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特针-电针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针法灸法学----特种针法单元电针疗法针灸基础教研室10/31/20221
1一、电针疗法的概念电针疗法(electrotherapy),是脉冲电流与针刺相结合作用于腧穴,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是近代发展起来的针法。特点(1)是毫针刺激与电的生理效应的结合,有助于扩大针灸的治疗范围,提高疗效;(2)便于掌握刺激参数;(3)代替手法运针,可持久行针;(4)能达到较强刺激量。10/31/20222
2二、电针疗法的渊源1810年法国医师白利渥慈(LouisBerlioz)提出了针上加电的想法,1825年萨朗弟爱(Sarlandiere)医师首次试用电针治疗某些疼痛性疾病,收到一定的效果。20世纪初(1915)戴维斯(Daris)应用电针术治疗坐骨神经痛(发表文章于Bristol内外科杂志上)。戈尔登(Goulden,E.A.)医师于1921年用电针治疗神经炎等(载英国医学杂志),这是电针的萌芽。20世纪50年代,日本人中谷提出的良导络疗法,也属于此范畴。10/31/20223
350年代初,陕西省西安卫校朱龙玉医师于1951年首倡电针疗法,并制作了电针机,命名为“陕卫式电针机”。电针刺激的部位既包括着传统的经络穴位,又包括着近代解剖学中的神经,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是中西医并蓄的成果,社会影响颇大.1956年“电针疗法”一文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1957年“电针疗法”专著出版(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中国电针学》出版,这是对电针疗法应用研究30余年的又一次总结。其后电针疗法在国内进行了推广,同时供应全国“陕卫式电针机”数千部,为电针疗法普及应用打下了基础,1958年在陕西等地诞生的“针刺麻醉”,应用的也是电针刺激。同时代的西德学者福尔(R.Voll),开展和应用金属板电极,皮肤穴位上通电的“电针术”,他当时采用了低频脉冲刺激,也称为“驰张疗法”,既做治疗,又做诊断,颇有影响。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导电胶电极和粘贴片电极,金属电极也逐渐由粘贴片电极所取代。10/31/20224
420世纪60-70年代,“针刺麻醉”的临床手术应用和针刺镇痛机理的深入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引起了西方学者的极大兴趣与关注。“闸门控制”疼痛学说(Gatecontral)的提出者(1965)著名学者P.D.Wall和R.Melzacle以及众多的西方学者,经过研究,肯定了电针镇痛的效果,在电针镇痛机理的研究上也取得了与我国学者相一致的结果,并在一些领域有新的进展。“闸门控制学说”的理论不但指明了镇痛机理的研究方向,而且也导致了经皮神经电刺激方法(TENS)的出现,当时是将两个碳橡胶电极放在痛区或者支配痛区的神经干上面的皮肤表面,用10~100Hz电流进行刺激。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贴片电极,使TENS的应用更为方便,在我国将这种贴片电极应用于皮表穴位上,称为表皮经穴电刺激(TranscutaneousElectricAcupointStimulation)。传统的针灸疗法,在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所更新,电针疗法从萌芽、发展,到目前遍及世界各国,经历了近二个世纪。10/31/20225
5电针疗法属非特异性疗法,有完整的科学理论,它的治疗作用有三个鲜明的特征,即良性、调整作用的双向性和整体性。电针适应症的治疗中,极少有副作用(当然一些疾患如严重心脏病则应忌用)。它的双向调节作用,表现为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偏盛偏衰)进行治疗,都有使之调整到正常机能状态的功效,即具有兴奋性和抑制性的双重效应。如高血压患者使之血压下降,低血压患者使之上升等。这种双向调节作用,是因电针刺激调动了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通过正负反馈作用所引起的。电针的治疗作用有其整体性,它不但对病灶局部,而且对周身都有调节功能。10/31/20226
6
7
8促防卫免疫功能方面电针治疗急性阑尾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扁桃腺炎等疾病有良好的消炎、止痛、退热作用。实验研究也证明,电针对局部炎症灶微循环有调整作用,抑制血管通透性升高和淋巴循环,减少水肿,促进炎症灶渗出物的吸收,又可促进炎症肉芽组织的再生和细胞的修复等。电针的退热作用是由于它同时激活了下丘脑前部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使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放电恢复则到正常水平,体温趋向正常。临床和实验资料也证明,电针可增加病人和动物外周血中的白细胞数量,增强大、小吞噬细胞功能,提高E玫瑰花结形成率、淋巴细胞转化率以及众多细胞因子含量等细胞免疫功能,又可增强体液免疫,如增加免疫球蛋白(IgG,IgM等)含量;也可增强一些非特异性免疫物质如杀菌素、补体、溶菌酶素的含量,电针是从整体上调整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达到到增强机体的免疫防卫能力,纠正异常的免疫状态,发挥抗炎症、抗感染、抗变态反应,抗自身免疫疾病和抗肿瘤作用的。10/31/20229
9现已证明,电针调节免疫功能,是经由中枢神经的功能整合,分别经由植物神经传出途径(交感神经抑制免疫反应,副交感神经增强电针的免疫反应)和神经内分泌途径(垂体的ACTH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抑制免疫反应,B-内啡肱增强免疫反应)实现的,电针调节机体免疫反应的影响,也具有双向性、整体性和良性作用,即当机体免疫功能旺盛时(过高时),电针表现出负反馈的调节形式(如在免疫功能紊乱以及产生了过敏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鼻炎、复发性口腔炎等情况下,电针可通过一些免疫抑制作用对此进行有效的调节;反之,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电针可调动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抗炎、抗感染的目的,表现出正反馈的调节形式。10/31/202210
10对各种痛症有良好的止痛作用,这是它的显著特色之一,电针除对疼痛症的治疗外,应用电针刺激以提高痛阈,以进行各种手术者,称之为“电针麻醉”(ElectroacupurchireQualgesia)。实际上是以电针的方法,预防手术创伤所引起的疼痛,现在称之为“超前镇痛作用”(Pre.emptiveQnalgesia)。对电针镇痛机理的研究,简言之是电针的作用激活了脑内存在的内源性镇痛系统或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EndogenousPainModulatingSystem),它是以脑室——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为中心,联结延髓内侧网状结构,通过大行抑制通路,对脊髓背角和三叉神经脊束核的痛觉初级传入活动,进行抑制性控制,分别对躯体和头面部疼痛进行控制。在下行抑制途径中有内啡肽、5——羟色氨,去甲肾上腺素等的参与。由上述,电针治疗作用的三种表现形式,是通过神经、神经体液或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系统实现的。10/31/202211
11电针治疗作用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机能状态主要是指患者的生理病理状态;如电针同一“内关穴”,对心动过缓者有增加心率作用,对心动过速者有减慢心率作用;对高血压者可以降压,对低血压者可以升压,又如电针同一“足三里”穴,既可治腹泻(肠蠕动快),又可治便秘等等,这是由于机体自身所处的机状状态决定的,机能状态虽不同,但可通过自身不同的调节机制所调整的结果,电针部位一般来说按针灸经络说取穴;简要者按“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的针灸汇总歌诀,即可悟出其常用取穴规律,当然也可按神经支配节段的规律取穴,均可得到良好的疗效。刺激量由于病情有虚实(机体所处的机能状态)之分,脏腑经络痛变的不同,传统针灸手法就有补泻之别(一般来说,补法为弱刺激,泻法为强刺激)。在对各种痛症的治疗中,电针多用强刺激(泻法),对神经麻痹者多用轻刺激(补法);对精神躁狂者用泻法,对抑郁型得用补法等。从刺激量上看,泻法强于补法。10/31/202212
12三、电流的选择(1)应选择人体难以适应的电流形式(刺激性);(2)应对人体无损伤(安全性);(3)有利于疾病治疗(有效性)。临床上电针仪的输出多选用交流脉冲电--极短时间内电压或电流突变,即电量突变形成电脉冲。这种交流电脉冲因其变化迅速,所以不会使人体马上适应而保持一定的刺激量。10/31/202213
13四、调制脉冲电调制脉冲电---基本的脉冲频率或峰值受另一个脉冲的影响而发生规律性的变化。有幅度调制和频率调制两种。幅度调制就是指波幅的调制,如以峰值电压表示,通常不超过30V。如以电流表示,多不超过2mA。频率调制,一般神经对电刺激传导不超过2500次/秒,过高因神经的不应期则不能产生刺激,故临床多为低频波。调制的脉冲电略能延长人体对电刺激产生适应的时间。此外,利用收音机末极输出的语言、音乐、噪音等电流刺激人体,因其频率,波幅的极其不规律,人体不易适应,有利于保持持续刺激,近年也被应用于临床。10/31/202214
14五、作用机理脉冲电作用于人体后,人体组织内的离子会发生定向移动,使离子浓度分布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人体组织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更有观点认为,电针刺激对于人体是一个非特异性的整体反应过程,调衡作用是这个过程的基本特征。10/31/202215
15六、适应范围电针可调整人体生理功能,有止痛、镇静,促进气血循环,调整肌张力等作用。其适应范围和毫针的应用基本相同。但电针更常用于各类痛证、痹证、骨关节病变、神经官能症、周围神经病变、脑血管病后遗症,以及癫狂和肌肉、韧带、关节的损伤性疾病等。对于针刺适应症需作较长时间或较强刺激时,一般也均可选用。还常用于针刺麻醉。10/31/202216
16七、常用电针仪G-6805电针治疗仪WQ-10A多用电子穴位测定治疗仪DG-1电针治疗仪57-6D电针治疗麻醉仪韩氏电针仪、海华治疗仪、声电堤针等。10/31/202217
17附:G6805型治疗仪原理方框图方波发生器---控制部分---主振部分---输出和指示电源10/31/202218
18八、电针用针及选穴[1]电针用针不锈钢针或特制银针26-28号,如希望针尖放电,可在针体涂上绝缘漆,或同轴电针。近年已有板状电极大量应用。[2]选穴循经选穴;辩证选穴,并配合神经分布(按神经节段选穴)来应用;按病变范围选穴的。一般选用2个以上的穴位,1~3对为宜(身体纵轴同侧),选择的穴对最好能保证针感达到病所外,两穴连线也经过病所最为理想。选穴举例听会、翳风(面神经);下关、阳白、夹承浆(三叉神经);天鼎(臂丛神经);青灵、小海(尺神经);曲池、手五里(桡神经);内关(正中神经)。环跳(坐骨神经),委中(胫神经),阳陵泉(腓总神经),冲门(股神经),气海俞(腰神经)等。10/31/202219
19九、操作步骤1、选定穴位2、常规针刺得气3、连接导线:将各档位已全部调“零”的电针仪上的每对导线分别连接在2个毫针的针柄上,且应为肢体纵向同侧的穴位,胸背部更应如此(负极连接处针感较强)。4、接通电源5、选好波形,调整频率,6、调整刺激强度(波幅):以酸、胀、热等或局部肌肉作节律性收缩,且患者能够耐受为度。7、治疗时间:多为15~20min,留针期间如感觉刺激减弱,可采用①增强强度、②间歇通电、③调整正负极的方法,加以调正。8、关闭电源:治疗完毕,先将输出全部调“零”,再关闭电源,取下导线,出针。10/31/202220
20十、影响电针刺激效果的因素有明显的个体差异。①受机体机能状态(心理因素、疾病性质等)②刺激条件的影响。刺激条件------刺激部位刺激参数有关刺激部位的研究表明,电针效应的大小与针感的强弱有关,而越靠近中枢针感越强,另外阴极通电刺激背俞穴作用于交感神经,可产生明显的抑制内脏痛的效应。刺激参数主要包括波形、频率、波幅、波宽等多个方面。10/31/202221
211、波形尖波:易于通过皮肤扩散到组织器官中,对运动神经和肌肉起兴奋作用,可以改善肌肉的血液循环和组织营养,提高新陈代谢促使神经再生。方波:具有消炎止痛、镇静催眠、解痉,恢复肢体功能、促进组织吸收以及止痒、降压等作用。正弦波可调节神经肌肉张力等。10/31/202222
22脉冲波的不同组合方式(1)连续波:由每分钟几十次至每秒钟几百次不等。频率快的叫密波,一般50--100次/s。频率慢的叫疏波,一般是2--5次/s。单独的密波、疏波都属于连续波。(2)疏密波:是疏波密波交替出现的一种波形,疏密交替出现的时间各约1.5S。(3)断续波,是有规律的时断时续自动出现的疏波,间隔也是1.5S左右。频率不同其作用也不同;(4)锯齿波,是脉冲波幅按照锯齿自动改变的起伏波。10/31/202223
23密波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常用于止痛、镇静、缓解肌肉和血管痉挛。疏波其刺激作用较强,能引起肌肉收缩,提高肌肉韧带张力,常用于治疗痿症、各种肌肉韧带关节的损伤。疏密波能促进代谢、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消除炎症、水肿等。常用于外伤关节炎、痛症、肌肉无力等。断续波能提高肌肉兴奋性,对横纹肌有良好的刺激收缩作用,常用于治疗痿症、瘫痪。锯齿波每分钟16---20次或20---25次,接近人体的呼吸频率,故可以用于刺激膈神经(天鼎穴),做人工电动呼吸,配合抢救呼衰,又名呼吸波。10/31/202224
242、波幅波幅一般指脉冲电压或电流的最大值最低值之差。治疗时不宜超过20V。刺激强度主要取决于波幅的高低。刺激强度因人而异,在“感觉阈”、“痛阈”二者之间,并以患者能够耐受及穴位处肌肉出现有规律收缩或酸、胀、热等感觉为度。当电流开到一定强度时,患者有麻、刺感,此时的电流强度称为“感觉阈”。如电流强度再稍增加,患者会突然产生刺痛感,能引起疼痛感觉的电流强度称为电流的“痛阈”。人体耐受强度各不相同,在各种病理状态下其差异也较大。3、频率神经对电刺激传导不超过2500次/秒,过高因神经的不应期则不能产生刺激,故临床多为低频波。4、波宽即指脉冲的的持续时间,也与刺激强度有关,越宽则意味着给患者的刺激量越大,较适合人体的脉冲宽度约为0.4ms左右。10/31/202225
25十一、注意事项1、注意检查电针仪性能的完好性;2、使用前后全部输出是否调“零”;调节电流时,不可突然增强,以防止引起肌肉强烈收缩,造成弯针或折针。3、注意针具质量,防止断针及针具氧化;毫针的针柄如经过温针火烧之后,表面氧化不导电,不宜使用。若使用,输出导线应挟持针体。4、邻近中枢神经等部位不宜刺激过强;5、心脏病、孕妇、痉挛性瘫痪、急性炎症、出血性疾病、年老体弱等不宜应用电针;10/31/202226
266、每对电极针感有强弱之别时,可调换电极;如无变化则是因解剖部位的不同而引起的。7、电针刺激量较大,需要防止晕针,体质虚弱、精神过敏者,尤以注意电流不宜过大。8、电针器最大输出血压在40V以上者,最大输出电流应限制在1mA以内,防止触电。9、应用电针要注意“针刺耐受”现象的发生;所谓"针刺耐受"就是长期多次反复应用电针,使机体对电针刺激产生耐受,而使其疗效降低的现象。10/31/20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