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工程预算常见问题和对策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工程预算常见问题和对策研究 【摘要】:建筑工程预算的准确与否是保证整个工程后续工作正常开展、招投标工作顺利进行、按期高质量完工和及时竣工结算的基本前提。本文分析了工程预算中常见的问题,对这些常见问题进行了对策分析。【关键词】:工程预算常见问题对策分析中图分类号:DF431文献标识码:A1、前言随着我国建设工程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合理确定与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是政府管理部门和建设各参与主体所关注的热点。建筑企业为了在市场中占取有利的份额,采取低价中标签订合同的方式,实行承包到工程项目的制度,然后对工程进行精心施工
2、,降低成本,达到取得经济效益的目的,但是降低成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水平的建筑预算,可见工程预算在建筑企业中的重要性。2、建筑工程预算常见的问题6(1)预算目标不够先进合理。预算目标不够先进合理,不是难以达到,挫伤各职能部门管理者的积极性;就是易于完成,不能充分挖掘建筑施工企业的潜力,同时预算不能作为标杆,完成预算不能说明绩效优劣。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在于对企业未来的行动进行事先安排和计划,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单位的各种资源进行分配、考核和控制以使企业按照既定目标行事,从而有效实现企业发展战略。(2)成本控制体系不健全。预算
3、部门作为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控制体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门,其全面预算与动态监控作用并没有很好发挥,这样财务分析与财务管理的职能便受到很大制约;另外,成本控制体系中,各职能部门虽有分工,但缺乏协调,因而建筑施工企业很难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控制与综合管理,从而造成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水平低、漏洞多,缺乏体系控制。(3)缺乏完善的工程预算定额体系。预算定额体系的不完善会导致在编制过程中常常出现借用定额的现象。不同类型的工程、不同的施工环境、参差不齐的施工水平却运用同一定额标准,这充分的说明建立一套包罗万象、来源于实际的完整预
4、算定额体系势在必行。另外,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异地承揽或跨行业承揽建筑工程项目的情况越来越多,而各地区建设各异的预算定额管理、预算编制规定又不利于跨区域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6(4)综合管理意识不强、确定方法滞后。目前,我国多数的工程预算管理模式均处在阶段性的子项目管理上,很难对建筑工程的全过程进行综合管理。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建设单位、设计部门与施工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虽然,预算包括单位预算及工程概算,但由于缺少对设计方案的造价指标控制,因而不可避免的造成了设计保守、投资偏高、脱离实际等现象的发生。另外
5、,我国现行的工程预算大多停留在静态、滞后的层面,没有跟上时代的形式作创新的调整,无法满足市场经济日益变化的扩张需求。(5)计算方法存在问题及工程量计算不准的问题。我国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建筑工程预算的时候,经常会有预算不准确的现象,之所以产生这种问题的一个原因在于工程预算定额的不完善,而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计算方法也有较大出入,特别是在工程预算中,在工程的间接费中,计算方法是以直接工程费为基数,从而导致工程造价产生失控的现象。因为在进行工程前期预算的编制过程中,仅能够对有限的几个材料的基价做出定价,而且价差是不能用于
6、计算间接费用中,但是在工程的实际施工过程中,将会涉及到上百种材料,这些材料的预算价格除去规定的材料以外,都需要直接进入工程直接费用中去,材料费的增减是计算施工中间接费用的最为敏感的因素,因为材料费越多,间接费也就越多。而且因为材料的价格受到市场供求和国家政策的影响,常常会造成材料预算价格与实际价格不符合的问题,导致间接费的准确性降低,工程造价失准。3、工程预算常见问题的对策分析6(1)引入动态管理机制、及时调整工程预算定额。随着市场调节的大幅增加,物料、原材料、人工费、场地费、机械设备运输管理费用的上涨,我们应及时的把握
7、市场动向,对预算定额做动态、实时的变更,使之缩短与其他行业的差距。我们可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特点进行定额调整,并结合施工的实际情况、地域环境差异等因素增加相应的难度系数,从而使基本建设尽可能多的创造出经济效益。同时,在动态机制的管理中我们还应引入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预算定额,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配套措施,综合考虑引起市场波动的因素,科学的将变化反应到工程造价中,切实有效的使预算编制依据明显、标准合理、造价真实。6(2)构建科学、统一、完备的预算管理体系。首要任务即是加强与设计单位、建设部门、施工单位、银行机构
8、、行政机关的紧密联系,杜绝信息孤岛的现象发生,使良性的互动、积极的交流合作为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有力的支持。首先,有关行政部门应充分发挥对工程预算管理工作的正确导向作用,促进各项法规政策的完善与实施,对申报预算的项目进行全方位的动态审查,对报批成功的项目进行有效的跟踪、监控管理。接着,设计单位应严格的按照相关出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