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4常见的碱 同步练习(含解析) (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常见的碱一、单选题1.在①二氧化碳 ②酚酞试液 ③稀盐酸 ④硫酸钠四种物质中,能和氢氧化钡作用且表现出了“碱的通性”的组合是(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2.下列各组气体中均混有水蒸气,其中可以用固体氢氧化钠干燥的是( )A. CO、H2、HCl B. SO2、CO2、HCl C. H2、O2、N2 D. SO2、H2、CO3.氢氧化铝[Al(OH)3]难溶于水,受热易分解,产生水并吸收热量,可用作阻燃剂,神州飞船返回仓上就涂有它;能与NaOH溶液反应,也是药物“复方胃舒平”的主要成分之一。现往一定量Al(NO3)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时发生的反应有:第一步:Al(NO3)3+3NaOH=Al(OH)3↓+3NaNO3第二步:Al(OH)3+NaOH=NaAlO2+2H2O(NaAlO2读作偏铝酸钠,是一种可溶性盐)反应生成的沉淀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图中a与b的比值为3∶4B. 图中A,B所对应的时刻中溶液中阴离子种类之比为1∶1C. 氢氧化铝属于碱,化学性质不稳定,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D. 实验室一般不用NaOH溶液来制备Al(OH)34.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不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选项性质用途A氢氧化钙呈碱性改良酸性土壤B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干燥氧气C稀盐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除铁锈D氢氧化钠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吸收二氧化硫A. A B. B C. C D. D5.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下列实验能证明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的是( )A. 滴入适量FeCl3溶液,溶液变黃,但无沉淀生成B. 滴入几滴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C. 测得反应后溶液中Na+与Cl-的个数比为1:1D. 滴入适量AgNO3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
16.如图所示,广口瓶中盛有气体X,胶头滴管中盛有液体Y,若挤压胶头滴管使液体滴入瓶中,振荡,一段时间后可见到小气球a膨胀鼓起。下表中的各组物质不会出现上述现象的是 ( )XYACOCa(OH)2BCO2NaOHCHClBa(OH)2DSO2NaOHA. A B. B C. C D. D7.向烧杯中逐滴加入x溶液至过量(图甲),生成沉淀或气体的质量与加入x溶液的质量关系符合图乙的是( )烧杯中的物质x溶液A稀盐酸和硫酸铜溶液烧碱溶液B稀硫酸和稀盐酸氯化钡溶液C镁铝合金稀盐酸D氯化钠和碳酸氢钠溶液稀盐酸A. A B. B C. C D. D8.向一定量的Ba(OH)2溶液中逐滴加入稀H2SO4,与反应有关的变化关系用下图表示。错误的是( )A. B. C. D. 9.将稀盐酸分别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充分混合后均无明显现象。混合后相关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 A. 物质间均未发生化学反应 B. 变化中都有新物质产生C. 混合后溶液酸碱性都不变 D. 图甲可用来表示酸碱反应的实质10.小明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渐滴加稀盐酸,溶液的pH值随时间的变化如图甲所示,则下列图像正确表示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的是()A. B. C. D. 11.将二氧化硫气体缓缓通入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钾溶液中,溶液中某元素质量分数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则y坐标表示的是( )
3A. 钾元素的质量分数 B. 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C. 氢元素的质量分数 D. 硫元素的质量分数12.将a克烧碱溶液与b克硫酸铜溶液充分混合,反应所得的混合物经过滤得蓝色沉淀物和无色滤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滤液中可能含有硫酸铜 B. 滤液的pH一定等于7C. 滤液的质量一定小于(a+b)克 D. 滤液中含有的溶质只有一种二、填空题13.有下列几种物质:盐酸、硫酸、食盐、苛性钠、纯碱、熟石灰;请选择合适的物质填空(均填化学式)。(1)少量存在于胃液中帮助消化的是 。(2)常用于降低土壤酸性的是 。(3)在日常生活中用做调味剂的是 。(4)做馒头时用于除去面团发酵生成的酸的是 。14.酸碱理论的发展如下:(1)根据朴素的酸碱理论,将碳酸钠归类为碱,其依据有: (写出一点即可)。(2)根据酸碱电离理论,理解酸碱反应的实质是: 。(3)已知H2CO3→HCO3-+H+和HCO3-→CO32-和H+,由酸碱质子理论,H2CO3的共轭碱是 。(4)结合材料分析,以下观点合理的是 (可多选)。A. 科学家建构的科学观影响我们的世界观 B. 现科学理论已完美,无需完善C. 面对前人的观点要敢于质疑 D. 时间越久远的理论科学价值越小E. 对科学的认识是一个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三、解答题
415.学习酸碱中和反应时,很多同学对其产生探究兴趣。(1)甲同学将固体氢氧化钠放入装有稀硫酸的试管中并振荡,试管壁发烫,于是他得出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的结论。乙同学认为甲同学推理不合理,理由是 。(2)乙同学为了验证甲同学的结论,将实验加以改进:将稀硫酸慢慢滴入装有2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用温度计测出反应后溶液的温度随加入稀硫酸质量的变化如图所示:①由图知,B点表示的含义是_____;②根据图中数据,求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四、实验探究题16.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如图。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查阅资料]Na2CO3溶液的pH>7,与盐酸反应有气泡产生,与Ca(OH)2溶液反应有白色沉淀生成。[对固体猜想]猜想Ⅰ:全部是NaOH;猜想Ⅱ:全部是Na2CO3;猜想Ⅲ:是NaOH和Na2CO3混合物。[实验和推断](1)久置的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加入的A溶液是 (写名称),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3)若A是Ca(OH)溶液,现象a有白色沉淀,现象b为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小阳认为该实验不能说明样品中有NaOH,理由是 。
5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碱的通性是物质与碱中氢氧根离子反应分析。【解答】氢氧化钡属于可溶性碱,能与二氧化碳反应,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而与硫酸钠反应是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反应,不属于碱的通性;故选B。2.【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用氢氧化钠干燥的气体需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分析。【解答】A、氯化氢与氢氧化钠反应,不能用氢氧化钠干燥,不符合题意;B、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氯化氢都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不能用氢氧化钠干燥,不符合题意;C、H2、O2、N2都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可用氢氧化钠干燥,符合题意;D、二氧化硫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不能用氢氧化钠干燥,不符合题意;故选C。3.【答案】B【解析】【分析】(1)根据Al(NO3)3+3NaOH═Al(OH)3↓+3NaNO3、Al(OH)3+NaOH═NaAlO2+2H2O进行解答;(2)根据图像确定反应进度,然后根据反应产物确定离子的种类;(3)根据氢氧化铝属于碱,难溶于水进行解答;(4)根据氢氧化铝能被过量的氢氧化钠溶解进行判断。【解答】A.由Al(NO3)3+3NaOH═Al(OH)3↓+3NaNO3、Al(OH)3+NaOH═NaAlO2+2H2O可知,氢氧化铝的质量相等,则这两步中消耗的氢氧化钠的质量比为3:1,所以图中a与b的比值为:(3+1)=3:4,故A正确不合题意;B.A是硝酸铝和氢氧化钠恰好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硝酸钠,溶液中阴离子为硝酸根离子,而B点是一部分氢氧化铝溶解生成偏铝酸钠,溶液中阴离子为硝酸根离子和偏铝酸根离子,图中A、B所对应的时刻中溶液中阴离子种类之比为1:2,故B错误符合题意;C.氢氧化铝属于碱,难溶于水,化学性质不稳定,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故C正确不合题意;D.氢氧化铝能被过量的氢氧化钠溶解,所以实验室一般不用NaOH溶液来制备Al(OH)3,而使用氨水,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B。4.【答案】B【解析】【分析】性质决定用途,对各个选项中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对照分析即可。【解答】A.氢氧化钙呈碱性,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A正确不合题意;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于干燥氧气,故B错误符合题意;C.稀盐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可用于除铁锈,故C正确不合题意;
6D.氢氧化钠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可用于吸收二氧化硫,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B。5.【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证明两者恰好完全中和,即溶液中只有氯化钠和水,可证明反应后不含稀盐酸或氢氧化钠,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滴入适量FeCl3溶液,溶液变黄,但无沉淀生成,只能说明不含有氢氧化钠,不能说明是否含有稀盐酸,故A错误;B.滴入几滴酚酞溶液,酚酞溶液不变色,溶液可能显酸性,稀盐酸可能有剩余,故B错误;C.测得反应后溶液中Na+与Cl-的个数比为1:1,说明溶液中溶质只有氯化钠,能证明两者恰好完全中和,故C正确;D.滴入适量AgNO3溶液和稀硝酸,氯化钠、盐酸均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不能证明两者恰好完全中和,故D错误。故选C。6.【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装置内小气球变大是由于装置内压强减小,结合各选项中物质的性质判断分析。【解答】A、一氧化碳不能与氢氧化钙发生反应,小气球不会发生明显变化,符合题意;B、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装置内压强会减小,小气球会变大,不符合题意;C、氯化氢与氢氧化钡会使装置内压强减小,小气球变大,不符合题意;D、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可以发生反应,小气球可变大,不符合题意;故选A。7.【答案】A【解析】【分析】酸碱盐之间能够互相反应,根据图像随着X的不断加入,反应开始没有气体沉淀生成,随后气体或者沉淀逐渐增加,分析四个反应,当有多个反应时应当考虑酸碱反应优先发生原则。【解答】A烧碱是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但是氢氧化铜沉淀可以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该沉淀溶于盐酸,所以盐酸存在的情况下无法形成沉淀,需要把盐酸反应完才能与硫酸铜反应:NaOH+HCl=NaCl+H2O,2NaOH+CuSO4=Na2SO4+Cu(OH)2↓;符合图像,A正确;B稀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且不溶于酸的沉淀:H2SO4+BaCl2=BaSO4↓+2HCl,所以氯化钡加入盐酸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立马产生白色沉淀,生成沉淀的起点为原点,故B错误;C镁和铝都可以和盐酸反应产生气体,Mg+2HCl=MgCl2+H2↑,2Al+6HCl=2AlCl3+3H2↑,所以只要接触都会生成氢气,图像起点就为原点,故C错误;D氯化钠不和盐酸反应,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NaHCO3+HCl=NaCl+CO2↑+H2O,只要接触立即发生,所以起点为原点,故C错误。故答案为:A.8.【答案】C【解析】【分析】氢氧化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据此分析判断。【解答】氢氧化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当二者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减小到7。继续加入稀硫酸,溶液的pH会不断减小,故A正确不合题意;溶液的导电性取决于离子的浓度。随着反应的进行,离子的浓度会不断减小,直到变成零,这段时间内导电性也减小到零。此后,随着稀硫酸的加入,离子浓度增大,导电性不断增强,故B正确不合题意;
7当二者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氢氧化钡完全消失,它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到零,故C错误符合题意;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钡沉淀的质量不断增大;当氢氧化钡完全反应后,沉淀的质量不再增大,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C。9.【答案】D【解析】【分析】(1)(2)(3)根据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和氯化钠是否反应,以及反应产物判断;(4)酸碱反应的实质就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据此分析判断。【解答】根据甲图可知,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有新物质水生成,因此发生了化学变化。而氯化钠和稀盐酸没有发生反应,故A、B错误;原来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的溶液成碱性,而加入稀盐酸后,溶液碱性减小,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变成中性,故C错误;酸碱中和的本质就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故D正确。故选D。10.【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甲图可知,随着时间的延长,溶液的pH逐渐减小,最后<7,据此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即可。【解答】A.在氢氧化钠完全反应之前,滴入的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则这段时间内稀盐酸的质量为零,且保持不变。当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稀盐酸的质量不断增大,故A正确;B.随着稀盐酸的滴入,氢氧化钠的质量不断减小。当pH=7时,氢氧化钠的质量变成0。而当时间为t时,此时稀盐酸过量,肯定早已经没有氢氧化钠了,故B错误;C.当实验进行时,氯化钠的质量不断增大;当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氯化钠的质量保持不变,故C错误;D.当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时,水的质量的增大量等于稀盐酸中水的质量与生成水的质量之后,因此水的质量的增幅较快。当二者完全反应后,水的质量的增大量就等于稀盐酸中水的质量,即增幅减小,故D错误。故选A。11.【答案】D【解析】【分析】氢氧化钾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钾和水,随着反应进行,溶液中硫元素质量增大,质量分数也增大,完全反应后硫元素质量分数不再变化。【解答】A、氢氧化钾溶液中的钾元素质量分数不能是0,该选项不符合题意。B、氢氧化钾溶液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不能是0,该选项不符合题意。C、氢氧化钾溶液中氢元素质量分数不能是0,该选项不符合题意。D、氢氧化钾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钾和水,随着反应进行,溶液中硫元素质量增大,质量分数也增大,完全反应后硫元素质量分数不再变化,该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12.【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硫酸铜溶液呈蓝色,氢氧化钠溶液呈无色且呈碱性,反应可能恰好完全反应,可能氢氧化钠过量分析。【解答】A、硫酸铜溶液呈蓝色,而反应后溶液呈无色,则一定不含硫酸铜,不符合题意;
8B、硫酸铜完全反应,氢氧化钠可能恰好完全反应可能有剩余,所以滤液pH可能等于7可能大于7,不符合题意;C、因有沉淀生成,滤液的质量一定小于(a+b)克,符合题意;D、滤液中含有的溶质一定有硫酸钠,可能有氢氧化钠,不符合题意;故选C。二、填空题13.【答案】(1)HCl(2)Ca(OH)2(3)NaCl(4)Na2CO3【解析】【分析】根据盐酸、氢氧化钙、氯化钠、碳酸钠的俗名、用途及化学式分析。【解答】(1)胃液中帮助消化的酸为盐酸,化学式为HCl;(2)氢氧化钙俗称为熟石灰,常用于降低土壤酸性,化学式为Ca(OH)2;(3)日常生活中用作调味剂的是食盐,即氯化钠,化学式为NaCl;(4)做馒头时用于除去面团发酵生成的酸的是纯碱,即碳酸钠,化学式为Na2CO3;故答案为:(1)HCl;(2)Ca(OH)2;(3)NaCl;(4)Na2CO3。14.【答案】(1)能与酸反应,且使石蕊试液变蓝(2)H++OH-=H2O(3)HCO3-(4)A,C,E【解析】【分析】(1)根据朴素的酸碱理论分析解答;(2)酸中的阳离子都是H+,碱中的阴离子都是OH-,则酸和碱接触时,两种离子会结合生成H2O,据此解答;(3)根据“酸碱质子理论”分析解答;(4)根据自己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分析判断。【解答】(1)根据朴素的酸碱理论,将碳酸钠归类为碱,其依据有:能与酸反应,且使石蕊试液变蓝。(2)根据酸碱电离理论,理解酸碱反应的实质是:H++OH-=H2O。(3)已知H2CO3→HCO3-+H+和HCO3-→CO32-和H+,由酸碱质子理论,H2CO3的共轭碱是HCO3-。(4)A.科学家建构的科学观影响我们的世界观,故A正确;B.现在仍然后很多领域一无所知,因此科学理论离完美还很远,故B错误;C.前人的观点不一定正确,则面对前人的观点要敢于质疑,故C正确;D.理论的科学价值与它出现的时间久远程度无关,故D错误;E.对科学的认识是一个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故E正确。故选ACE。 三、解答题15.【答案】(1)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2)①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②设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为xH2SO4+2NaOH=Na2SO4+2H2O
99880x20g×10%9880=x20g×10%X=2.45g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2.45g24.5g×100%=10%答: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0%。【解析】【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放热分析;(2)根据酸碱反应放热,温度最高时恰好完全反应,结合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利用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比计算出硫酸的质量,从而计算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分析。【解答】(1)氢氧化钠固体溶解也会放热,所以将氢氧化钠固体入入装有稀硫酸的试管中,试管壁发烫可能是酸碱反应放热,可能是氢氧化钠溶解放热;(2)B点为溶液温度最高点,说明氢氧化钠与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故答案为:(1)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2)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10%。四、实验探究题16.【答案】(1)CO2+2NaOH=Na2CO3+H2O(2)稀盐酸或稀硫酸(3)Na2CO3与Ca(OH)2反应会生成NaOH,对NaOH的检验产生干扰【解析】【分析】【实验与推断】(1)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方程式。(2)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3)根据碳酸钠和氢氧化钙的反应产物分析解答。【解答】【实验与推断】(1)久置的氢氧化钠变质,即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则反应的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2)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即有二氧化碳生成物,则加入的A溶液是稀盐酸(或稀硫酸),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3)若A是Ca(OH)2溶液,现象a有白色沉淀,现象b为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小阳认为该实验不能说明样品中有NaOH,理由是:Na2CO3与Ca(OH)2反应会生成NaOH,对NaOH的检验产生干扰。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