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史道华--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对策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对策福州总医院药学科全军临床药理基地史道华医学博士主任药师
1概念: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防治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一类药物。历史:百浪多息至今,>70年贡献:显著减少了细菌性感染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问题:药物作用的双重性,药物是治疗疾病的重要工具,也是主要的致病因素。不合理应用甚至滥用,不良反应及耐药,已经成为所有医务人员及全人类所面临的生死攸关的重要问题。抗菌药物概述
2菌药抗菌作用耐药性体内过程防治作用、不良反应抗病能力致病作用人、药、菌的关系
3国家法规:过去无抗菌药物有效的管理规定现在有《抗菌药物使用指导原则》需真正得到落实国内外比较:发达国家医院抗菌药使用率为30%美、英医院为20%我国规定为50%以下(1997年)抗菌药物的应用状况三级医院70%;二级医院80%;一级医院90%。
4中国听力残疾人:60-80%的致聋原因与使用过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关门诊感冒患者:抗生素应用率约75%住院患者:抗生素应用率为79%外科手术患者:抗生素应用率高达95%抗菌药物的滥用
51950s,氯碘喹啉(日本上市),治疗肠炎的抗菌药物,导致7865人发生脊髓--视神经病,部分患者失明,死亡率达5%。1990s,替马沙星(美国Abbott公司研制的氟喹诺酮类药物),FDA批准上市,引起低血糖和溶血性贫血,甚至导致死亡。(加替沙星引起高血糖)1998年我国药源性死亡病例分析:由抗菌药物引起的死亡病例占全部死亡病例的43.1%,涉及品种29种,占全部涉及品种(1l8种)的24.6%。其中抗结核药物占抗菌药物的3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占20.6%。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危害
6
7
8(1977年Rawlins&Thompson提出)A类机制:药物正常的药理作用过强引起特点:可预知,呈剂量依赖性常见,发病率高,死亡率低B类机制:与药物正常的药理作用无关特点:不可预知,与剂量无关不常见,发病率低,死亡率高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简便分类)
9A类(Augmented)反应:扩大的反应,最常见的类型。B类(Bugs)反应:促进某些微生物生长引起的菌群失调等。C类(Chemical)反应:即化学的反应,药物或赋形剂的化学性质引起,如外渗物反应,静脉炎,接触性皮炎等。D类(Delivery)反应:给药反应,改变给药方式,可停止发生。如果如植入药物周围的炎症或纤维化。E类(Exit)反应:撤药反应,生理依赖。如阿片类等。F类(Familial)反应:家族性反应,G6PD缺陷的病人,使用奎宁时可能会出现溶血。G类(Genetotoxcity)反应:基因毒性反应,三致毒性。H类(Hypersensitivity)反应:过敏反应。U类(Unclassified)反应:未分类反应,机制不明,如药源性味觉障碍。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详细分类)
10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阻止药物到达靶部位产生破坏药物结构的酶改变靶部位结构增加代谢性拮抗物细菌的耐药性及产生机制
11·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中:90%—100%的对青霉素耐药对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耐药达到90%以上对四环素耐药率达90~100%;对氯霉素耐药率达50~80%;对头孢噻吩耐药率为24~44%;MRSA除万古霉素外已经无药可治。细菌耐药的严重程度
12·70年代初就出现了对肺炎链球菌的耐药株·在淋球菌中,产青霉素酶的菌株可高达70%-80%·铜绿假单胞杆菌对哌拉西林等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达51.85%-100%·90年代开始出现MASA、MRSE和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VRE)·ESBLs的问题十分严重细菌耐药的严重程度
13细菌耐药的严重后果研究、开发新抗生素远不及细菌耐药的速度。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将无药可用!“抗生素的滥用将意味着抗生素时代的结束”。
141.β-内酰胺类抗生素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3.大环内酯类抗生素4.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5.四环素与氯霉素6.多肽类抗生素7.磺胺类抗菌药8.喹诺酮类抗菌药9.抗真菌药物抗菌药物的分类
15青霉素G青霉素类半合成耐酶广谱复合青霉素一代:头孢唑啉-内酰胺类头孢菌素二代:头孢呋辛三代:头孢噻肟、曲松、他啶四代:头孢吡肟头霉素类:头孢西丁非典型碳青霉烯类:亚胺培能、美罗培能-内酰胺类单环类:氨曲能氧头孢烯类
16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7导致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因素药物制剂制剂的安全性不仅和其主要成分有关,也与主要成分的分解产物和副产物,以及制剂中的溶剂、稳定剂、色素、赋形剂等有一定关联。1973年美国发生的磺胺酏剂中毒事件是由于用二甘醇(diethyleneglycol)代替乙醇作溶剂而造成107人死亡1960年代,有人服用四环素胶囊后产生范康尼样综合征(Faconilikesyndrome),出现恶心、呕吐、蛋白尿、酸中毒等症状,系因四环素高温贮存的降解产物4-差向脱水四环素所致1990s中国梅花K事件药物的使用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滴注速度过快,用药途径错误,配伍不当,重复用药,忽视用药注意事项和禁忌证等均可诱发药物性损害。庆大霉素的神经肌肉阻滞作用与其血浓度有关,故中国药典规定该药用于肌注或静滴,不得静脉推注,如果静脉推注则易引起呼吸抑制。
18导致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因素药物本身的作用链霉素的毒性作用(如耳毒性)可引起第八对颅神经损害,造成听力减退或永久性耳聋。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包括药物与药物、药物与食物、药物与疾病的相互作用。当合并用药物品种为2-5、6-10、11-15、16-20种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4%、12%、28%和54%。
19导致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因素年龄小儿各系统器官功能不健全,肝酶系统及血脑屏障发育尚未完善,肝脏的药物解毒作用及肾脏的药物排泄能力低下。新生儿应用氯霉素后易出现灰婴综合征,表现为呕吐、厌食、腹胀、面色苍白、发绀、血管性虚脱,以及循环、呼吸衰竭等----肝酶发育不完善,葡萄糖醛酸的结合力差,以及肾脏排泄能力较低使氯霉素在体内蓄积所致。新生儿局部应用新霉素滴耳剂过多或过久可致耳聋----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粘膜嫩,皮肤角化层薄,局部用药过多或用药时间过久易致毒性反应。老年人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分泌能力降低,肾血流量明显减少而影响体内药物的排泄;肝血流量降低、肝药酶活性减弱而致解毒能力下降;此外,老年人组织器官功能减退,靶器官对某些药物作用的敏感性增高。应用庆大霉素时,由于肾功能减退,使该药半衰期延长而致肾毒性和不可逆性听觉和前庭功能损害。
20性别一般而言,ADR的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氯霉素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女性的发生率分别比男性高3倍和2倍。遗传遗传是个体差异的重要决定因素,遗传基因差别造成人类对药物反应的差异。日本人和爱斯基摩人中有不少人是快乙酰化者,使用异烟肼易产生肝损害。英国人和犹太人中慢乙酰化者达60-70%,这些人使用异烟肼易产生周围神经炎。疾病疾病既能改变药物的药效学又能改变药代动力学,从而诱发ADR。慢性肝、肾疾病的患者由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及清除速率降低,使药物的血浆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增高,容易引起不良反应。多粘菌素的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在肾功能正常者中的发生率为7%,而在肾功能不良者中可达80%。导致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因素
21过量使用抗菌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常规剂量使用抗菌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与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
22医务人员专业知识欠缺使用剂量越大效果越好耐药问题可以通过提高使用剂量解决小剂量长期使用,毒性小医德医风不良过量使用抗菌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
23盲目的联合用药无针对性选药不区分感染的严重程度及菌群不区分个体差异:年龄、身高体重、基础疾病不区分感染部位不作标本培养和耐药试验的“经验用药”不知道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随意更改给药途径、给药部位不了解药物特性和作用机制,药物说明书决定一切预防用药时间过长,“档次”过高常规剂量使用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增多的原因
24不了解药物特性和作用机制不清楚病史、过敏史、家族史未充分调研药物不良反应的文献未充分早期观察给药后的症状与剂量无关的不良反应增多的原因
25药剂人员不作为,未参与用药指导仅是发药,与临床合理用药严重脱节临床药理知识严重不足,介入临床用药过程困难没有审核处方,未起到把关作用为医药代表服务(为已服务)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增多的其他原因
26药事委员会形同虚设,未充分行使职能少数医院未设立药事委员会少数人说了算管事少:药事内容多,却只关心进药品种和进药量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增多的其他原因
27医院管理缺乏有效监管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规章制度不健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组织机构不健全加大药物用量,追求利润,认识不到位解决药品回扣、医德医风问题措施不到位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增多的其他原因
28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监管力度不够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控与宣传不够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发布不及时等药监部门把关不严假药、伪劣药品根除不严等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增多的其他原因
29患者的依从性不好患者或其家属的不合理要求上级医师把关不严医药代表的误导作用只用贵的,不用对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增多的其他原因
301.原发感染未能及时得到控制:延长住院日2.严重器官损害:听力损害等3.形成二重感染,尤其是真菌感染4.患者经济负担加重,医疗纠纷增加5.社会资源浪费6.损害医务人员自身形象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后果
31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具体表现
32抗菌药物的肾脏损害主要药物: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两性霉素B、万古霉素、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磺胺药、喹诺酮类、利福平等。临床表现:蛋白尿和管型尿,红细胞尿,尿量改变、pH值改变、氮质血症、肾功能减退,少数可出现急性肾衰、尿毒症等。给药后3-6天发生,停药5天内消失或逐渐恢复。毒理机制:药物主要经肾脏排泄,在肾皮质有较高浓度的积聚。氨基糖苷类与肾皮质有特殊亲和力,主要损害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严重时引起肾小管坏死及急性肾衰。庆大霉素肾毒性最强。磺胺药在肾小管内析出结晶,引起血尿或梗阻性肾病、急性肾衰。引起间质性肾炎的药物甲氧西林、利福平、阿莫西林等。可能通过变态反应引起肾损害。一代头孢用量大时有肾损害。两性霉素B改变肾小管上皮细胞通透性,导致排氢障碍而增加尿钾排出,还可影响浓缩功能而出现肾性尿崩症。肾血管的收缩,导致肾皮质缺血和肾小球滤过率减少,不可逆性急性肾衰。联合用药:老年患者同时应用利尿药、环孢素、万古霉素及多粘菌素等肾毒性药物时,易诱发肾脏损害。
33抗菌药物的肝脏损害主要药物:四环素类、红霉素酯化物、磺胺药、异烟肼、利福平、呋喃唑酮、β内酰胺类、两性霉素B等。临床表现:黄疸、上腹痛、肝肿大、转氨酶升高,重者可有全身出血倾向。伴变态反应者可有发热、皮疹、关节痛及嗜酸粒细胞增多等。静脉注射剂量较大或长期口服四环素偶可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坏死。红霉素酯化物可引起胆汁淤积性肝炎。两性霉素B、林可霉素和磺胺类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大剂量四环素可引起浸润性重症肝炎,利福平可造成胆红素血症,大环内酯类和苯唑青霉素引起胆汁淤滞性肝炎。毒理机制:变态反应及直接毒性刺激可能参与肝损害。在首次给药后很少发生肝毒性,第2次使用,即使剂量很小也迅速发生,常在给药后10天左右发生。联合用药:在孕妇、长期口服避孕药者、肝肾功能减退者及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下者尤易发生。
34抗菌药物的神经系统损害主要药物:泰能、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异烟肼、乙胺丁醇、林可霉素类、四环素类等。临床表现:头晕、头痛、失眠、不安、步态不稳、欣快感、震颤、手足麻木、幻视、幻听、无力等;肌阵挛、惊厥、癫痫、昏迷、妄想等;耳鸣、耳聋等。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甚至失明。心肌抑制、周围血管性血压下降和呼吸衰竭等。毒理机制:氟喹诺酮类脂溶性大,易透过血脑屏障而进入脑组织,使脑中GABA与受体结合受阻,中枢兴奋性增高。异烟肼剂量过大可使脑内谷氨酸脱羧酶活性减低,维生素B6缺乏和GABA含量减少而导致癫痫。氨基糖苷类均可引起第VIII对脑神经的前庭功能失调或耳蜗神经损害。氨基糖苷类具有类似箭毒阻滞乙酰胆碱释放和络合钙离子的作用,导致神经一肌肉接头阻断。联合用药:氨基糖苷类与其他耳毒性药物如强利尿剂呋噻米等、水杨酸类、抗肿瘤药长春新碱、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等合用时毒性反应加剧。老年人、婴儿尤易发生。
35抗菌药物的血液系统损害主要药物:氯霉素、磺胺药、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氟胞嘧啶、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两性霉素B、灰黄霉素等。临床表现: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再生性障碍性贫血、出血倾向等。毒理机制:β内酰胺类可致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其它机制不明。
36抗菌药物的消化系统损害主要药物: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氨基糖苷类、磺胺药等。临床表现:胃肠道反应,如恶心、腹胀、上腹不适、腹泻等,偶伴呕吐。毒理机制:胃肠道剌激。
37抗菌药物的心血管系统损害主要药物:盐酸四环素、红霉素乳糖酸盐、青霉素、头孢噻吩、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多粘菌素、司帕沙星等。临床表现:静脉应用时,浓度过高或滴速过快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两性霉素B快速静脉给药可发生心室颤动。林可霉素快速静推可引起晕厥、血压下降、心电图改变,偶致心跳、呼吸骤停。大剂量羧苄青霉素可引起血钠过高、低血钾及心律失常。大剂量静滴青霉素G偶可引起暂时性心电图变化,可能为冠状动脉水肿、缺血。司帕沙星可致Q-T间期延长。毒理机制:未明。
38抗菌药物的变态反应主要药物:几乎每一种抗菌药物均可引起变态反应。临床表现:药物热和皮疹、血清病样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光敏皮炎、过敏性休克。毒理机制:抗菌药物大多可作为半抗原,在体外或体内与蛋白质结合后成为全抗原,激发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再次接触同种抗菌药物后即可产生各种类型变态反应。
39抗菌药物的二重感染主要药物:广谱抗菌药物。临床表现:常出现在用药后3周内。主要病原菌为金葡菌、G-杆菌(如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肺炎杆菌、产气杆菌、沙雷氏菌等)、真菌及厌氧菌。常高度耐药,人体抵抗力差,因此二重感染常严重而不易控制。伪膜性肠炎、真菌感染多见。毒理机制: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后,敏感菌群受到抑制,而正常情况下,在人体各部位寄生的未被药物抑制的细菌则乘机大量繁殖,特别是在婴儿、老年人、有严重原发病(如恶性肿瘤、白血病、糖尿病、肝硬化等)长期应用激素或抗代谢药物、腹部手术、脑部外伤及器官移植者等免疫功能较低下的人群尤易发生。
40抗菌药物的其它不良反应局部反应:药物肌注后可引起局部刺激作用和局部疼痛。常用气溶吸人药物(氨基糖苷类、两性霉素B),如吸入浓度过高,易出现咽痛、呛咳等刺激症状。影响牙齿发育:四环素致乳齿及恒齿色素沉着、牙釉质发育不全。灰婴综合征:大剂量氯霉素引起新生儿及早产儿循环衰竭。发热反应:不纯制剂引起。“治疗休克”(赫氏样反应):四环素等治疗布鲁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时因病原体死亡,释放大量内毒素而引起。赫氏反应:青霉素治疗梅毒、回归热时,有时可使疾病症状加重。戒酒硫样反应:静滴头孢哌酮期间饮酒出现。腱破裂及横纹肌溶解症:喹诺酮类可引起,主要表现为乏力,以CPK、血中及尿中肌红蛋白升高为特征的肌肉痛。
41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治疗一般原则及时停药加强排泄,延缓吸收对于一些与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的治疗,可采用静脉输液、利尿、导泻、洗胃、催吐、吸附剂,以及血液透析等方法加速药物的排泄,延缓和减少药物的吸收。如磺胺药引起的肾损害可通过输液、利尿、疏通肾小管,促进药物在肾小管中的排泄。拮抗剂的应用谷胱甘肽能激活多种酶,促进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可用于治疗药物性肝炎等。
42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治疗过敏反应的治疗抗过敏治疗抗组织胺类药物,如异丙嗪、扑尔敏、苯海拉明等维生素C及葡萄糖酸钙抗过敏、抗炎,可用于严重的过敏性药源性疾病和药物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过敏性休克的治疗必须就地抢救,切忌延误时机。立即使患者平卧,抬高下肢,吸氧,开放静脉通道,注意保暖。肾上腺素首选,一般皮下或肌注0.5-1.0mg。病情严重者可静脉滴注肾上腺皮质激素,肌注非那根治疗。发生心跳呼吸骤停者,立即按心肺复苏抢救治疗。
43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治疗对受损器官的治疗治疗方法与其他病因引起的相应器官损害的治疗方法相同。如药物性肝损害的保肝治疗与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相同;药物性肾衰的透析指征与其他病因引起肾衰的透析指征相同等。对症处理对过敏性皮肤损害可对症局部用药,如缓解瘙痒症状;对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可给予止吐剂治疗;对药物引起的发热可用解热镇痛药治疗等。但有不少患者可能对多种药物敏感,因此,在进一步治疗和选择药物时,应尽量简化治疗措施,避免因同类药物的重复使用,加重已经发生的药源性疾病。
44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了解患者的过敏史或药物不良反应史。老年人病多,用药品种也较多,医务人员应提高警惕。小儿尤其新生儿,剂量应按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应加强观察。孕妇尤其是妊娠初期3个月,应尽量避免使用药物,以防致畸。哺乳妇女用药应慎重选择经乳汁排泄的药物。肝肾疾病患者,应选用对肝肾功能无影响的药物,还应适当减少剂量。用药要有明确的指征,对症用药,切忌随意用药。尽量做到个体化给药,并要注意用法与用量。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应用对器官功能有损害的药物时,须定期检查器官功能,如应用利福平、异烟肼时检查肝功能,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时检查听力、肾功能,应用氯霉素时检查血象。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药物不良反应的早期症状,以便及时停药和处理,防止进一步发展。应注意药物的迟发反应,如药物的致癌、致畸作用。
45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加强药物安全信息的收集和交流药物安全信息对保障临床安全用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医疗机构加强药物安全信息工作。收集药物安全信息,提高信息的质量和数量,加速信息的交流,将有效地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预防和减少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造福于民。
46加大科研投入,上市不良反应少、轻的抗菌药物减少药物中杂质改造已知不良反应药物的结构加大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滥用1.加大各级行政干预的力度2004年7月1日起所有抗菌药均被列为处方药严格执行卫生部出台的抗菌药物管理条例和使用指南两个文件2.成立“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指导委员会”,加强对各个科室、各级医师的督导3.医务人员应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抗菌药物使用水平。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对策
47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对策解决因医德医风问题导致的滥用抗菌药物问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指导委员会督导实行专家指导下的公示制度制止医药代表的不良行为
48减少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重点措施
49剂量用法血清浓度感染部位浓度生物效应Pharmacokinetics药动学Pharmacodynamics药效学抗菌药物的药动学与药效学
50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应用临床药代动力学的原理设计和完善给药方案
51血药浓度与疗效及毒性关系血药浓度0时间最高安全浓度最小有效浓度∞毒性作用治疗作用无效作用
52按患者具体状况选用抗菌药物老人肝功能不全儿童肾功能不全孕妇、授乳妇免疫缺陷者
53老年人抗菌药的应用肾功能减退,半减期长,血浓度高肝解毒功能降低组织退化、防御功能低,胃、尿、胆汁中常有菌水量减少,药物在脂肪中浓度高白蛋白减少,游离药物多
54老年人抗菌药的应用避免肾毒性药物有条件的做TDM(特别用肾毒性药物时)不良反应多,且不易发现肝肾清除减退、剂量低、分次注意全身状态,心功能、水盐平衡
55小儿抗菌药的应用药物酶系不成熟,血浓度偏高肾发育不全,药物排泄减少胞外溶液量大,药物消除慢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松,游离药物多
56小儿抗菌药的应用剂量宜低避免应用毒性明显的药物:氨基糖甙、多粘、磺胺、呋喃、喹诺酮避免肌注
57孕妇抗菌药的应用血容积大,肾血流量大,分布容积大剂量宜增,对药物毒性敏感药物通过胎盘,影响胎儿
58乳妇抗菌药的应用授乳影响幼儿:磺胺、异烟肼、四、喹诺酮、红、甲硝唑安全:b-内酰胺类
59肝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应用药物对肝脏的作用肝病时应用大环内酯酯类自肝胆系统清除减少;按原量慎用减量应用,酯化物具肝毒性避免应用其酯化物林可类半减期延长,清除减少转氨酶增高减量慎用氯霉素在肝内代谢减少,血液系毒性避免使用利福平可致肝毒性,可与胆红素竞争酶结合致避免使用,尤应高胆红血症避免与异烟肼同用异烟肼乙酰肼清除减少,具肝毒性避免使用或慎用两性B肝毒性、黄疸禁用四、土霉素严重肝脂肪变性避免使用磺胺肝内代谢,与胆红素竞争血浆蛋白结合,避免使用引起高胆红素血症酮康唑、咪康唑肝内代谢灭活,肝病时灭活减少避免使用,或监测血药浓度慎用哌拉、阿洛肾、肝清除,肝病时清除减少严重肝病时间减量慎用噻肟、噻吩肾、肝清除,严重肝病清除减少严重肝病时间减量使用
60肝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应用肝功能减退者应避免使用或慎用具肝毒性、或主要在肝内代谢、经肝胆系统排泄、且血药浓度显著增高的抗菌药。避免使用:四环素类、红霉素酯化物、氯霉素类、利福平、两性霉素B。减量使用:林可霉素类。必要时可慎用:异烟肼、磺胺药、酮康唑及氟胞嘧啶。正常剂量使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万古霉素、多粘菌素与磷霉素等。肝、肾功能同时减退者减量应用:青霉素、广谱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
61肾功能损伤者感染时抗菌药物的选用可选用,按原治疗量或略减量红霉素、利福平、多西环素、克林霉素、氨苄西林、阿莫、哌拉西林、美洛西林、苯唑西林、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氯霉素、两性霉素B、异烟肼、乙胺丁醇、甲硝唑、酮康唑可选用,剂量需中等度减少者青霉素、羧苄西林、阿洛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孟多、头孢西丁、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唑肟、拉氧头孢、头孢吡肟、氨曲南、亚胺培南、SMZ+TMP*避免应用,确有指征应用时在血药浓度监测下显著减量应用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卡那霉素、链霉素等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壁霉素、氟胞嘧啶不宜用者四环素类、呋喃妥因、萘啶酸*在血药浓度监测条件下应用
62肾功能损害时临床给药方案的调整简易法:按肾功能试验结果估计肾功能损害程度调整剂量:肾功能轻度、中度和重度损害时,其抗菌药每日剂量分别减低至正常剂量的2/3~1/2,1/2~1/5,1/5~1/10。根据内原性肌酐消除率或内原性肌酐浓度调整用药方案:应用肌酐清除率(Clcr)调整给药方案应用血清肌酐浓度(Cr)调整给药方案调整剂量系数法
63更改给药方案: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日剂量单次给药可降低适应性耐药和耳肾毒性的发生率。耳蜗毛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摄取氨基糖苷类的过程为饱和过程,在低浓度时如细胞摄取氨基糖苷类已饱和,则增加药物浓度摄取不会再增加。一日多次或持续静滴时,尽管血浆药物峰浓度相对较低,但是维持时间长,因而有较高比例的药物被肾皮质所摄取,易造成蓄积中毒。而相同日剂量一次给药Cmax相对较高,但肾皮质对药物的摄取并无明显增加。
64血药浓度监测重要性监测品种结果解释
65
66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任重而道远,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67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