的化学反应让学生认识化学在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氨的好奇心。依据问题提示,进行科学探究,了解氨的相关性质、用途1.提出问题:氨是如何转化成氮肥,应用于农业的2.引导学生形成假设,分析假设依据教师引导,分组讨论,依次形成几种假设:1.直接施用;2.转为液态施用;3.制成固态物质施用1.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问题—假设—方案—验证—分析—评价—结论。3.通过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形成科学的实验观。4、理解氨碱性气体的独特性,完善以往的分类观、元素观,形成辩证的思维。1.提出问题(1):氨能直接作为氮肥施用吗;2.对学生已会的有关氨的性质进行归纳

21依据已有知识,结合实物观察,分组讨论:获得氨的相关信息,对假设1形成结论1.提出问题(2):如何将氨转化为液态物质2.介绍液氨的用途依据氨的性质,讨论可能的途径,并分析其可行性1.引发思考:如何设计实验,证明氨的溶解;2.实验演示:喷泉实验;3.指导学生,实验探究1.分组讨论,形成可能方案;2.观看实验,分析实验原理;3.利用仪器,改进并完成实验,归纳现象;4.分析实验现象,形成实验结论1.引导学生,根据氨水的组成预测—验证氨水的性质;2.介绍氨水的肥料史;提出问题(4):为何氨水不能成为氮肥主角1.理论推导:由氨水成分预测氨水可能的性质;2.实验验证:氨水不稳定性;3.归纳氨水性质、书写方程式,评价氨水肥料的优缺点。引导学生从微粒观的视角,形成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培养学生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意识1.提出问题(4):如何将氨转化为固态铵盐;2.介绍书上演示实验;3.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221.依据氨水性质,预测氨与酸的反应;2.进行实验验证;3.归纳实验现象,形成结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绿色化学”思想。1.提供资料,引导学生推测铵盐性质;2.提出问题(5):如何合理施用铵态氮肥;3.介绍氨气的实验室制法依据提供资料进行讨论,推测铵盐的性质、归纳铵态氮肥施用的注意事项,理解氨气的实验室制法与工业制法选择角度的不同提升学生运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工业制法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观总结提升:归纳本课的收获:1.方法收获:简述本课的学习过程。2.知识收获:(1)氨的性质及用途;(2)几种含氮物质的转化1.回顾氨的探究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2.梳理、小结氨的主要性质、用途,使知识条理化;通过总结,让学生明确科学探究程序,学会运用分类观、转化观使知识条理化。拓展视野

23PPT介绍:氨的催化氧化反应原理,用途及对人类的产生的影响观看、讨论,再次感受氨对人类的重大影响利用科学史话,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六、教学设计反思本课教学设计依据“从化学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的教学理念,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创设情境,进而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本课在教学上采用了特定情境下的“问题链”教学法,以“氨是如何转化为氮肥”等一系列问题为“明线”进行氨的性质探索,从学生已有知识(主要为氨的物理性质)出发,结合氨的系列性质实验,层层深入探讨氨的化学性质,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在“为何氨水不能成为氮肥的主角”这一问题环节,利用实验现象“氨水使酚酞变红”引发学生对氢氧根离子****的预测、推理、验证,进而获得氨水的成分、性质等结论,并对此进行评价。旨在提升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的实验观、“结构—性质—用途”的微粒观,最后通过氨区别于其他非金属氢化物(如HCl)的独特的碱性气体特征,完善以往的分类观、元素观,形成辩证的思维。

24《氨和铵盐》教学设计5氨(人教版化学必修1)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马云云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分析1.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对于氨的教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不同的非金属化合物在性质上的各自的特性、相似性,认识氮及其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体会化学的创造性和实用性。而《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则将其细化,要求知道氨的用途、物理性质、了解氨的水溶性、与酸的反应;了解氨水的碱性、氨水的成分及一水合氨的不稳定性,知道氨的实验室制法,认识氮及其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高中阶段学习到的唯一的碱性气体,人教版教材把该内容放在必修一最后一个章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对前三章以及*非金属硅、氯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在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对比、类比的学习方法,体会研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思维。另一方面通过对氨的特殊性质的认识,让学生在已有的学科观念的基础上,对物质的元素观、转化观、分类观、以及化学的价值观等形成辩证的认识,也为以后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积

25累了感性认识的材料。就本节内容而言,人教版教材以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为主线,苏教版教材则侧重于以学生认知顺序为主线,从氮对植物生长、氨对解决世界粮食危机方面重要性引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对人类生存的作用,进而激发起对氨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使教学更加高效,值得借鉴。2.学生分析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时对氨、氮肥等知识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了解,而在本课学习之前又较为系统的学习了典型金属及非金属硅、氯的重要化合物知识,初步了解了学习元素化合物的一般方法,这些知识为本课氨与水、氨与酸的性质探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而在能力方面,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在对比学习、实验设计和操作方面缺乏训练,可能会在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产生困难。根据建构主义理念,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如何为学生设计好学习新知识的阶梯,帮助学生顺利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二、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及新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和认识氨气在日常生活、生产的应用实例,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化学学科价值观。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

26析,了解氨气的重要物理、化学性质及检验方法,了解氨水的组成,对已有的元素观、转化观、分类观等学科思想形成辩证的认识。3.通过氨、铵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4.通过对氨气的组成、性质、用途、制法、检验等方面的关系的综合分析,进一步体验研究物质的一般思维方法。三、重点难点:氨的化学性质;氨水的组成;学生实验观、转化观、分类观的完善。四、教学流程设计图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PPT图片:1、植物生长需要氮;

272、自然界中氮循环;3、工业合成氨及其作用观看、相互讨论、交流感知氨在生产、生活、人类生存中的重要性,认识工业合成氨的化学反应让学生认识化学在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氨的好奇心。依据问题提示,进行科学探究,了解氨的相关性质、用途1.提出问题:氨是如何转化成氮肥,应用于农业的2.引导学生形成假设,分析假设依据教师引导,分组讨论,依次形成几种假设:1.直接施用;2.转为液态施用;3.制成固态物质施用1.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问题—假设—方案—验证—分析—评价—结论。3.通过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形成科学的实验观。4、理解氨碱性气体的独特性,完善以往的分类观、元素观,形成辩证的思维。

281.提出问题(1):氨能直接作为氮肥施用吗;2.对学生已会的有关氨的性质进行归纳依据已有知识,结合实物观察,分组讨论:获得氨的相关信息,对假设1形成结论1.提出问题(2):如何将氨转化为液态物质2.介绍液氨的用途依据氨的性质,讨论可能的途径,并分析其可行性1.引发思考:如何设计实验,证明氨的溶解;2.实验演示:喷泉实验;3.指导学生,实验探究1.分组讨论,形成可能方案;2.观看实验,分析实验原理;3.利用仪器,改进并完成实验,归纳现象;4.分析实验现象,形成实验结论1.引导学生,根据氨水的组成预测—验证氨水的性质;2.介绍氨水的肥料史;提出问题(4):为何氨水不能成为氮肥主角1.理论推导:由氨水成分预测氨水可能的性质;2.实验验证:氨水不稳定性;3.归纳氨水性质、书写方程式,评价氨水肥料的优缺点。引导学生从微粒观的视角,形成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培养学生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意识

291.提出问题(4):如何将氨转化为固态铵盐;2.介绍书上演示实验;3.指导学生完成实验1.依据氨水性质,预测氨与酸的反应;2.进行实验验证;3.归纳实验现象,形成结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绿色化学”思想。1.提供资料,引导学生推测铵盐性质;2.提出问题(5):如何合理施用铵态氮肥;3.介绍氨气的实验室制法依据提供资料进行讨论,推测铵盐的性质、归纳铵态氮肥施用的注意事项,理解氨气的实验室制法与工业制法选择角度的不同提升学生运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工业制法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观总结提升:归纳本课的收获:1.方法收获:简述本课的学习过程。2.知识收获:(1)氨的性质及用途;(2)几种含氮物质的转化1.回顾氨的探究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2.梳理、小结氨的主要性质、用途,使知识条理化;

30通过总结,让学生明确科学探究程序,学会运用分类观、转化观使知识条理化。拓展视野PPT介绍:氨的催化氧化反应原理,用途及对人类的产生的影响观看、讨论,再次感受氨对人类的重大影响利用科学史话,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六、教学设计反思本课教学设计依据“从化学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的教学理念,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创设情境,进而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本课在教学上采用了特定情境下的“问题链”教学法,以“氨是如何转化为氮肥”等一系列问题为“明线”进行氨的性质探索,从学生已有知识(主要为氨的物理性质)出发,结合氨的系列性质实验,层层深入探讨氨的化学性质,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在“为何氨水不能成为氮肥的主角”这一问题环节,利用实验现象“氨水使酚酞变红”引发学生对氢氧根离子****的预测、推理、验证,进而获得氨水的成分、性质等结论,并对此进行评价。旨在提升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的实

31验观、“结构—性质—用途”的微粒观,最后通过氨区别于其他非金属氢化物(如HCl)的独特的碱性气体特征,完善以往的分类观、元素观,形成辩证的思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