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180248
大小:3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3-09
《笔记中的人物传记在人物研究中的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笔记中的人物传记在人物研究中的运用蒋迪作者简介:蒋迪(1988.6),女,汉族,重庆人,西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国古代文学。(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5)摘要:在对一个历史人物进行深入的研究时,笔记类图书中的人物传记是研究者需要考虑运用的史料之一。相比正史、地方志、文集、诗话、词话等资料,笔记的运用有其独特之处。其优点在于存在大量第一手材料,其内容接近真实人物。其缺点则在于资料分布零散,具有片面性,资料的记录不够严谨,存在真实性问题。关键词:鲜明人物;零散片面;真实性“历史人物是形象的历史,是历史的镜子”[1](P2)
2、,想要较为充分地了解一个时期的社会生活,以研究那个时代的人物作为切入点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而要真正深入了解一个历史人物,研究者必须借鉴各种资料,不论是正史、方志、文集,还是诗话、词话,这些史料中有关的人物传记都是值得考虑的对象。在诸多史料里,笔记中的人物传记在人物的研究中有其独特的优势以及缺点所在。一、提供鲜明立体的历史人物笔记著作的内容非常繁杂,不论是天文地理,还是政治经济,又或者是平生所见所闻等,都是作者所记录的对象。因此,这一类图书中保存了非常丰富的人物传记史料。而笔记对这些人物各个方面的记录,则更加接近于生活中真人,使平
3、面的历史人物变得鲜明立体起来。以研究苏轼为例: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嘉祐二年,试礼部……五年,调福昌主簿……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熙宁二年,还朝……徙知密州……徙知湖州,上表以谢……二年,兼侍读……三年,权知礼部贡举……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六年,召为吏部尚书,未至……微宗立,移廉州,改舒州团练副使,徒永州……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2](P10801)这一则材料引自《宋史》,基本上可以代表官方正史眼中的苏轼形象。可以看到,正史中对苏轼的记载基本上侧重于对
4、苏轼政治方面的内容。其内容基本选取苏轼生平在政治上较大的事件。严谨有余但活泼不足,这样的官方记载只是让苏轼的人物形象仅存于表面,无法使之鲜明起来。相比官方正史,笔记中苏轼形象则更贴近生活,较为生动活泼,充满立体感。如在清人王士祯的《香祖笔记》中,有一则关于苏轼的故事,其文如下:王勉夫《纪闻》载东坡一日与欧阳公论《五代史》,公曰:“修于此窃有善善恶恶之志。”坡曰:“韩通无传,乌得为善善恶恶!”公默然。千秋公议,当时坡公固已发之,是谓诤子。[3](P112)这只是一则小故事,仅仅记载苏轼的几句话。但是,从其中却能得到有关的苏轼一些
5、信息。如欧阳修编《五代史》,自认为善恶分明。而作为好友的苏轼却直接当面反驳的欧阳修的观点,认为其没有记录韩通,因此并没有做到善恶分明。这体现出了苏轼对待朋友时的真诚和不虚假,以及暗含了其心中所存的一些评价人的标准。又如在清人褚人穫《坚瓠集》中有关苏轼的一段文字:洪容斋随笔。东坡慕乐天。因以为号。按南宾志。东坡四坡。皆白文公故迹。樊汉柄诗曰。忠黄江上两东坡。二老遗风凛不磨。人得矜誇知地腾。天教流落为才多。可证。[4](P78)从这一则文字可以了解到苏轼崇尚白居易的倾向。并且,作者还给出了证据,即“东坡四坡“都是”白文公故迹”。这
6、就又丰富了苏轼的人物形象,使人们能够了解到正史中无法了解到的苏轼。由此可见,笔记中的人物传记一般是不同于官方正史的。其所侧重的方面更多的生活方面。就如苏轼来说,官方的言论毕竟是带有某些政治色彩的,它是无法涵盖苏轼的全部。笔记中所展现的内容更接近于人物的本真。在一点一滴的汇聚中,苏轼的形象就渐渐突破政治方面的影响,并逐渐深入到生活中去,变得鲜明而立体起来。二、分布的零散和记载的片面笔记中的人物传记展现了人物贴近于生活的一面,使人物形象变得生动活泼。但是,笔记的内容“多半是作者随时随地随手记录”[1](P401)。因此,笔记中的人
7、物传记分布十分零散,不如正史、方志、人物文集中的内容那么集中和系统。如上文中引用了王士祯《香祖笔记》和褚人穫《坚瓠集》中的一则有关苏轼的一段文字,这些资料都不是集中的。这要求研究者必须去大量的搜集和整理。有时,寻找到的有关人物的材料可能仅仅只是有关人物的诗词,如在清人张培仁的《妙香室丛语》中,收录了有关苏轼的几阙词:东坡四时词云。春雨阴阴雪欲落。东风和冷惊簾幙……未报消寒诸女伴。山茶红透碧关千。[5](P56)这样的文字只是记录了苏轼几首词。运用时,研究者必须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分析。同时,笔记中的人物传记对人物的记载没有正史、方
8、志、人物文集中的内容那么完整,多数是比较片面的,所展现的仅是有关人物的某个方面。以研究清人王士祯为例,除正史之外,笔记中的人物传记给予了他多方面的片面描述。如在《池北偶谈》中的一则文字:戊申新正五日,过宋牧仲慈仁寺僧舍,恭睹世祖皇帝画渡水牛。乃赫蹏纸上用指上螺纹印成之,意态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