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课件第十章农村社会问题详解PPT课件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十章农村社会问题详解PPT课件

ID:82693258

大小:1.00 MB

页数:43页

时间:2023-06-19

上传者:胜利的果实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十章农村社会问题详解PPT课件_第1页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十章农村社会问题详解PPT课件_第2页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十章农村社会问题详解PPT课件_第3页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十章农村社会问题详解PPT课件_第4页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十章农村社会问题详解PPT课件_第5页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十章农村社会问题详解PPT课件_第6页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十章农村社会问题详解PPT课件_第7页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十章农村社会问题详解PPT课件_第8页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十章农村社会问题详解PPT课件_第9页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十章农村社会问题详解PPT课件_第10页
资源描述: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十章农村社会问题详解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第十讲农村社会问题2022/10/201

1第一节农村社会问题概述一、社会问题的界定在西方,一般认为社会问题是社会病态、社会解组、社会反常或社会失调。在中国,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社会问题是社会矛盾、社会障碍;另一种认为社会问题是社会或社会关系失调现象。什么是社会问题?

2社会问题的理论社会病态论群体冲突论生物社会论社会解组论价值冲突论文化失调论

3社会问题是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中产生和客观存在的影响(或妨碍)社会生活和社会机能,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并期望予以解决,且需要和只能以社会力量解决的社会失调现象。农村社会问题是在农村社会区域内产生的社会失调现象。

4二、农村社会问题的特点第一,农村社会问题具有显著的地域性。首先,城乡地域差异明显。其次,表现在农村社区内部,如地区差异。第二,农村社会问题具有历史的变迁性。农村社会是中国社会传统的根基,很多历史积淀下来的社会病态,随着历史的演变而延续下来,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农村人口问题贫困问题第三,农村社会问题具有复杂的多元性。农村传统社会结构加速变迁新的结构因素不断产生改革开放后外来文化因素的进入第四,农村社会问题具有客观存在和主观认定的双重性。社会问题的存在不但是一种客观事实,而且也是个体和群体对其所作出的一种主观反应、认识、评价和关注。

5三、农村社会问题的分类依据社会问题产生原因分类:结构性问题的产生主要与社会结构有关,是由于社会结构本身的缺陷而引发的社会问题。如人口问题、贫困问题、教育问题、生态问题、乡村债务问题、失地农民问题等。非结构性问题,是指社会问题的产生与社会结构无关,是由于违反正常的社会规范而导致的社会问题。如犯罪问题、封建迷信等。

6依据社会问题的表现分类:显性社会问题一般是指社会问题现象总体特征表现充分、清晰,社会问题承受的主体反应强烈,社会大众对其感受很明显。如人口问题、教育问题等。隐形社会问题是指社会问题现象的表现不充分、不清晰,社会问题承载的主体反应还不强烈,人们对此还没有明确的、充分的认识。如封建迷信等。

7依据社会问题的影响分类:消极性社会问题是指破坏社会平衡、和谐、稳定,妨碍社会机能和正常生活,阻碍或延缓社会进步的社会现象。积极性的社会问题是指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打破了社会的稳定和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社会机能、社会生活,但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其孕育着社会进步的社会现象,这类社会问题在农村主要表现为代沟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8第二节农村人口问题农村教育孩子和代课老师人潮如流老年人

9一、农村人口问题的现状中国的人口问题实质上是指农村人口问题。人口问题的核心从20世纪的数量问题转移到人口结构问题,包括: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地域结构和人口性别结构。

10首先,农村人口数量多,比例高。由于中国农村人口的基数大,虽然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但绝对数量却一直居高不下。伴随中国农村人口数量问题的是农村人口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

11其次,农村人口的总体素质不容乐观。文化科技素质普遍偏低。思想观念滞后于“工业文明”以及即将到来的“环境文明”的要求。中国广大农民缺少与市场经济要求相符合的敢于创新的精神与敏锐的商品意识、法制观念等。

12农村人口的身体素质问题严重。全国约有6000多万残疾人,每年有上百万有各种缺陷的新生儿出生,其中绝大部分在农村。广大农村广泛存在的近亲结婚使得遗传性、先天性疾病大量存在。

13再次,农村人口性别比长期失调,人口老龄化速度快。自1980年代以来,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开始偏高,而且处在异乎寻常的持续升高状态。

14以家庭养老资源为主导的供给模式将面临巨大的困境:家庭规模趋于变小,使家庭养老负担加重;农村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已经开始动摇,农村土地保障功能不断弱化,家庭资源供给具有不确定性。

15二、农村人口问题的成因首先是长期分割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在二元结构体制下农村无论是收入水平还是教育、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都处于低层次状态。二元结构体制下,严重滞后的农村教育深刻地影响着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

16其次是相对落后的社会生方式。在广大农村地区,人工劳作依然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形式,男性是农村家庭的主要劳动力,男孩越多给家庭带来的未来收益也越多。不发达的生产力和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是农民产生生男偏好的现实利益基础。

17再次是传统保守的生育文化和严格的人口政策的强烈冲撞。“传宗接代”的文化需要,认为只有男孩才能传承先人,继承家族,光宗耀祖。受传统的伦理道德的影响,凡是履行了社会偏男生育道德规范和生育文化的生育行为,便会在伦理道德上得到各种社会舆论形式的褒奖和赞许。从生育政策因素看,中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执行的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客观上强化了个人、家庭生育意愿同国家、社会生育主张的矛盾。

18三、农村人口问题的对策第一,着力促进四个”转变”。科学认识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积极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科学把握人口因素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积极促进中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积极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由单纯控制人口数量向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积极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与工作方法的转变。

19第二,构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人口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健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策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各部门协作、群众广泛参与、各区域密切配合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协调机制。进一步强化和规范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建立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稳定增长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20第三节农村教育问题一、农村教育问题的现状“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地方忍耐一下,甚至牺牲速度,也要把教育问题解决好!”。——邓小平

21(一)农村教育目标不明确在重视学历教育、轻视职业教育的形势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定位发生重大的错位,从以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为根本目的,转变为以农村学生的升学、就业提供帮助为导向。

22(二)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不足,特别是基础教育的经费长期低水平运转。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地区差距大。农村与城市教育经费差距加大。

23(三)农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农村教师数量相对不足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低,结构不合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更新机制不畅:包括人员更新机制不畅,知识更新渠道不畅等。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保障不足。

24二、农村教育问题的成因横向区域社会经济结构和纵向的二元社会结构不均衡是导致农村教育问题的两大主要原因。首先,二元社会结构体制使农村教育指导思想发生偏差,导致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目标的同质性,是产生农村教育问题的重要因素。

25其次,二元社会结构背景下的国家教育投入体制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是产生农村教育问题的关键因素。

26再次,二元社会结构背景下的城乡经济、文化和居民生活水平差异,是产生农村教育问题的主要因素。不仅仅是大量教师资源流向城市,而且大量农村技术人才和有能力的人也通过城市化进入城市。

27最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是产生农村教育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基础教育的经费主要由地方负责,各地区财力不均衡导致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均衡。城乡教育和区域农村教育的不均衡发展,直接产生教育不均等化问题。

28三、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第一,完善农村教育经费的管理和投入体制。第二,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要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畅通农村教师选用渠道;规范农村教师流动制度;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工作。第三,构建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第四,调整农村教育的内容,重整教育目标。

29第四节失地农民问题失地农民

30一、失地农民问题现状失地农民是一个群体,是指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由于非农建设需要(农民住宅用地除外)国家依法征收而完全丧失或大部分失去农业用地份额的农民。

31失地农民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失地农民失地又失业,收入水平普遍下降失地无业问题较为严重。隐性失业现象极为普遍。就业转失业比例过高。失地农民收入水平普遍下降。

32(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缺乏农民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进而成为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

33(三)失地农民心态失衡1.土地对其社会保障功能彻底丧失,很多人认为没有种地牢靠、保险,对前景感到彷徨、焦虑;2.失地农民认为补偿标准偏低,土地补偿费用无法满足他们重新安排生产和生活得需要,对征地安置、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方式以及政府圈地行为不满。

34二、失地农民问题的成因(一)现行征地制度是失地农民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现行征地制度的主要特征是政府用行政命令代替市场机制。

35中国现行征地制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现行征地政策未能体现市场规律。2.法律法规矛盾,导致征地权运用的不规范。3.“公共利益需要”界定不明。4.征地补偿标准不合理。5.土地市场发育不完善。

36(二)农村土地制度结构性缺陷是导致失地农民问题的根本原因首先,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虚置,农村土地产权主体不明晰。其次,农民土地财产权的缺失。

37(三)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产生失地农民问题的根源1.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格局,导致中国社会建立了二元化特征的社会保障体系。2.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造成城乡居民的身份不同,农民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平择业机会。

38三、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对策第一,严格控制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途。

39第二,以保障农民权益为核心完善土地征用制度。首先,严格土地审批权,防止失地农民数量的急剧膨胀。其次,严格土地征用范围,明确公共用途的界定。再次,对农民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最后,完善征地程序,保证在征用农民土地过程中土地权利人有充分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40第三,允许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流转。根据现行法规,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不能出租、转让和抵押等。在明晰产权、强化用途管制、严格控制总量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土地进入土地市场进行交易,做到“两种产权、一个市场”,统一管理,实现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样用途、同等价格、同等收益的目标。

41第四,广开渠道促进失地农民就业。首先,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机制。其次,建立留地安置制度。

42第五,建立失地农民社会安全网。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是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根本途径。对部分征地的农民,应加快建立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在内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