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诗词曲五首 过零丁洋【学案】

24 诗词曲五首 过零丁洋【学案】

ID:82399068

大小:18.33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10-23

24 诗词曲五首  过零丁洋【学案】_第1页
24 诗词曲五首  过零丁洋【学案】_第2页
24 诗词曲五首  过零丁洋【学案】_第3页
24 诗词曲五首  过零丁洋【学案】_第4页
资源描述:

《24 诗词曲五首 过零丁洋【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4.4过零丁洋学案学习目标1.背诵诗歌。2.对诗中语句的理解与鉴赏。3.正确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学习重难点1.对诗中语句的理解与鉴赏。2.正确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铮铮骨气的名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二、导学基础知识(一)作者简介文天祥

2、(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南宋时民族英雄,著名的爱国诗人。著名作品有《正气歌》、《过零丁洋》,作品集有《文山先生合集》。(二)背景介绍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当时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为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

3、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虽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从容就义。三、导读理解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明确: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2.颔联上下两联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明确: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双层含

4、义。明确: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4.赏析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确: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取”和“照”两个动词简单、直接,有力度;诗人直抒胸臆,表明为国捐躯、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气节。自我检测1.阅读《过零丁洋》,完成题目。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愿以死

5、明志,丹心光照千秋。B.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C.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D.颈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名句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取”和“照”的表达效果。2.阅读《过零丁洋》,完成题目。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

6、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线句所呈现的情景。(2)说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两句诗妙在哪里。(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震撼人心,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解。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D(2)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碎手法,加强语气,表达诗人为国捐躯、舍生取义的意志与决心。“取”和“照”两个普通的动词表达出神圣的意义,简单、直接,有力度,情感昂扬,充分表达出诗人的民族气节与生死观,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7、。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D项,“惶恐滩”和“零丁洋”都是地名,修辞手法上属于双关,不是拟人。(2)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和语言表达应用之炼字的能力。炼字题可从词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并联系诗歌主旨,写出该字的表达效果。2.答案:(1)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2)巧妙地借用“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或“巧用地名,写出了他日的惶恐和今日的伶仃之感”)。(3)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愿意以死明志、为国

8、捐躯的豪情壮志。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其一片丹心将永载史册、映照千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