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2327777
大小:1016.00 KB
页数:49页
时间:2024-08-29
《(创新设计)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中外现代诗歌欣赏》课件:秋日-荒原(节选)(49张)解析.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秋日 荒原(节选) 写作素材积累知能优化演练基础自主学案课堂互动探究美文佳作欣赏秋日 荒原(节选)诗海探珠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 轼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诗海探珠 【赏析】 这首诗写于遇大赦北归途中。结束四年流放生涯,六十五岁高龄的诗人心情是困难的,欣喜之余,不无愤慨,只是旷达的情怀把它掩盖住,不简洁被人看出来。前两句即景抒情,诗人长期受到残酷迫害,他们所呼喊出的“苦雨终风”,遮天蔽日,而今随着“参横斗转”,老天最终放“晴”了,叫人怎不惊喜?颔联写诗人所盼望的奇异景象或许就要来临。颈联用孔子和黄帝两个典故,抒发自己流放海南的感受。当自己改革弊政的方略难以实施, 而今渡海北归,才能粗略领悟中原音乐(喻政治形势),其间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万端。尾联用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作结。把流放说是“游”,而且还是一生中最奇绝的,诙谐幽默中饱含无尽的辛酸痛楚,其中对李、章、蔡之流的调侃,乃至嘲讽,正潜藏于言辞中。诗人超脱的风度,旷达的襟怀,豪放的性格,不但令奸佞之徒咬牙,更教他们颤抖。 基础自主学案 ●词语积累①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②迟钝:形容人的(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敏和动作行动缓慢。③出人意外:出于人们的意料之外,都没想到的。④鱼贯:像游鱼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接近着(走)。⑤破晓:天刚刚亮。⑥挖掘:挖;发掘。⑦短促:时间极短;急促。 ●名句名篇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谁这时孤独,就恒久孤独,/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在林荫道上来回/担忧地游荡,当着落叶纷飞。(《秋日》)我要指引你一件事,它既不像/你早起的影子,在你后面迈步,/也不像傍晚的,站起身来迎着你;/我要给你看恐惊在一把尘土里。(《荒原(节选)》) ●文学常识走近作者勒内·马利亚·里尔克(1875-1926),________诗人。生于铁路职工家庭,高校攻读哲学、艺术与文学史。1897年后怀着孤独、孤独的心情遍游欧洲各国。会见过托尔斯泰,给大雕塑家罗丹当过秘书,并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等人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应征入伍,1919年迁居瑞士。奥地利 里尔克的早期创作具有显明的布拉格地方色调和波希米亚民歌风味。如诗集《生活与诗歌》(1894)、《梦幻》(1897)等。但内容偏重奇异、梦幻与哀伤。欧洲旅行之后,他变更了早期偏重主观抒情的浪漫风格,写作以直觉形象象征人生和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咏物诗”,对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表示抗议,对人类同等互爱提出乌托邦式的憧憬。著名作品有借赞美上帝以呈现资本主义没落时期精神冲突的长诗《祈祷书》(1905)、《新诗集》(1907)和《新诗 续集》(1908)。晚年,他思想更趋悲观。代表作为长诗《___________》(1923)和诸多14行诗。T·S·艾略特(1888-1965),______诗人,文学评论家。1906年进入哈佛高校攻读哲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在英国牛津高校研读希腊哲学,1915年是他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放弃以哲学探讨为终身职业,转向诗歌创作和文学指责。1947年获哈佛高校名誉博士学位,1948杜依诺哀歌美国 年因诗歌《____________》获诺贝尔文学奖。被认为是其次次世界大战前用英语写作的最有影响的诗人,对英美现代派文学及新指责派评论起了开拓作用。主要诗作包括《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一位夫人的写照》、《小老头》、《荒原》、《空心人》、《灰星期三》、《四个四重奏》。最著名的诗剧是《大教堂凶杀案》。最有影响的文学评论有《传统与个人才能》、《指责的功能》、《诗歌的用途和指责的用途》。四个四重奏 写作背景1.《秋日》1893年第一次坠入情网,并由初恋情人资助出版第一部诗集《生活与歌》,两年半后分手。1897年5月里尔克结识了俄国将军的女儿莎乐美。那年她36岁,比里尔克大14岁,里尔克一见到莎乐美就坠入情网,并在一个月的猛烈进攻下使莎乐美倒戈。整整三年,莎乐美就是他的全部中心,在一切之上,莎乐美赐予了他最具穿透力的爱情,赐予他真正的平安感和自信,虽然在1901年中断 了通信,并在1902年与画家克拉克结婚并相识了罗丹,在1903年又复原了通信,此后,里尔克和她从原来的耳鬓厮磨相互影响转为相敬如宾,友情持续一生。《秋日》就是在1902年新婚不久去巴黎为一家出版社写关于罗丹传记之后一个月写下的,应当是在九月。 2.《荒原(节选)》《荒原》是艾略特的代表作,被认为是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西方文学中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这首诗原稿有800多行,后被庞德大段大段地删,删成现在我们所看到的434行。对此艾略特竟然毫无看法,他说:“这首诗原来就没有什么构架。”他甚至说:“在写《荒原》时,我甚至不在乎懂不懂得自己在讲些什么。”这首诗最初发表时,几乎无人能懂。后来艾略特给诗加了50多条注释,但是读者在研读过注释之后, 发觉这些注释也并不好理解,于是人们希望诗人能给他的注释再作注释。艾略特自然不会这样做了,因为这样一来,他会恒久地注释下去。这首长诗难懂的缘由部分还在于艾略特的哲学思想,即直觉主义相识论和悲观主义的不行知论。作者的文艺观也确定了他的创作的难以理解。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理论将诗看成是一种象征。人们要理解作品不能只限于理解字词的意义,而应当驾驭事物的场景的象征意义。 相关学问超现实主义是在法国起先的文学艺术流派,源于达达主义,并且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深远。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探究此派别的理论依据是受到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影响,致力于发觉人类的潜意识心理。因此主见放弃逻辑、有序的阅历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阅历相融合。它的主 要特征,是以所谓“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超现实主义给传统对艺术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响。也常被称为超现实主义运动。或简称为超现实。 课堂互动探究1.《秋日》这首诗第一节的两组意象有何关系?【提示】 这首诗开篇就确定了谈话的对象是上帝“主啊!是时候了”。这语气短促而庄重,甚至有种叮嘱的口吻。“夏日曾经很盛大”,明显是一种感叹,即目空一切的夏天最终过去了。是细节揣摩 时候了,是“把你的阴影落在日晷上,让秋风刮过田野”的时候了。这两组意象有一种奇异的对位关系,即“你的阴影”与“秋风”,“日晷”与“田野”在上下文中彼此呼应,互为因果。你的影子是有形的,而日晷是通过影子的方位确定时间的;风却是无形的,田野是日晷在时空上的扩展。 2.为什么说《秋日》这首诗的第三节是全诗的高潮?【提示】 “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谁这时孤独,就恒久孤独”,这两个名句几乎概括了里尔克一生的主题,即他没有家乡,注定恒久找寻家乡。大约在此两年前,他在给他的女友后来成为妻子的信中写道:“您知道吗?倘如我假装已在其他什么地方找到了家园和家乡,那就是不忠诚。我不能有小屋,不能安居,我要做的就 是漫游和等待。”或许是这两句最好的注释。“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在林荫道上来回/担忧地游荡,当着落叶纷飞。”从开端的两句带哲理性的自我总结转向客观白描,和自己拉开距离,像电影镜头从近景推远,从室内来到户外,以一个象征性的漂泊意象结尾。最终三句都是处于动态中:醒着,读着,写信,徘徊。而落叶纷飞强化了这一动态,凸现了孤独与漂泊的凄凉感。 3.《荒原》节选部分中的“荒原”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提示】 将西方社会描绘为万物萧瑟,朝气寂灭的荒原。起首几句便流露出诗人深深的苦痛和无尽的悲观和哀痛。春天原本该万物复苏,生意盎然,而在诗人的笔下,现代文明的象征伦敦却是一片枯萎的荒原。在这没有生气的栖息之所,人不生不死,虽生犹死,心中唯有幻灭和无望,眼前的世界只泛滥着海一样的情欲。在这令人窒息的现实中充斥着庸俗卑下的人欲,死亡的阴云浓浓地罩在了西方世界的上空,人们在浑浑噩噩之中走向死亡。诗人把现实社会比作地狱,把现代人视为没有灵魂的幽灵。 4.《秋日》这首诗作者是如何传达自己激情的?【名师点拨】 这是一首完备到几乎无懈可击的诗作。从整体上看,每节递增一句的阶梯式的结构是刻意营造的,逐步推向最终的高潮。困难音调的变换成为动力,使主题层层绽开:开篇明显与上帝有某种共谋关系,同时带有胁迫意味;其次节的酿造过程是由外向内的转化,这创建本身成为上帝与人的中介;第三节是人生途中的困惑深度探究 与觉醒,是对确定孤独的彻悟。这三节是从上帝到自然到人,最终归结于人的存在。这是一首充溢激情的诗:“主啊!是时候了”和“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谁这时孤独,就恒久孤独”,但同时又特殊克制,像激流被岩石压在地下,有时才喷发出来。这激情来自正视人类生存逆境的志气,因触及我们时代的“痛点”而带来精神升华。这首诗的玄妙正是基于意象的可感性,读者由此进入,体验一个漂泊者内心的激情。 5.从《荒原》选文中的典故可以看出这首诗主题是什么?【名师点拨】 在《荒原》中,作者大量运用典故,这些典故恰恰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主题:精神的撕裂与死亡。人们不但不懂得挽救,反而以无限膨胀的欲望去挤压精神的干瘪尸体,这是当代社会的巨大哀痛。艾略特借用大量的典故,以拼贴画似的手法让我们看到西方文明的碎片,深感这种被撕裂的精神文明急需水来滋润,却被欲望之火焚烧着。诗人忧愤地喊出那个时代的危机。几十年过去了,物欲膨胀与精神萎缩的对比更加猛烈,在人类精神的地图上绿色已渐渐消退。 1.《秋日》整首诗歌接受推动式的阶梯结构,是诗人刻意布局的,第一节大自然与上帝与“我”的契合,其次节的酿酒过程成为感悟的中介,推导出第三节诗人要真正表达对孤独的理解与彻悟。这首诗的妙处就在于将大家熟知的意象进行组合,让我们轻松地走进了诗人的内心,并体验和激发了我们心灵深处的孤独心情,并使我们激烈不已。写作技法 2.《荒原(节选)》(1)诗歌中意象的运用很具特色。比如,发芽的尸体,在死水中垂钓的渔夫,长着孩子脸的蝙蝠等。这些显明的意象常常同时还有隐喻和转喻的特点。(2)诗人用特殊简练的笔墨,将有明显比照的节奏、词语、意象等放在一起,精确地勾画出时代特点和人的精神面貌。(3)诗中大量运用的历史事务,同今日的无望与荒芜形成对比。诗歌常常是戏谑式地引用大量作家的作品片断,突现出今日西方文体的颓败。 结构图解 ●素材开发“让秋风刮过田野。/让最终的果实长得丰满,/再给它们两天南方的气候,/迫使它们成熟,/把最终的甘甜酿入浓酒。”这是诗人里尔克在《秋日》里的诗句。秋天具有诗人的气质,不仅因为其神态深厚、愁闷,他简洁、率直的动作,正是诗人的姿态。诗歌是世上最“露”的语言,去掉一切表面的东西,惟保留内心的纯净。秋天的很多景致,都给人这种吹沙到金的感受。写作素材积累 秋风清,秋月明。微凉的秋夜,一张银质的脸从清澈的秋里抬起来,冷峻,清爽。她洗尽孤旅的倦尘,洗尽全部关于她的传闻,以稀世的纯净照彻寥廓秋空。秋天谱写了一首首生命的挽歌,它凋落了多少娇嫩的容颜,枯萎了多少青春的绿野。多数片依依飘落的黄叶,是对生命的眷恋?还是对世间的怀念? ●精彩运用一个人走在秋天里早晨,一个人走在秋天里,冷飕飕的风迎面吹来,我的心不禁沉沉的跌落无底的深渊,裹紧了单薄的衣裳,习惯性的抱住了自己削瘦的肩膀,茫然空灵身姿静默地领悟着秋季如刀的杀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我自是无法写出易安居士的传诵千古的佳句,但那份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如此相通!在秋天晨曦的缝隙里,我唯有缄默,清寂的可以听见自己的心跳,微弱却又清晰。秋天只过去了一半,冬天却仿佛早早的来临。 我常常在秋天里留连,心里煎熬着对追逐的依恋和不舍。知道自己赌气说出放手那两个字,对生活的不甘用自己的隐忍来掩饰。当自己默念发誓结束追逐时,却早已潸然泪下。活在当下,不应当放弃追逐阳光,不应当放弃追逐人生的愿望,不应当放弃追逐人生的快乐,但是无论自己怎样的默念千万个不应当,最终还是不经意间的放弃,只留下自己慵懒失魂的躯体。 蓦然回首,29的年少时间,回忆那段朝气勃发的日子,有多少感动永有意底,细数我点滴的快乐和苦痛,都是刻骨铭心的记忆。消逝的岁月,无情的光阴,追逐伴我日出日落,夜月晨昏。当我行走在承载着我青春的梧桐树荫下时,当我游荡在承载着我失落情怀的富春江畔时,才感觉到时间过的真快!有种思绪,不管你逃到哪里,它照旧缠住你;有种情怀,不管你置身何地,它总是如影随行,恒久挥之不去。岁月的碾痕已经深深 地铭刻在心里,溶入血液,汇成一体,无法回避,因为,一旦试图回避,同样也会丢弃了自己。我宠爱独自由秋季去找寻曾经留有踪迹的地方,宠爱曾经快乐过的山水,贪欲地呼吸着那里的空气,寻求往日的气息,回忆一个个与你的故事,回忆一次次挥霍没有挥霍完的青春,然后一个个的拉下剧终的帷幕。我不是一个惧怕秋煞的人,但是今秋——却漂白了我的黑发,雕刻了我的泪颜。 眼前的秋,梧桐叶在风中瑟瑟作响,偶有飘落,我的脚步竟踌躇不前,呆立许久,它把自己的生命以另外一种生存的形态在一个轮回中复活,永恒。而我,突然的豁达,在这刹那间突然感悟:自己应当赐予秋季最真最纯最韧的情感,因为当爱从身边渐走渐远,错过的或许并不是他这个人,而是你一生的华蜜。一个身穿墨绿长裙,白色高跟鞋的女人在江南无人的秋天里缓缓地走着……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彩色的荒漠雷抒雁从库尔勒出城不久,车子就离开国道,进入油田马路。新修的石油公路,像一支黑亮的箭镞直直地射向前方。前方,是茫茫的戈壁,是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及著名遐迩的西气东送的第一口气井。车子全速奔驰在戈壁上。在我们的视野里, 地平线的远处,是无遮无拦的穹隆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开阔的戈壁,像是一方棋盘,间或望见一团两团聚圆的草棵,像是刻意摆下的一局残棋。生存与死亡,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博弈。我们来到这里,已是深秋季节,灰色,到处是灰色。沿着马路,我们向塔中油田进发。这一条路将劈开塔克拉玛干沙漠直通塔里木盆地的中心。那里,将是另一种风景,另一幅图画,另一样色调。 塔里木河是一条河岸散乱的河流,夏季过去,汹涌的河水已变得安静和细瘦。河的两岸,是密密麻麻的胡杨树林。这些树,多数已经飘落了黄色的叶子,呈现出一种刚劲和苍凉。车子向前,茂密的树林,渐次变得稀疏。树的脚下,已经薄薄厚厚地铺上一片黄沙。独立的树木,有的如石雕,有的如铜雕。虽然,它们或许已经死去,年复一年的风沙,折断了树枝,剥开了树皮,可是树的 残干照旧挺立,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向天空和大地坚韧地倾诉着它们的意志和信念。我宠爱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和我一样,石油工人们也宠爱胡杨树,曾经为了疼惜26棵胡杨,他们七次挪动井位,多花费了200万元人民币。渐行渐远,塔里木河水明显已无力培育这些植物,塔克拉玛干高大的沙丘,已愈来愈稠密地拥挤在道路的两边。 可是,这一条沙漠马路却宽敞、平坦,不逊于我在内地看到的任何一条道路。笔直的道路随沙丘的起伏,上上下下。炎夏地表温度达到60℃~70℃。你尽可以想象燥热、干燥、漠风会怎样熬煎工人们的血肉之躯;但你无法想象,他们以怎样的才智固定流沙,夯实路基,让这路像同沙漠与生俱来一样。 翻过几座沙山,眼前一亮,只见一片银灰色的油罐塔高耸,巨大的弯弯折折的银灰色管道在塔间穿绕;还有一些宏伟的建筑和这些油塔管道比肩而立。阳光下,银色、金色、棕色,各种由建筑物放射出的光线,让人突然抖落了长途奔驰的困倦与乏累。塔中油田到了。仰视那些建筑,那一瞬,脑海中突然出现出唐僧师徒历尽波折,看到了西天胜景时的那番惊异和喜悦。明知一切都是真实的,你有时还不得不问自己:这会不会是幻觉? 在这一切色调中,最明丽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着的工装的红色。那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颜色。红帽、红衣、红裤,有如朝霞,有如春花,更似共和国飘扬的旗帜,照射着这一片沙漠。在油田,我看到最惹眼、最有气概的两句话:“只有荒芜的沙漠,没有荒芜的人生。”这句话被写在墙壁上,刻在石头上,嵌在沙丘上。是心声,也是写照;是鼓动,更是诺言。 我们的终点是宏大的西气东送工程的起点——克拉2号气井。和沙漠地貌迥然不同,这里是犬牙交织、怪石林立的雅丹地貌。没有路,钻井的迁移甚至不得不动用直升机。石油工人硬是在这乱石中,打下了井,钻出了气,修成了路,铺下了管道。当我把耳朵贴近输气管道,听见丝丝的自然气奔跑的急促喘息声,那一刻,真有点让人激烈。它们翻山越岭,渡江跨河,要到数千里之遥 的上海、北京。那一刻,我真想让北京的亲友知道,当你们为做午餐轻轻转动自然气灶的开关旋钮时,我能听见那洪亮开心的声音,我的心跳正激荡在这离你们遥远而又亲近的地方。虽说是深秋,草木尽枯,但我却看到了荒漠里最令人难忘的色调。 【赏评】 这篇文章是当代著名诗人、作家雷抒雁的一篇游记散文。作品通过对奋战于大西北戈壁滩深处的石油工人的刻画,赞美了他们坚韧、坚毅、高尚的精神品质,坚韧的意志,坚决的信念及其爱国、爱民之情。全文在结构上逐层深化,形象而又生动地展示了主题。“荒漠”给人的感觉应是荒芜、死寂,其色调应是单调的,可作者在前面冠以“彩色”来修饰,便很好地吸引了读者,激发了读者的阅读爱好。本文逐层铺垫,步步深化,跌宕有致,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充分赞美了为西气东送工程做出巨大贡献的劳动者、创建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