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促通技术概述-张美翔课件

神经促通技术概述-张美翔课件

ID:82829295

大小:1.00 MB

页数:43页

时间:2022-11-09

上传者:胜利的果实
神经促通技术概述-张美翔课件_第1页
神经促通技术概述-张美翔课件_第2页
神经促通技术概述-张美翔课件_第3页
神经促通技术概述-张美翔课件_第4页
神经促通技术概述-张美翔课件_第5页
神经促通技术概述-张美翔课件_第6页
神经促通技术概述-张美翔课件_第7页
神经促通技术概述-张美翔课件_第8页
神经促通技术概述-张美翔课件_第9页
神经促通技术概述-张美翔课件_第10页
资源描述:

《神经促通技术概述-张美翔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神经促通技术理论部分张美翔

1什么叫神经促通技术【定义】:根据神经生理与神经发育的规律,应用促进或抑制方法改善脑病损者功能障碍的系列康复技术。又称神经生理疗法、神经发育疗法、促进技术,促通技术,易化技术。【适用范围】:适用于偏瘫、脑瘫及神经精神发育迟缓者等神经性瘫痪。

2促通技术的机理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即大脑在损伤后可以自行调整以代偿损伤的功能。易化技术将其称为“人体的潜能”,康复治疗就是要调动这种潜能。运动(输出)可以由感觉(输入)来调整

3

4【常用技术】:Brunnstrom法、Bobath法、Rood法及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法(简称PNF)等

5

6一、Bobath技术的特点通过利用关键点的控制(keypointcontrol)、反射抑制模式(reflexinhibitingpattern,RIP)和良肢位的摆放来抑制痉挛,通过利用反射、体位平衡诱发其平衡反应,再让患者进行主动的、小范围的、不引起联合反应和异常运动模式的主动运动,进行各种运动控制训练,逐步过渡到日常生活动作的训练。

7二、Bobath技术的治疗原则让患者学习运动的感觉;学习基本姿势与基本运动模式;每一种技能活动均是以姿势控制、翻正反应、平衡反应及其它保护性反应、抓握与放松等基本模式为基础而产生的。

8三、Bobath常用治疗技术1)关键点的控制人体关键点可影响身体的其他部位或肢体的肌张力,它包括胸骨柄中下段、头颈部、躯干等。治疗师可通过在关键点的手法操作抑制异常的姿势反射和肢体的肌张力。

9对于躯干肌肉痉挛的患者,可通过对胸骨柄,即中心关键点(centralkeypoint)的控制来缓解肌张力

10(2)反射抑制抗痉挛模式 (reflexinhibitingpattern,RIP)躯干抗痉挛模式:患者健侧卧位,治疗师一手扶其肩部,另手扶住髋部,双手做相反方向的牵拉动作,可缓解躯干肌的痉挛(图4-1-6)。 此外还有肩、上肢、手等的抗痉挛模式

113)平衡反应及保护性反应训练患者坐位、立位、跪立位平衡引导患者的头颈和肢体运动,诱发平衡反应。 (4)感觉刺激方法牵拉肌肉、轻轻拍打肌腹或用手、毛刷、冰块等刺激皮肤感觉,促使肌肉收缩。 (5)矫正异常步态:矫正画圈步态的训练方法为:坐立位时的下肢内收、内旋训练;迈步时的骨盆放松训练等。

12(6)运动控制的训练 1)控住训练:将肢体的末端被动地移到空间的关节活动范围的某一点上,让患者练习将肢体控制在该位置上不动。 2)定位放置训练:在肢体能控制后,训练患者主动将肢体定位在关节活动范围的各点上,然后由此向上和向下活动,再返回原处。

13Brunnstrom技术SigneBrunnstrom是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认识到中枢神经损伤以后,大脑皮层失去了对正常运动的控制能力,从而出现了人体发育初期才具有的运动模式。中枢神经损伤之后的恢复过程是运动模式的变化,即通过联合反应—共同运动之后才会出现分离运动。

14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恢复阶段Brunnstrom将脑卒中等中枢神经损伤以后的偏瘫恢复分成6个阶段:第1阶段:弛缓期;第2阶段:联合反应期;第3阶段:共同运动初期;第4阶段:共同运动期;第5阶段:分离运动初期;第6阶段:协调性运动期。

15周围性瘫痪中枢性瘫痪(质变)(量变)弛缓0I痉挛II12III联带运动34IVV部分分离运动5VI分离运动正常

16Brunnstrom技术的机制是通过中枢兴奋扩散,其方法为利用异常粗大运动模式诱发收缩,使患者自最初的粗大联合反应阶段进入由共同运动支配的半随意运动阶段,然后使患者打破共同运动达到精确的功能性的半随意控制阶段,以恢复运动控制能力。

17Brunnstrom技术的特点在脑损伤后恢复过程中的任何时期均使用可利用的运动模式来诱发运动的反应,以便让患者能观察到瘫痪肢体仍然可以运动,刺激患者康复和主动参与治疗的欲望。

18Brunnstrom技术的治疗原则治疗顺序Brunnstrom方法强调在早期利用姿势反射、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引导患者的运动反应,之后再从中分离出正常运动的成分,最终脱离异常运动模式向功能性运动模式过渡。其治疗原则要求任何治疗性的活动都必须依据患者的恢复阶段而异

19治疗方针:①经常重视运动感觉。②早期患者在床上肢体摆放位置。③利用共同运动模式。④促进分离运动。⑤最后达到随意地完成各种运动。

20Rood技术Rood技术又叫多种感觉刺激治疗法或皮肤感觉输入促通技术。由美国人Mar-garetRood提出。Rood技术按照个体的发育顺序,利用不同的感觉刺激促进或抑制运动性反应,诱发较高级的运动模式的出现。

21Rood的治疗原理先天存在的各种反射,不断的应用和发展反复的感觉刺激不断地修正达到大脑皮层意识水平上的最高级控制人体的运动

22Rood技术的治疗Rood的易化技术1、经皮易化技术【轻刷、快速擦刷、冰冻】2、本体感受性易化技术【关节重压缩、伸张(牵拉)、固有肌伸张(牵拉)、伸张性压迫、叩打、振动刺激】Rood的抑制技术1、中性温度疗法2、缓慢摇摆(缓慢节律的轻摆)3、缓慢旋转4、缓慢轻擦5、腱压迫6、轻微的关节挤压

23PNF技术即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由美国的神经生理学家Hermankabat40年代创立。它是一种是利用牵张、关节压缩和牵引、施加阻力等本体刺激和应用螺旋、对角线状运动模式(spiralanddiagonalpattern)来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一种治疗方法。此技术适用于多种神经疾患,亦适用于骨关节病、软组织损伤等疾患。

24神经生理学原理(Dr.CharlesSherrington,1947)后续效应刺激的效应在刺激停止后仍然继续存在;随着刺激强度和时间的增加,刺激的后续效应也随之增加;在维持肌肉静力收缩后,其后续效应是肌肉力量得以增加。扩散对刺激传播与强度反应的增加;反应可为兴奋性或抑制性。

25时间总和发生在短时间内连续的弱(阈下)刺激的组合(总和)所引起的兴奋。空间总和同时作用于身体的不同部位的弱(阈下)刺激的组合(总和)所引起的兴奋。连续诱导主动肌强烈的兴奋之后,可引起拮抗肌的兴奋。交互支配(交互抑制)主动肌与拮抗肌之间的相互作用。

26PNF的基本内容91种螺旋、对角线型式的运动模式:头颈3种;上躯干2种;下躯干6种;上肢14种;下肢12种;强调时间顺序的ROM变化模式2种;按照发育规律在治疗垫上进行的38种;步行训练7种;轮椅和转移5种;生活自理2种。15种手法治疗技术3大类本体、皮肤和视听刺激

27PNF的解剖学基础?螺旋或对角线运动是正常动作发育的最后阶段,这是因为所有的对角线模式中总有旋转的成分,而旋转是肢体发挥正常功能所不可缺少的,例如,洗脸,梳头,吃饭,行走。?对角线运动都越过中线,也利于身体双侧运动的发展。

28关于运动模式的理论姿势和运动的发展顺序:双侧对称双侧不对称双侧交互单侧型式对角线型运动(运动的最高型式)

29治疗方法的特点属于易化技术的一种治疗方法;螺旋对角交叉式的运动模式;同时借助于视觉、听觉、前庭感觉、本体感觉、平衡反应;屈、伸肌相互交替收缩,以维持一动作或姿势的稳定;反复刺激、反复自我学习的过程;极具开发潜能、较难掌握的一种技术。

30sorehaeducationKeystosuccess成功的关键Optimalresistance最佳阻力Improvemotorcontrol,optimizeawarenessofmovement,strengthening提高运动控制,改善运动和力量的感知Irradiation,Intensification扩散,强化Overflowofreactionsandnervimpulses反射和神经冲动的溢出Manualcontact手接触Informationaboutthepatternviareceptors感知关于运动的信息Bodypositioning/-mechanism体位/身体力学Controlofmotionsequence控制运动节段Verbalstimulus言语刺激Commendsforpreparing,actionandcorrection准备、运动和校正Visualfeedback视觉反馈Self-controlforpatient病人自我控制Patterns运动模式Synergisticmotionsequence协同协调

31基本手法技术手法接触(manualcontacts)牵张(stretch)牵引和挤压(tractionandapproximation)最大阻力(maximalresistance)扩散和强化(irradiationandreinforcement)时序(normaltiming)视觉刺激(opticalstimulation)口令与交流(verbalcommandsandcommunication)运动模式(patternofmovement)

32手法接触(manualcontacts)治疗师手与患者皮肤的接触刺激患者皮肤、肌肉、肌腱、本体感受器诱导患者向所需方向运动可同时施加基本及特殊的PNF的治疗手法

33牵张(stretch)当肌纤维被被动地伸长时会自动产生牵张刺激,该刺激反过来可促进被拉长的肌肉及相关的协同肌群产生收缩;牵张反射可从肌肉被拉长或正在收缩的位置引出;潜伏期的脊髓反射:产生较小的、不具有功能性的力量;功能性的牵张反应:产生有力的功能性力量;与口令的实施密不可分。可提高本体感觉的兴奋性。

34牵引和挤压(tractionandapproximation)牵引:增大关节间的间隙作用激活关节感受器;关节周围的肌群被拉长,可引起肌肉的牵张反射;增加血液循环,从而到达缓解疼痛的目的。分类持续牵引;变化性牵引。

35挤压:减小关节间的间隙作用激活关节感受器;促进关节的稳定;促进负重和抗重力肌群的收缩;促进身体的直立反应。分类快速关节挤压:以引发反射性的反应;慢速关节挤压:根据患者的对诱发动作的反应及耐受力,缓慢地加以施加。

36最大阻力(maximalresistance)治疗师所给予患者的阻力,能使患者自身产生运动且使关节能顺利地通过整个运动范围;当肌肉的收缩抵抗阻力时,肌肉对皮层刺激的反应增加(Gellhorn,1947);肌肉抗阻所产生张力的增加,是最有效的本体感觉刺激方法之一(Gellhorn,1949);阻力施加的大小直接与促进本体感觉的程度有关(LoofbourrowandGellhorn,1949);这种促进可相互扩散:近端到远端、兴奋或抑制等;肌肉在最大阻力之后,可获得完全的松弛。

37扩散和强化(irradiationandreinforcement)扩散:刺激反应的传播。强化:刺激身体的各个部位均可引出有目的性的协调的运动。对一肢体用抗阻法进行一定形式的活动时,常可强化其他肢体或颈、躯干肌的收缩。-固定肌:强肌-运动的对象:弱肌-操作点:调节运动的部位

38时序(patternofmovement)运动发生的先后关系;正常运动具有精确的活动顺序与协调性;人的神经生长与运动发育顺序;强调的时序:增强某组肌群在某个关节活动范围收缩的能力;促进身体的某个部位的运动;由身体较强的部位,易化肌力较弱的部位。

39视觉刺激(opticalstimulation)在进行头、颈、躯干上部动作模式时,视觉可引导正确的运动方向,令患者的眼球追随运动的方向,可以使动作更容易完成,也有助于动作的发动与协调。为治疗提供了另一条沟通的渠道。

40口令与交流(verbalcommandsandcommunication)口令的对象是给患者,不是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师在适当的时候发出口令,可刺激患者的主动运动,提高动作完成的质量。合理应用口令的语音与语速预备口令:必须清楚、明白;动作中的口令:短、准确、时间正确;-纠正的口令:及时、准确、达到目的。

41特殊手法技术节律性启动(rhythmicinitiation)节律性稳定(rhythmicstabilization)重复收缩(repeatedcontraction)慢逆转(slowreversal)保持-放松(hold-relax)收缩-放松(contract-relax)

42谢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