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腑奇恒之腑关系-PPT课件

六腑奇恒之腑关系-PPT课件

ID:82690823

大小:607.00 KB

页数:26页

时间:2022-10-30

上传者:胜利的果实
六腑奇恒之腑关系-PPT课件_第1页
六腑奇恒之腑关系-PPT课件_第2页
六腑奇恒之腑关系-PPT课件_第3页
六腑奇恒之腑关系-PPT课件_第4页
六腑奇恒之腑关系-PPT课件_第5页
六腑奇恒之腑关系-PPT课件_第6页
六腑奇恒之腑关系-PPT课件_第7页
六腑奇恒之腑关系-PPT课件_第8页
六腑奇恒之腑关系-PPT课件_第9页
六腑奇恒之腑关系-PPT课件_第10页
资源描述:

《六腑奇恒之腑关系-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六腑、奇恒之腑、脏腑关系中医教研室:刘保成1

1六腑胆:胆附于肝,是一中空囊性器官。又属奇恒之腑;与肝相连,与肝相表里。贮存和排泄胆汁: (胆气主降)胆汁为肝精所化生,贮藏于胆;胆汁呈黄绿色,味极苦,有重要消化作用。——助脾胃运化。胆的分泌、贮藏、排泄,有赖于肝的疏泄功能的控制和调节;病理:胆汁排泄不畅——胸胁胀满疼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厌油;湿热藴结于肝胆——外溢于肌肤——目、身、小便三黄;2

22.主决断:胆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准确决定措施的功能。肝为将军之官,主谋略;胆为中正之官(可作出正确的决断),主决断。肝胆相互配合,才能保持正常的决断功能。1、指正常的决断能力,亦即能够完全控制自己的意识和动作;2、指准确,恰如其分,不偏不倚。因此《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病理:胆怯怕事,善恐易惊,失眠多梦,数谋而不能决(优柔寡断)3

3胃:胃位于膈下,其上口名贲门,与食道相接,下口为幽门,通于小肠。胃又称胃脘,分上、中、下三部,上部为“上脘”,包括贲门;下部为“下脘”,包括幽门;上、下脘之间名“中脘”,即胃体部分。主受纳腐熟水谷:胃气、胃阳(火)受纳:接受、容纳水谷——“水谷之海”;腐熟:饮食物在胃内,经过揉磨和消化作用,使之变为食糜,并下移于小肠,为进一步消化打下基础。——胃脘胀痛、纳呆厌食、食积;多食善饥;主通降:胃气以降为和胃气能通降食糜下输小肠、大肠,直至体外的下降的作用趋势;4

4小肠:小肠位于腹中,上接幽门,与胃相通;下接阑门,与大肠相接。受盛和化物:受盛:是小肠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化物:在胆汁的帮助下对食物进一步的消化,从而使水谷化为精微;——腹胀、腹痛、便溏等症。5

52.泌别清浊:将经过小肠消化后的饮食物分别为二部分,即精微物质和糟粕,前者经脾运化走,后者下送大肠;吸收水谷精微(属脾);并将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胃主降)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并将无用水液泌渗进入膀胱而为尿。——“小肠主液”。★从小肠的生理功能可以看出,其化物、泌清的功能可归属于脾运化功能。若小肠有病,不仅引起消化功能失常,出现腹胀、腹痛等症状,还会影响到二便的排泄,例如,小便短少,大便稀溏。对此,常采用分利之法,即所谓"利小便以实大便"。6

6大肠:大肠亦居腹中,上接小肠,其交接处为"阑门",大肠之末端为肛门,又称魄门。大肠与肺通过经脉络属,互为表里。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导糟粕:大肠接受小肠泌别清浊后下传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糟粕的传导通利:1、方面依赖于大肠本身功能正常;2、另外又和胃的降浊、肺气肃降及         肾的气化功能有关。大肠湿热,气机阻滞——腹痛下痢、里急后重;大肠实热,肠液干枯——便结;大肠虚寒,水谷杂下——腹痛、肠鸣、泄泻。大肠病变可影响及胃、肺等脏腑,使之功能失常。7

7膀胱膀胱位于下腹腔内,为囊性器官,居肾之下,大肠之前。其上有输尿管与肾相通,其下有尿道,开口于前阴。在人体五脏六腑之中,膀胱位置最低,是水液代谢之后多余水液汇聚之处。贮存和排泄尿液:1、津液代谢后剩余之液,经三焦之道路,下达于肾和膀胱,变成尿液,贮存于膀胱内,当膀胱内尿液达一定量时,在肾的气化作用下,膀胱开启,及时自主地排出体外。2、膀胱的贮存和排泄尿液,全赖肾的气化功能。所谓膀胱气化,实际上隶属于肾的蒸腾气化。膀胱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或是小便不利,尿有余沥,甚至尿闭;或是遗尿、甚则小便失禁等。8

8三焦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词,它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其经脉与心包经相表里。对其形态和实质,历代医家众说纷坛,至今尚未完全定论。但对其生理功能的认识还是一致的。在形态方面,一般认为三焦是包罗人体所有内脏的一个大腑,所以又称“孤府”。通行元气:元气根源于下焦,发源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但元气运行,只有借助于三焦之道路,方能布散、通达全身,从而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故,三焦可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9

92.为水液运行之通道:三焦具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道路,是参与水液代谢调节的脏腑之一。三焦有病,气机阻塞,则气停水停——水肿、腹水等症状。三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各自的生理功能:上焦如雾:指上焦有宣发卫气,以雾露弥漫的状态营养于肌肤、毛发及全身各脏腑组织的作用。中焦如沤:是指中焦脾胃对水谷精微的运化。下焦如渎:下焦主泌别清浊,排泄二便,这个过程实际上包括了肾、小肠、大肠、膀胱的功能。10

1011

11奇恒之腑(略)骨、脉、髓、脑、女子胞、胆;它们在形态上多为中空器官,与六腑相似,但在生理功能方面主藏精气,与五脏相同。奇恒之腑中除胆外,其余与五脏都无表里配合关系,但有的与奇经八脉有关。12

122022/10/1913

13一、骨1、是贮藏骨髓。2、是支持形体,保护内脏。二、脉脉,即血脉、脉管。它密布全身,无处不在。脉与心、肺两脏的关系较为密切。1、是气血运行的道路。2、是运载水谷精微,以布散全身。血脉之所以能输送营养、运行气血,是和心、肝、脾及肺等脏腑功能活动有关的。所以,血脉的病变,实际上是上述脏腑病变的具体反映。若这些脏腑功能失常,则血脉的功能将受到影响,临床上可见到出血、瘀血和脉管变硬或弯曲等病变。14

14三、脑脑居颅内,由髓汇集而成,是人体内髓最集中之处,故名“髓海”。1、是把脑与精神活动联系起来了。如明代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指出脑是神的发源所在。2、是认为脑与听觉、视觉、嗅觉及思维、记忆、言语等功能有关。中医藏象学说,将脑的生理和病理统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即心藏神、主喜;肺藏魄、主悲;脾藏意、主思;肝藏魂、主怒;肾藏志、主恐。其中特别与心、肝、肾关系更为密切。这是因为心“为君主之官”、“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肝主疏泄,调节情志;肾藏精生髓通于脑。正因为脑与五脏有关,故在临床实践中,很多属于脑的证候和治疗,都包括在五脏的辩证论治中。15

15四、髓髓是分布于骨腔内的一种膏脂样物质。由于髓所在的部位不同,而名称也不相同,如骨髓、脊髓、脑髓。脊髓与脑髓上下相通,故合称为脑脊髓。髓的生成和先天之精、后天之精有关系。髓的生理功能,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养脑,二、是充骨,三、是化血。16

16六、女子胞女子胞,又称胞宫,即子宫,它位于下腹腔内,与阴道相连,为女性生殖器官。其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主持月经:1、当肾中精气达到一定水平时,天癸这种物质亦随之产生并达到一定量,在天癸的促进作用下,胞宫发育成熟,月经即应时而至,同时具备生育能力,为孕育胎儿准备了条件。2、月经又和冲脉任脉二脉有密切关系。天癸至,则冲任二脉气血流通,并充盛起来,注于胞宫而成为月经。2、孕育胎儿:一旦女性胞宫发育成熟,则月经规律,就     具备了孕育胎儿的能力。胞宫的生理功能,除了和肾、冲任二脉有关外,还和心、肝、脾等脏腑有关。17

17脏与腑的关系(了解)(一)脏与脏之间的相互联系1.心与肺:——气与血心主行血,肺主气。肺气有贯心脉的作用,百脉又朝会于肺,肺心相佐,所以两者在生理上或病理上主要表现为气和血的关系。病理上肺气虚弱可致心血瘀阻;心气不足,心阳虚,致血行异常,也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而出现咳嗽、气促等症。2、心与脾:心主血,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方面的相互依存和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18

183.心与肝: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与精神情志两方面。4.心与肾: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而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而属阴。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在下者以上升为顺,在上者以下降为和。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与肾阳共同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与心阴共同涵养心阳,使心火不亢。这种心肾阴阳升降的动态平衡,使心肾功能协调,称为“心肾相交”或“水火既济”。5.肺与脾: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津液代谢方面。19

196.肺与肝:肺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气机调节方面。肺主肃降而肝主升发,二者相互协调,对维持人体气机正常升降具有重要作用。7.肺与肾: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和呼吸两个方面。其一,肺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有赖于肾的蒸腾气化;肾主水的功能亦赖于肺的宣降和通调水道的作用。其二,肺主气而司呼吸,肾藏精而主纳气,人体的呼吸运动需肾纳气作用的协助,才能将吸人之气经肺的肃降下纳于肾,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之说法。8.肝与脾:肝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脏对消化吸收功能的协调和血液的调控两方面。20

209.肝与肾:1、“精血同源”;2、“疏泄”与“封藏”相互关系:肝气疏泄可使肾气开合有度,肾气闭藏以制肝气疏泄太过。疏泄与封藏,相反而相成,从而调节女子月经来潮和男子泄精的生理功能。10.脾与肾: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之健运,化生精微,有赖于肾阳的温煦和推动作用,故有“脾阳根于肾阳”之说。肾中精气亦有赖于水谷精微不断充养,才能保持充盛。21

21(二)腑与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六腑是以化水谷、行津液为其生理特点。饮食物人胃,经胃的腐熟、初步消化,下传于小肠,同时胆排泄胆汁进入小肠,以助其消化。小肠泌别清浊,清者为水谷精微和津液,经脾的运化和转输,以营养全身;浊者为剩余的水液和食物残渣,水液经肾的气化,一部分渗入膀胱,形成尿液,再经过膀胱的气化,排出体外;食物残渣下传大肠,经大肠吸收水液并向下传导,形成粪便,排出体外。六腑传化水谷,需要不断地受纳、消化、传导和排泄,虚实更替,宜通而不宜滞,所以有“六腑以通为用”、“腑病以通为补”之说。22

22(三)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脏与腑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阴阳表里关系。由于脏属阴,腑属阳,脏为里,腑为表,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里一表相互配合,并有经脉相互络属,从而构成了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1、心与小肠:这表里相合的关系在病理情况下,表现更为突出。心经实火通过经脉可以下传于小肠,引起小肠实热。这种病理变化称之为“心移热于小肠”,表现为小便灼热、赤涩,甚则尿血。小肠有热,亦可循经上熏于心,使心火亢盛,表现为口舌生疮等。在治疗时,可采用清心火,利小便的方法。2、肺与大肠:  在生理方面,肺与大肠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在病理上又常互相影响。23

233、脾与胃: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主降浊,脾主升清;胃属燥,脾属湿;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脾胃两者相反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4、肝与胆:   胆汁来源于肝,肝主疏泄,肝之余气生成胆汁,而胆贮藏并排泄胆汁。因此,肝与胆在胆汁的分泌、贮藏和排泄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并都与消化功能有关。肝与胆不但在生理上互相配合,而且在病理上常相互影响。5、肾与膀胱:   肾主水液贯穿于水液代谢的始终,为主水之脏。膀胱贮尿、排尿,为主水之腑,而膀胱的开合作用,取决于肾的气化动能。一般说来,实证者,多责之于膀胱,以治膀胱为主;虚证者,多责之于肾,治疗常从补肾入手。24

24谢谢!25

252022/10/192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