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设计与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教育与职业课程与教材第26期(总第558期)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设计与实践王化凯[摘要]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解决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文章以襄樊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为例,论述了其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是以活动课为主,理论课为辅,构建就业指导课的结构体系;整体设计,分步实施,构建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评价为重要指标,建立就业指导课的评价体系。[关键词]襄樊学院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作者简介]王化凯(1956-),男,襄樊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指导。(湖北襄樊441053)[基金项目]
2、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专项资助重点课题。(项目编号:2006A178)[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6-0142-02不同的高校,其就业指导的重点、难点和形式是不一样的。与劳动法规。相对于国家重点大学而言,地方院校承担着更大的就业压力。而开目前学院开设的三门选修课中,大学生职场礼仪课主要讲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解决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授两大基本内容:一是有关大学生自我形象塑造的内容,具体涉一、襄樊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模式设计及日常生活中的穿着打扮、言谈话语、举止行为、仪容仪态等方1.以活
3、动课为主,理论课为辅,构建就业指导课的结构体面;二是有关商务礼仪、办公礼仪及求职面试礼仪的基本操作规系。襄樊学院就业指导课程结构由公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范及应注意的问题。大学生就业心理课主要对学生在求职过程三部分组成。公共必修课、选修课由就业指导教研室协助教务处中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通过课堂团体心理训练进行就业组织实施。活动课有两种实施方式,一是由公共必修课任课教师心理教育,提高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受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有选择地组织实施,二是由招生就业处与各系就业办组织实施。调适能力。劳动法规与权益保护课主要讲授《劳动法》《合同法》公共必修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创
4、业指导、择业指导、形势与政等法律法规,使学生了解签订合同、薪资和社保等方面的基本知策四个部分。选修课包括大学生职场礼仪、大学生就业心理、劳识,提高大学生维护自身权益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动法规与权益保护。活动课主要有以下内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3.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师生互动式的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模划活动月(一年级)、大学生创业实践月(二年级)、就业指导服务式。在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中,采用了教学与训练相结合的方式,月(三、四年级)、大学生模拟招聘周(三、四年级)、大学生专业技运用课程讲授、典型案例分析、情境模拟训练、小组讨论、师生互能拓展周(二、三、四年级)、大学生职业体验日、就
5、业指导讲座、动、角色扮演、社会调查与实践等方法。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职业发展课题研究。我们构建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模式(如图1)。该模式以2.整体设计,分步实施,构建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内容。襄樊大学生就业指导为主题,以构建大学生就业知识体系和就业能学院就业指导课程从大一开始开设。(1)大学一年级指导学生职力为核心,以五种不同的教学法为依托,构建学生是学习的主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理论知体、教师是辅导者的学习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将以上五种教学识与基本的设计模式,引导大学生建立合理的职业生涯期待、制方法贯穿到整个就业指导课教学过程之中,相互联
6、系,相互渗订生涯决策与计划、掌握有效的职业技能。重点是掌握职业生涯透,形成和谐、有机的整体。规划的基本原则、方法、内容及步骤等。(2)大学二年级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以创业教育为中心,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人际关系教育及挫折教育。创业教育包括创业的意义、创业的基本素质要求、创业的心理障碍及克服、创业的方法和途径等。重点是使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品质、了解创业知识及初步形成创业能力。(3)大学三年级对学生进行择业指导。以就业为目标,以求职知识和技巧为手段,以调整就业心态为主线,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就业意识与竞争意识,把握就业市场的特点,了解自谋职业的方法和途径,
7、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和就业市场情况做出职业抉择。重点是掌握求职就业的基本程序、求职择业技巧等。(4)大学四年级(专科三年级)指导学生了解当前的就学院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模式实施过程可以概括为“完整性、业形势与政策。针对当前的社会环境与经济发展形势,帮助大学全程化”模型(如图2)。即引导案例、导入新知,通过理论解读与生熟悉国家就业政策,了解就业形势,开展就业形势预测、就业活动课的演练构建就业指导课的知识体系,通过模拟应用达到政策解读等。重点是指导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区域性就业政策知识融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从而实现知识迁移并转化为能力,最1422007年9月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