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儒家道家佛家智慧-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第一节:儒家文化与时俱进的精神
1一儒家的管理智慧(一)“德治”的管理之道1.“德治为上”是儒家管理之道的核心儒家的管理智慧可以容两个自来概括:“德治”孔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解释:外在的控制(政令,刑法)只能约束人外在行为,而道德的礼仪教化则可以培养人的羞耻心,从而使人的行为不出格.德治(1)以道德价值为导向的内在控制(2)以礼义制度为规范的外在控制
2案例:《孔子家语·屈节解》记载:宓(mi)子贱担任单父县长,十分注重推行孔子崇尚的道德教化之道----“躬敦厚,明亲亲,尚笃敬,施至仁,加恳诚,致忠信,百姓化之.”三年后孔子派巫马期微服私访来到单父.他看到一个夜里打鱼的人,把鱼捕上来以后却又放回到河里.巫马期觉得很奇怪,便问其缘由.打鱼人回答道:宓子贱不希望人们捕捉小鱼,要让他们长大以后才能捕捞.我刚才放回河里的是小鱼.巫马期听了很受感动宓子贱的德政真是达到了顶点一般百姓在暗地里的行为,也自觉地循规蹈矩,就像有严刑在身边一样.
3一儒家的管理智慧(一)“德治”的管理之道2.“任人尚德”的用人之道人才选拔是管理的先决条件:儒家思想认为:强调人才的德行.主张做事先做人,做人以德为本.以德行成就自己的圣贤人格.孔子倡导:“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孟子:“为仁者宜在高位”《孟子·离娄上》《大学》“德者,本也;才者末也.”儒家提倡提倡用人以德为先,以尚德为本.因为儒家看来,管理者的德行具有一种“君子之德如风,所过者化”.
4案例:子路受命治理蒲县,上任前拜见老师,请教为政之道孔子说:“蒲县这个地方,民风剽悍,的确不容易治理,但请记住我这几句话:诚信待人,就可以统摄武士;宽厚公正,就可以容纳大众;勤勉廉洁,就可以得到上级的信任.”子路执政取得成功.启发:非权力的影响力(德服,才服,力服三种手段德服层次最高)领导行为的化育功能(对推行企业文化的作用)司马光的用人原则
5一儒家的管理智慧(一)“德治”的管理之道3.推崇德行不朽的做人境界儒家的“德治”之道还体现在对生命价值得终极思考上.孔子的“三不朽”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次之谓不朽.”《春秋·左传》空子又说“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伯夷叔齐生命因有德而“不朽”.于此,儒家在其人生知道的追求中十分强调: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6案例:文天祥被俘之后囚禁三年,元世祖忽必烈对其极为尊敬和器重,将丞相职位虚置三年,等他回心转意.但文天祥坚决不降.被赐死.战场上的视死如归,只需一时之勇;而三年不该初衷,则非大仁大勇大义者不能.人生在世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启示:对人生终极价值的思考是21世纪职业经理人的时尚.LEG公司为商界精英提供为期三天的收费3000美元的“心灵训练”中有一分问卷,让他们深思后回答以下五个问题:1.假如你已经走到生命的尽头,准备对子孙说出你一生中悟得的三件最美好的事情,他们是什么?2.在你生命中,哪样事物让你感到最大的快乐与满足?真样才能够获得这种事物?3.有了工作,没有了钱,你是什么人?4.你愿在生活中增加哪项活动,以获得更多的快乐?5.你最崇拜的人是谁?为什么?
8
9
10一儒家的管理智慧(二)“以和为贵”的待人之道1.天时、地利、人和中的“以和为贵”天时: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地利:中国是亚洲地域最辽阔市场潜力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日本经济实力眼下强于中国,但世界看好中国.印度也是一个潜在对手但综合实力比中国落后人和:但是中国眼下还缺“人和”第一.人和指要有人才,人才不象前几年那么缺,少但是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还是欠缺.第二.企业内部管理中“人和”没有解决好.第三.和谐社会的提出,为我们一个阶段的发展指出了方向
11启示:和谐社会;可持续性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同享受改革成果.
12一儒家的管理智慧(二)“以和为贵”的待人之道2.君子和而不同、和而不流第一.“人和”是儒家崇尚的一种管理者的德行,更是一种管理智慧.人的不同带来了沟同的困难,解决的方案就是:“和为贵”《中庸》说法:和是“天下之达道”即,统治者治理天下从而达到“道”之境界的一个途径.同样也是企业家达到驾驭规律成功治理企业的途径.以和为贵不是一团和气,不讲原则,和稀泥和的原则:(1)和而不同(有主见,有傲骨)(2)和而不流(讲包容,无傲气)(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和”《论语·子路》君子之和,和于义
13第二.“以和为贵”既是一种管理方式,也是一种管理目标.承认存在在矛盾,不回避矛盾,勇于解决矛盾,通过解决矛盾探求一种和谐和合之道,从而将企业带进一总全新的向上的管理状态.和:简洁的勾勒了一种人际关系的理想状态.这种状态正是企业家孜孜追求的.松下的五条精神之一就是:亲睦合作缺少合作精神的企业,是没有竞争力的是乌和之众.和:和的团伙精神
14一儒家的管理智慧(二)“以和为贵”的待人之道3.“以和为贵”是一种管理艺术,更是安身立命之道和为立命之道:即内方外园的做人范式(1)和而不同(内方:有主见,有傲骨)(2)和而不流(外园:讲包容,无傲气)天人之间的合和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和人与企业之间的和人与人之间的和人与事之间的和人的内心情感与理智的和
15启示:1.和是自然的法则2.今天职业经理人要抵御两方面的诱惑:(1)一是做企业过程中市场经济必然内涵的利润最大法则的诱惑(2)二是做人过程中刚性递进的财富占有欲的诱惑儒家“欲理和谐”的修身原则:使我们在这些诱惑面前拥有一份定力,为我们守一颗道义之心提供着诸多智慧的引导。为此儒家的原则:(1)寡欲:不是禁欲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寡欲对欲望的一种淡薄态度。是欲与理之间的平衡(2)导欲:凭理性对生命的欲望的引导。“‘己’为身之私欲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克己为仁。(3)不使可欲:生命的欲望多姿多彩,一些欲望是通过后天学习才能成为我们的欲望的,这些欲望除非是我们人生价值的追求,否则应该“不可使欲”方可聚焦我们的生命。天人间的和谐,人我之间的和协,人自身内部理欲之间的和协
16一儒家的管理智慧(三)恪守“中庸”的处世之道“中庸之为德也”1.中庸的含义:中:有中正,中和,不偏不倚等含义。庸:则是用的意思。中庸:即以中为用的意思。中庸是把两个极端统一起来,采取适度的中间立场,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2.中庸的传承尧让位于舜时强调治理社会要公正,执中。《周易》也体现了“尚中”的观点。
17一儒家的管理智慧(三)恪守“中庸”的处世之道1.中庸是和谐的艺术孔子以一句话:“过犹不及”来概括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还被后世儒家概括为世界的普遍规律。认为它不仅体现了事务发展运行的规律,也构成了人们实践必须尊崇的普遍原则。中庸不是无原则的不偏不倚,圆滑处世,而是遵循“时中”的原则“中只是一个恰好的道理”。恰好很精辟。儒家有价值观:和(处事的原则)有行为方式:中庸(处世的方法)
18一儒家的管理智慧(三)恪守“中庸”的处世之道2.极高明而道中庸《礼记·中庸》把中庸这种境界称为“极高明而道中庸”。做事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因为过和不及是事物的两个极端。中庸即平衡以达到和谐的管理的境界。高明的中庸境界:“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19一儒家的管理智慧(三)恪守“中庸”的处世之道3.中庸是管理之道,也是修行知道现代管理要处理:内部与外部;权威与服从;集权与分权;有序与无序;竞争与合作;发展与稳定;物质刺激与精神激励;追求经济效益与崇尚道义;刚性规范与柔性控制;以及进退,动静,表里,虚实,得失,理性与激情等诸多方面的关系时“中道而立”的原则必须遵循。
20一儒家的管理智慧(四)“正人正己”的修身之道1.“修己以安人”儒家看来,要完善社会,当从完善自己做起。孔子主张:“修己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孟子明确说明了身与家、国,天下的关系:“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其其家者,先其其身;……身修而后其家,家齐后而国治,国治后而天下平。”人生治事的逻辑:由内到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1一儒家的管理智慧(四)“正人正己”的修身之道2.修身之道的意义在于率先垂范的榜样效权威的零点公司调查500家企业的结果表明90%以上的管理者认为领导的行为方式对他们影响最大。可见,家长,教师和领导对人们的影响很大。领导的影响力可分为权力和非权力影响力两方面。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2一儒家的管理智慧(四)“正人正己”的修身之道3.修身也是自我人生成功的心灵保障管理者每天的功课为:克己之功。“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人的自私,贪婪,利己,好色的念头一不小心就冒出来。以德律己是保护我们一生平安德护身符。存世教诲:“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即衰,戒之在得。”
23一儒家的管理智慧(五)“由道而德”的教化之道1.有外在的“道”向内在的“德”转化孔子的管理之道概括为:“庶--富--教”三个步骤。孔子到卫国去,冉有替他驾车。孔子说:卫国的人真多啊!冉有说:人多起来以后,应该怎么办呢?孔子说:让他们富起来。冉有又问:富起来又该做些什么?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懂得教化之道是有德(高明)的管理者。道是古往今来人们应该共同遵循的准则,德则是人们对道理的领悟。由道而德是一个由外而内,由觉而悟的过程。德治的管理境界比法制高。
24一儒家的管理智慧(五)“由道而德”的教化之道2.由“道”而“德”的柔性管理道游戏规则制度要有,而且要想办法让这个道变成一种内心的德(觉悟)由道到德的过程是由外在的刚性到内在柔性的管理过程。由道到德的管理过程缓慢,但是影响深远。
25一儒家的管理智慧(五)“由道而德”的教化之道3.儒家教化之道的实践运用松下公司用儒家道德哲学思想培养教育干部。将儒家《中庸》中的“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作为干部研修的目标。明德:竭尽全力身体力行实践商业道德亲民:至诚无欺客户利益之上,和睦员工至善:为实现完美的目标努力
26启示:1.儒家智慧对当代管理的启发2.儒家智慧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启发
27二道家的管理智慧老庄代表的道家管理智慧,是一种自然之治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管理智慧:道法自然。天道无为物出自然
28二道家的管理智慧(一)“道法自然”的管理之道1.有“天道”而“人道”道是自然存在。人对这个“道”有感悟,才会有一种“德”。儒家讲的德是人本身的德行道家讲的德在则然法则中提出德行,必定是自然的。如:天地、四季更替、昼夜交替,都是自然的存在。人应该效法自然法则,白天干活,晚上睡觉。春天播种,夏天耕耘,秋天收获,冬天修生养息。自会有这样生命才会有张驰、劳逸、动静、进退的节奏。这就是自然。
29二道家的管理智慧(一)“道法自然”的管理之道2.“顺其自然而无为”的智慧道家的“道”讲的是天道。即宇宙的总法则、总秩序。道家的人生态度(把握规律后):“不行而知,,不见而名(明),不为而成”。《老子》四十七章道法自然是宏大的管理哲学理念。
30二道家的管理智慧(一)“道法自然”的管理之道3.新道家对“道法自然”的阐释新道家代表英国学者李约瑟称自己是20世纪罪虔诚地道家弟子。其提出三大智慧原则:第一、自然地对待自然(与自然和平相处)第二、自然地对待他人(和平相处)第三、自然地对待自己(摆脱物欲)
31二道家的管理智慧(二)“为而不争”的竞争心态1.水利万物而不争老子认为:自然的法则实“为而不争。”阳光着世界,大地载万物,从不争名分求回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为而不争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争:(1)不勉强,不对抗规律(2)有志向,不求虚名(自解可能谬误)争何?不争何?
32二道家的管理智慧(二)“为而不争”的竞争心态2.“为而不争”也是一种“柔弱胜刚强”的韬略“为而不争”是一种柔弱之道:即不张狂、不刻意、不妄为老子说:“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老子》58章方而不割;不因方正有棱角而割人。廉而不刿:可以有刺,担不是刺头。直而不肆:性情直率,但是不放肆。光而不耀:有光芒,但是不要人眼或灼伤人的眼睛。为若而不争是中国人处世和成就大事的韬略。守着一分柔弱之心而不伤人。柔弱胜刚强是水的智慧。
33二道家的管理智慧(二)“为而不争”的竞争心态3.“为而不争”的现代价值竞争的社会“为而不争”的意义:该争的东西,要顺从规律在争和不争之间保持平衡不争不该争的东西不争面子不争虚荣学会不争,学会放弃,学会无为案例:斗气的别墅
34二道家的管理智慧(三)“虚其心”的治理之道1.虚心是自我控制之道道家主张:实不如虚。管理之道首先是针对管理着自己的。成功者都深悟其中的奥妙。小平同志刘永好柳传志
35二道家的管理智慧(三)“虚其心”的治理之道2.虚心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和德行虚其心,善于放下心事,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心事重重不能心想事成。放松摆脱情绪的干扰,反而能看清出问题。身在此山外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智慧。虚其心还是一种美的。虚心,才能容事,有容乃大。空卑,虚怀若谷。将以不能为能。(反经第一定律)刘邦本纪。
36二道家的管理智慧(三)“虚其心”的治理之道3.虚心更是一种由虚而静的治理手段道家管理之真谛:虚而静(1)管理: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是以其善下,故为百谷王。(2)内控:以虚静之道,抵挡外物的诱惑,守持内心的安泰,从追逐外在的贪欲的满足专项建立宁静恬淡的内心精神世界,返璞归真,保持淳厚的天性,从而求得精神上的提升。今天来看发展经济不能一味强调“虚静”追求,不自满是向上的车轮。但是追逐有度财富要有限。因为人有物质和精神两种需求。
37二道家的管理智慧(四)“正言若反”的管理思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地一切无一不是正与反、阴与阳的对立统一。一切实物都在相反的关系中呈现相成的作用。矛盾,对立,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补充。
38二道家的管理智慧(四)“正言若反”的管理思维“正言若反”是阴阳相辅之道“正言若反”世界是对立的,但是在对立的同时又构成互补。这当中既有处世之道又有管理之道如:有无、大小、多少、轻重、高低、上下、左右、前后、正反、动静、冷热、刚柔、强弱、祸福、荣辱、愚智、巧拙、生死、成败、损益、得失、美丑、善恶、攻守、进退、存亡、治乱、华实、厚薄、亲疏、利害、奇正、盈缺、贵贱、尊卑等等。相对的大智若愚
39二道家的管理智慧(四)“正言若反”的管理思维2.“正言若反”是崇尚变化之道“反者道之动”“反动”对立之间的转化,东方智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事务发展一定朝着想法的方向运动。转化,对立统一。“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敞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22章委屈反能变成保全,弯曲反能变成正直,低洼反能变成积满,陈旧反能变成新颖,少取反能变成有得,贪多反会因迷惑而变成一无所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影响决策,影响管理方法与手段的使用。
40二道家的管理智慧(四)“正言若反”的管理思维3.“正言若反”还是和谐圆满之道“正言若反”西方称之为太极智慧。做事作人,圆满的境界一定是阴阳同统一的。要学会两级思维。管理:恩威并使,刚柔兼济。袁伟民。英派斯:铁的纪律,爱的管理(微笑管理)
41二道家的管理智慧(五)“清静为天下正”的管理目标1.清静是自然的本质清静是自然的一个原则?大自然不是生机盎然日新月异吗?老子认为世界是清静的。生命是一种变化,但是生命的归宿是死亡,死是一种永远的清静
42二道家的管理智慧(五)“清静为天下正”的管理目标2.“清静为正”智慧的实际应用清静为正的智慧,是懂得管理之道从不强为。案例:晋室南渡(国库空虚,没增加税负,王丞相见官藏白熟绢,高官穿白色熟绢时装,人们效仿,白熟绢每匹黄金一斤。妙计使国库充实。案例(1)军大衣。(2)五粮液打败茅台
43二道家的管理智慧(五)“清静为天下正”的管理目标3.以清静之心做清静之事(1)清静作为道家管理的根本之道,那末做为主体的人品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呢品格?成功的管理者在品德上一定要效法自然。无主观自执之心,是清净无为的,以百姓的心作为自己的心。(2)清静之道,是无为的管理,创造宽松环境,让自觉员工有为
44小结:1.道家智慧对当代管理的启发2.道家智慧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启发
45三佛家的管理智慧佛家的管理智慧是对管理者人格修练方面的启迪。
46三佛家的管理智慧(一)空观的生命“境界”1.“空观大千世界”佛家,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和大千世界构成“三千大千世界”,这是世界万物存在只总括。看待世界,佛家从“四大皆空”的基本观点出发。即“以空观之”。只有了悟“空”字真谛,方能称了悟佛法。“空”的确切含义是指“无常”“色”指形形色色的外部世界。“色即是空”他是佛家对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一个基本判断:世界的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的。沧海桑田的变化,人间也是世事无常,生命的存在也是无常的。“无常”的意思是说外部世界本身并不是永恒的,没有一样东西有永恒的意义或者永恒的价值。因此也就不存在一个对人永远有意义的东西,那末我们为什么不超越这样一种存在,以“空”的眼光来看待大千世界呢?我们不可以痴迷地以为某种东西永远属于我们。佛家诸法无常的教义在于此。
47三佛家的管理智慧(一)空观的生命“境界”2.拥有空灵的人格境界只有对外部世界的存在的本身做一个空观的判断,一个人才算是有智慧。看空了身外的世界,人才会在内心世界拥有灵性。人感到生命有很多苦难,如苦海无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因贪、嗔、痴“三毒”诱惑而造成诸多业障。贪:为贪欲嗔:为真恨痴:为痴迷不悟,不知无常时间有无边的苦,缘起人们对身外之物执迷不悟,只有破除使人这一常有的执迷,才能化烦恼为菩提。万法归一,即一个空字。案例:许世友看红楼梦
48三佛家的管理智慧(一)空观的生命“境界”3.生成“不动心”的把持力“持”,把持,守持而不动心的意思。把持要靠自身的觉悟。禅宗故事:“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佛家首先参悟“空”,并因空而有灵性,因空而有定力,因为空而拥有一种生命的美学。松下对佛家空观的概括(1)一是可以避免贪财恋物之念,使管理者与员工确立淡薄物欲自人生理念(2)二是可以破除执迷不悟之极端,使管理者在目标追求上确立淡薄物欲之人生理念(3)三是可以因排除身外之物的干扰,而使精神生活的质量得到提升
49三佛家的管理智慧(二)诸法无我的伦理情怀“无我”是借脑的智慧佛家的“三法印”说,是用来验证是否是真佛教的一把标尺。“三法印”指称的是如下三大教义:一是.“诸行无常”,即世上万有,变化无常;二是.“诸法无我”即世上一切“我”的现象,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没有独立的主体和主宰。三是.“涅槃寂静”,即不生不灭,超脱生死轮回的境界。“三法印”中“诸法无我”最为重要,这是人生可以解脱的重要法门。佛家认为:常人视“我”为永恒不变的主宰者,是妄见。无我才是真见。人达不到空灵境界,归根结底是太执著于“我”,太执迷于“我”,凡是以我为原则,以我为取舍标准,以我为最终目的。
50今天的管理者要:无我,不执著与我这样才能借助他人认识世界,管理世界案例:唐太宗重用魏征
51三佛家的管理智慧(二)诸法无我的伦理情怀2.“无我”是关爱众生的德行佛家认为无我又是一种功德这种功德要求人不能凡事都从自我出发,要多考虑别人。佛家强调一种众生情怀:每一个生灵都有存在的意义,要有护生的功德。管理者:(1)要关爱他人(对他人存在的认同和关爱)(2)无我才能有我(3)社会责任
52三佛家的管理智慧(二)诸法无我的伦理情怀3.“无我”还是自我的一种快乐之道释迦牟尼创建佛教时立志创建一种快乐的学问世人要化烦恼为菩提,途径是“无我”。无我是一种快乐地学问。潜心无我能把我们带入一个大自在的境界。无我即放下。
53三佛家的管理智慧(三)不二真谛的处世智慧“自他不二”与普度众生的情怀“自他不二”是揭示自己和他人关系的真谛。众生在物质生活和思想意识上是平等的。了悟“自他不二”的真谛就可以,视别人痛苦为自己痛苦,视别人欢乐为自己欢乐。地狱不净誓不为佛慈悲为怀,普渡众生。悲悯同情心。
54三佛家的管理智慧(三)不二真谛的处世智慧2.“苦乐不二”与学会体验快乐“苦乐不二”是说苦乐关系可以转化:苦尽甜来;艰难困苦育汝于成。为人处世不论苦境、逆境、乐境、顺境,皆能处之泰然。
55三佛家的管理智慧(三)不二真谛的处世智慧3.“心法不二”与自性内省的觉悟“心法不二”是说:“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心即佛,佛即心。一个人放下自心本有之法,心向外觅法,难免入于魔道。无须向外求佛
56三佛家的管理智慧(四)“四摄”、“六度”的人格修炼“四摄”的人个修炼功课“四摄”:(1)利行摄:日常生活中处处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多做有利众生善事,众生大喜,普渡众生了。(2)布施摄:以己财事分布于他人,戒贪婪。(3)爱语摄:指接人待物,处处站在关心他人的立场用爱的语言关怀感化对方。(4)同事摄:指只要你生活在世界上,就的和大家一起共事,共同生活,同甘共苦四摄与同理心和团队建设相关。
57三佛家的管理智慧(四)“四摄”、“六度”的人格修炼2.“六度”修行的基本内容六度:第一门功课:布施度悭(qian)贪第二门功课:持戒度毁犯第三门功课:忍辱度嗔(chen)恚(hui)恨第四门功课:精进度懈怠第五门功课:智慧度愚痴第六门功课:禅定度散乱
58三佛家的管理智慧(四)“四摄”、“六度”的人格修炼3.因修炼而达觉悟之境内心由觉而悟心必须自己觉悟之后,才可以自安。用忏悔洗净心灵。
59三佛家的管理智慧(五)敬畏因果的柔性管理1.因果是一种必然性敬畏因果播因结果
60三佛家的管理智慧(五)敬畏因果的柔性管理2.“持戒”以种善因以戒为师持戒种善因
61三佛家的管理智慧(五)敬畏因果的柔性管理3.“果报”之心的养成只有缺乏智慧的人才不相信因果报应
62小结:1.佛家智慧对当代管理的启发2.佛家智慧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启发
63小结:1.基督教精神对当代管理的启发2.基督教精神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