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内蒙古赤峰市第四中学分校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历史高二试卷(卷面分值: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4页。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非选择题时须用黑色字迹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作答选择题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选项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答题卡二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25道共计50分1、1895年,威廉二世宣布:“德意志帝国成为世界帝国。在地球遥远的地方,到处都居住着我们的同胞。德国的货物,德国的知识,德国的勤奋要漂洋过海。”这番话的实质是( )A.加强与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B.与英国在全球进行经济竞争C.发展工业,使德国成为世界工厂D.推行殖民扩张,控制全世界2、汉朝初年,2000石以上的大官僚可以送子弟京师为郎,称为“任子”;拥有资产十万钱而又非商人的人,也可以候选为郎,叫做“赀选”。其后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自此之后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宣告确立。这一变化表明( )A.地方政府的任用官吏权逐渐扩大B.官僚富豪失去垄断官位的特权C.大官僚大富豪不再支持中央政权D.选官制开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3、明朝,内阁可以封驳皇帝的诏旨。嘉靖时,阁臣杨廷和为大礼议一事,“先后封还御批者四,执奏几三十疏,帝常忽忽有所恨”。可见,当时内阁的作为( )A.表现了对皇权的约束 B.使内阁失去皇帝的信任C.完善了中央决策体制 D.改变了内阁的行政职能4、清朝废除了沿自明代的巡按御史制度,总督、巡抚成为真正的封疆大吏。军机处曾上折曰:“近来督抚提镇之权,亦大盛矣,挟赫赫炎炎之势,令人敢怒而不敢言,即有过举,谁为参究?”这反映出清朝的上述举措(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打破了地方权力制衡架构C.注重监察制衡行政的作用D.有利于稳定地方社会秩序5、古希腊500人会议的议员们在任职期间可以免服兵役,在城邦中的庆典中享有特别座位;在公元前450年后,议员也可以领取相当于成熟工匠三分之一日薪的薪资。材料中描述的这些现象( )A.导致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B.反映了财产限制走向极盛C.对形成城邦具有促进作用D.推动了雅典公民积极参政6、2017年2月8日,英国下议院就政府提交的“脱欧”法案进行投票,结果为494票支持、122票反对。首相特蕾莎梅在投票结果出来后表示无异议。这是因为( )A.首相不拥有行政权 B.英国奉行均势外交C.首相须对议会负责D.国王对议院的支持 7、在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清政府( )A.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B.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C.国家主权意识处于缺失状态D.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
18、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富士见楼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上发表了充满民族主义的演说。这次演说,唤醒了留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了他们的革命热情,令那些迷惑于保皇的留学生幡然醒悟,快速转向了革命。这说明( )A.东京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心B.推翻清政府的时机成熟C.革命思想传播进一步深入D.孙中山的革命威望崇高9、“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毛泽东诗词反映的事件背景是A.工农红军开始进行战略转移B.国民大革命的高潮到来C."八七会议"总方针的确立D.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10、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毛泽东著)的精神归纳成“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这一认识逐步成为中国军民抗战的战略指导思想。这表明国共两党( )A.实现了抗战政策的一致B.做到了战场的协调作战C.推动了相持阶段的到来D.认识到了抗战的艰巨性11、“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引文反映出来的信息正确的有( )①耕的是“王田”②纺的是棉布③反映出“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④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③12、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13、如果你穿越时光隧道,回到距今1150年前的唐朝大地,你可能()。①看到农民正在用曲辕犁耕田②看到冶铁作坊的角落里堆放着作燃料的煤③终于买到了中意的粉彩瓷器④与纺织手工业作坊中辛勤工作的雇工交谈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14、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把“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定为基本国策,刻在琅玡台石壁上,并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继承。这一政策指的是()。A.休养生息政策B.无为而治政策C.重农抑商政策D.划疆分治政策15、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下列现象最能说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是( )A.农民丧失土地的现象严重B.洋纱、洋布畅销,手工棉纺织业衰败C.五口通商后关税大幅降低D.洋务派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16、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不包括 ()。A.洋务运动的核心是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大机器生产B.洋务派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机器工业C.洋务运动使中国迈入世界资本主义工业化潮流D.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化机器工业都具有资本主义性质17、根据蔡增基《十年来的中国航运》记载:自国民政府成立(1927年)至今,不过十年,此十年间,民营公司之组织,约计二十五家,……已远胜以前数十年矣。”当时航运业民族资本主义公司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B.蒸汽轮船制造技术开始传人C.国民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D.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218、 下图是中国近代广东的一家火柴厂的六耳火柴商标。其设计最能反映这一时期 ()。A.广东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B.“实业救国”的社会思潮C.民族工业发展艰难D.轻工业发展较快19、著名作家周立波1957年的《山那面人家》中说:”青春、健康,无挂无碍的农业社里的生活,同男子同工同酬的满意的工分……无一不是她们快乐的源泉。”这里的”农业社”是指( )A.农民的个体经济组织 B.农业生产合作组织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农村的基层行政组织20、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民经济曾出现过两段好时光,他们分别是()。A.1971年1973年B.1972年1975年C.1973年1975年D.1973年1976年21、深圳是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有人认为它具有“两个扇面”的作用。“两个扇面”是指( )A.对外开放的扇面和对内改革的扇面B.技术革新的扇面和对外交流的扇面C.对外开放的扇面和对内辐射的扇面D.管理革新的扇面和引进外资的扇面22、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用文明史观来分析新航路开辟这一历史事件,形成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西欧终于走出中世纪的黑暗B.开辟人类文明联结的新航线C.为商业阶级开辟新的贸易场所D.树立起西欧工业文明的形象23、有学者称:“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几个满足的因素。”当时有评论家评论说,“知道美洲对钉子的需要量的人,如果没见到过美洲极大量的用木头建造的房屋,是会感到惊异的……”从这段评论中我们判断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哪个方面的支持( )A.技术支持 B.市场支持 C.劳动力支持 D.资本支持24、有人说“工业革命从本质上就是人类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方面的广泛应用过程”。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A.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上升B.轻工业的地位在逐步下降C.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D.电力工业的发展益为突出25、著名学者赵汀阳说:“对于任何统治来说,智力精英都是最危险的潜在反叛力量……(科举制)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可见,科举制度( )A.确立了皇权的统治地位B.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C.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D.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共50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美国汉学家亚瑟·莱特认为中国传统性格有如下十三种特征:1.服从权威——
3父母或长上2.服从礼法3.尊重过去和历史4.好学,尤其好学正統的经典5.循例重俗6.君子不器7.主张逐渐的变革8.中庸之道9.与人无争10.任重致远11.自重与自尊12.当仁不让,不妄自菲薄13.待人接物,中规中矩材料二 社会学者丹尼尔·勒纳在“传统者”和“现代人”之间,设定了“过渡人”这个概念。……中国的“过渡人”(主张向西方学习的一类人)一直在新、旧、中、西中摇摆不定。他一方面要扬弃传统的价值,因为它是落伍的;另一方面,他却极不情愿接受西方的价值,因为它是外国的,他强烈地希望中国能成为一个像西方的现代化工业国家,但同时他又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中国传统的文化。——摘编自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材料三 当传统文化的特质与西方文化的特质无法合成为一时,其反应不外二途:一种是出于种族中心主义作祟,感情地拒绝西方的价值;一种是摆脱种族中心主义羁勒,理性地、痛苦地放弃腐蚀了的传统的价值。前一种反应妨害了现代化的发展,其结果是自外于世界的潮流,后一种反应则加速了现代化的发展,参与到世界的湖流中。——摘编自丹尼尔·勒纳《传统社会的消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人“服从权威——父母或长上”及“好学,尤其好学正统的经典”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指出近代中国出现“过渡人”的原因。(6分)近代中国的洋务派是否具有“过渡人”的特征?简要说明你的理由。(4分)3、根据材料三,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史实,说明近代中国出现的材料中所述的两种“反应”的有关历史事件。(4分)27、材料一 陆路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国曾长期是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但是自从8世纪初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发达之后,已有衰落的趋势。到15、16世纪,这条曾经为古代文明建立过丰功伟绩的陆路丝绸之路,伴随着东西方海上直接贸易的开始,终于变成了象征中西人民世代友好往来的历史遗迹了。——摘编自《中国丝绸之路的历史与路线图》材料二 从出现伊始,丝绸之路就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丝绸之路是复数形式:奴隶之路、霸权之路、白银之路、西欧之路、帝国之路、战争之路、技术之路,这样的章节提示着丝绸之路上所流通的远不止丝绸。——彼得・弗兰克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材料三 习近平提出,要加快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沿路国家可以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一个改革开放40年后的中国,可以更直接细致地感知和了解优秀的中华文明,进而接纳甚至吸收其优秀的成分。——张勇《略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陆上丝绸之路衰败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亚欧文明交流方面归纳“丝绸之路”所带来的影响。(6分)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历史基础、时代背景。(6分)28、材料(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为了平抑物价,桑弘羊建议“
4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召工官治车诸器,皆仰给大农。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物,名日平准。天子以为然,许之。”这就是说,在京师设立平抑物价的机构,它所需要的各类物资和车辆等器物,都由大农供应。由大农所属诸官把全国各地输纳的货物集中起来,作为资金,物价上涨时卖出,物价下跌时买入,使富商大贾无法牟取暴利,以稳定物价……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实行均输、平准之后,朝廷仓库储存的粟帛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山东漕益岁六百万石。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边(郡)余谷,诸均输帛五百万匹。”——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桑弘羊平抑物价的指施。(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桑弘羊所采取措施的影响。(6分)
5历史答案1-5DDABD6-10CCCCD11-15CBBCB16-20DCBBC21-25CDBAC262728.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