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149052
大小:4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3-07
《心态:牛熊转换感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心态:牛熊转换的感想(一)牛熊快速的转换,到底还是应验了那句话“怎么上去的,就怎么掉下来”。回顾这一年半的行情,的确很多感想。第一个还是心态的问题。前段时间看CCTV2,在一场电视讨论政府该不该救市的节目中,有个人很激动的站起来,义愤填膺说:我们买股票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政府当然要保护我们。政府到底是不是该干预市场,这个在经济理论界都各执一词,不是我能讨论的问题。我想问的是:咱们进入市场的时候,真是想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吗?扪心自问,这种人实在太少了吧?更多的人是在考虑为这自己做建设。为自己做建设无可厚非,关键是怎么建设。坦率的讲,去年4000、5000点进来的朋友更多的恐怕还是投机心理。曾经看到一本书上说:投机是想把小钱很快变成大钱,而投资首先是不让大钱变成小钱。后半句话的主要意思是投资的第一个目标是跑过CPI。如果CPI是5%,那20年后,现在10000元只能当3500来使。投机也有两种人,大多数是糊里糊涂的投机。当听说办公桌对面的那个人的资产快速翻倍的时候,让咱们不动心,真得很难。结果就是问问对方买了什么好东西,然后照单点菜,心想你能发财,我为什么不能?结果糊里糊涂的就抱着了那个击鼓传花的大红花。这是最可悲的。由于没有任何的知识和意识,亏都不知道怎么亏的,亏了以后也不知道怎么办。而且,没有前期任何的风险防范措施,最典型的就是倾家荡产进入6000点的市场。真是血淋淋啊。还有一种真是赌。这种人还好一点,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在赌,知道风险,也愿赌服输。市场本来就是有风险的,再加上赌的色彩,亏也是正常的。他们是想着市场会到10000点,可天灾人祸,又是次级债,又是石油大涨。这两种人,都是试图抓住一个机会,从而快速的把小钱变成大钱。这种成功的概率实在是太小了。过去的事情只能让他过去了,后悔无用。关键是在这些教训中咱们得到了什么?花钱也得买个教训吧。我的看法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希望大家放弃投机的心态。07年,太多人卷入市场,然后铩羽而归。不过我更想说:好好总结一下输在了哪里,否则下次还要亏。不抛弃,不放弃。用投资的心态去理财,而不是用投机的赌博去发财。经过了牛熊市场的人,教训就是咱们的财富。现在不到3000点,不要指望市场会快速回到6000点。3000点可能是投资的机会,但绝对不是投机的节点。投机任何时候都会太大太大的风险了。放弃幻想吧,实实在在的用长期投资来平滑市场的风险。我相信中国经济会越来越好,市场也会越来越规范。“态度决定一切”,这是两年前写的文字了,现在我还希望和大家分享这个理念。少点浮躁,多点理性。专家:牛熊转换的感想(二) 虽然中国人大多数是无神论者,但骨子里还是崇拜神的,起码也是崇拜所谓的“专家”。牛熊转换下来,我另外一个感想就是:在市场面前,尤其是短期市场面前,没有专家。记得06年初,我准备入市的时候,看过一个电视:央视的人和一般基金经理预测06年的行情。大体的结论是06年是不是牛市很难说,最看好的人也就是预测1300点。07年年初,另外一帮专家看最高的是3500点。到5000、6000点的时候,看到的就成了8000、10000点。今年年初,我记得他们说上半年有奥运行情。这些的确都是这行的专家,至少是业内人士。如果你说他们是有意忽悠,骗人,我则不同意。我相信这的确是他们当时的判断。但问题在于市场是不能预测的,无论他是多大的专家。这不是人能做到的事情。的确有人预测对了,可我只认为他们是猜对了,而不是有能力预测。非常有幸,这两年我也成了“专家”。最引以为豪的是:在6000点,我“预测”说我准备好了下跌50%。但坦率地讲:那根本就不是预测,更不存在预测正确的问题。那是一个耍滑头,打太极,被我蒙上了而已。 但有一点我得承认,我一直在关注风险。其实06年底,我就写过一篇“如果气球爆了,你受得了吗?”,如果那个时候,气球爆了,我那时候就成了“专家”,结果没有;530前,我发过一组图片,包括美国、日本、台湾等等股市从高到低的转换,也算是暗示风险。如果说那是预示530,简直是高抬我了。530以后,市场还不是继续上行;10月13日我写过“关心一下债基”,16日最高点写了“6000点,买还是卖?”,但到11月还不是写了“似曾相识燕归来”。平心而论,我是闻到了泡沫的气味,但根本不知道泡沫会不会爆炸,什么时候爆炸。不过有些东西,我认为我是清楚的。比如基金投资的基本概念,比如高净值的问题,分红、拆分的问题,定投的问题等等。这些基本理论大家都是应该掌握的。在这个层面上可以有“专家”和“非专家”的区别。但千万别把自己的真金白银寄托在任何对市场的预测上,那是大大的凶险啊。另外一个方面,咱们的耳朵是有选择性的。牛市的时候会有一堆牛市理论,说明市场永远会牛下去,熊市的时候又有一堆分析说会一直熊下去。比如:去年说的黄金10年,现在讲的熊市还有3-5年等等。这更刺激了咱们的贪婪和恐惧。还有,媒体的目标不是帮咱们赚钱,他们是为他们自己赚钱。他们会找他们喜欢的、能吸引大众眼球的东西去散发。很多财经记者越来越向娱乐记者靠拢,用对看明星绯闻的态度去看那些评论可能更恰当点。对专家的失望还来源于一点:我发现不少洋洋洒洒讲基金投资的人,自己却是不买基金的。基金公司:牛熊转换的感想(三)对于基金公司的感情真是又爱又恨,爱恨交加啊。 对基金公司的爱,起源于对基金这个投资品种的爱。开放式基金这种投资品种简单、明了、相对透明,非常适合工薪阶层。而且,基金投资給了我一个对未来的希望。回国的时候,我没有任何公职身份,也就是说未来退休以后是没有任何保障的,除了那点养老保险。为了养老,我必须自己想办法攒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跑过CPI。投资基金至少让我看到了一种前景。不可能天天去跟踪那些红红绿绿的大盘,也不大可能去研究那些上市公司的公告。把钱交给基金,不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吗?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对基金公司的恨,却不是对基金运作能力的质疑,而是对基金公司一些行为方式的不满。06年11月份,写过一篇当时很有争议的文章“景顺,我为你哭泣”,那是对巨额分红、净值归一、持续营销的不齿。可是大分红、拆分之类的把戏愈演愈烈。基金公司仗着牛市对基民采取一种很不负责的忽悠。我始终认为中国市场的泡沫,基金公司和代销基金的银行功不可没。回想一下去年的那些宣传吧,多少人以为基金是一种只赚不赔的发财产品。那时候的存款大搬家都是谁的功劳呢?我们都羡慕一个成熟的市场,可基金公司到底为市场的成熟做了什么?在牛市基金的“肆无忌惮”的敛财,当然也就导致了熊市老百姓的“背信弃义”的赎回。但倒霉的还是老百姓,不骂基金又骂谁呢?基金和基民有时候是利益共同体,可以双赢。但很多的时候,基金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即便在所谓成熟市场的华尔街,大名鼎鼎的美林证券也曾经把一种高风险的“幂数触发期权”卖给比利时政府。在短短几年中比利时政府损失几亿美元,以至于控告美林。最终结果是美林以对比利时政府1亿美元的赔偿私下了结此案。基金公司,你们应该记住:最终支撑你们的还是基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话是这样说,可是对于基民来讲,如果放弃了基金投资,我们又能得到什么呢?爱恨交加,言之不过吧?共识:牛熊转换的感想(四)看着市场牛熊转换两年,我认为有些东西很多基民达成了些共识,至少基本基金知识已经日益普及。这和两年前是大大不同的。开基其实真的很简单。但大家可以发现即便是最基本知识的理解也不是非常轻松的事情。基金的第一个概念就是净值,这是我们成天打交道的东西。但却有多少人搞不懂净值2元和1元的换汤不换药,所以才会出现抢购新基金的风潮,才会发行什么2号基金,才会有拆分,才会有巨额分红。单单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掀起了多大的波澜,想想都很可笑。好在这个概念老基民是清楚了,尤其是现在看到几毛钱的净值的时候,更发现那个1元的标价真的什么意义都没有。这个共识应该90%的老基民都明白,如果在这点上还有疑惑,那真的努力学习了。开基的分红不过是左口袋的钱放到右口袋。这话是我两年前说的,现在这个共识大家基本都达成了,应该有80%的人明确这点。对净值归一、持续营销不齿估计有70%的老基民吧。定投在牛市里面的确很少有人欣赏,到熊市却逐渐被大家接受。其实牛熊是很难预测的,而定投真正能穿越牛熊。但大家也清楚,定投不是能扭亏为盈的,在大熊市里面定投一样是亏损,别妄想用定投战胜熊市。 2年前,即便这些基础知识也在各个论坛上有很多争议,但现在至少在这点上市场成熟起来了。更重要的一点是大家都知道了基金不是包赚不赔的,基金也是有风险的。这是用真金白银换来的共识。基民都是从新到老,从嫩到成熟。不抛弃、不放弃,在熊市中积累,到牛市中收获。经过这个牛熊转换的朋友到下个牛市都是老江湖了,这就是成长。分歧:牛熊转换的感想(五)有共识当然就有分歧,既然是分歧就是暂时没有结论的事情。所以也就只是把他们陈列出来而已,尽量不把我的态度放进去。第一大分歧应该是长期持有和波段操作的分歧。这两种方式也有很多流派或者小分歧。比如长期持有和长捂不卖的区分?小波段和大波段和区别等等。一般来讲上涨的时候,容易让人相信长期持有;而下跌的时候,更觉得波段才是正解。第二个分歧是主动型基金和指数基金的选择。这个问题其实是全世界都在讨论的问题,更深一层就是市场有效性的问题。不过,经过这一个牛熊转换,至少在收益上形成牛市中指数基金跑得快,而熊市中主动基金跌得慢的现象,这显然是仓位的问题。第三个是分散投资还是集中投资的问题。基金本身就是一个分散股票投资了,那是不是还要选择不同的基金来进行分散?或者只盯上一两个基金?第四个是开基、封基、股票该选什么的分歧。一个朋友曾经说过“买股票的看不上买封基的,买封基的看不上买开基的,而买开基中的最被看不起的当然是货币基金了”。不过熊市中,货币基金倒是包赚不亏。其实谁都有长处吧,熟悉什么玩什么吧。我想到的主要是这几个大原则,至于更细的分歧当然还有无数。这些分歧不是这个牛熊转换能解决的问题,甚至也不是下个牛熊能给出答案的东西。但至少我们应该自己有个态度,而且更重要的是用纪律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要被他人所左右。最后也说一句,这些分歧只是观点不同而已,我不认为有任何的忽悠在里面,更不存在什么谎言。为了观点不同,而连对方的祖先都捎带上只能说明自己的浅薄。自己的钱是自己的,别人的钱是别人的,谁都没有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既然不能保证对方赚钱,何苦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闲钱:牛熊转换的感想(六)我始终认为闲钱是投资的第一要素,这是一个大大的前提。在牛市的时候,往往大多数人忘记这个原则。且不说贷款买基,节衣缩食的人不在少数。记得一个笑话,就说到看到每块德芙巧克力,都觉得是一份份的基金。 闲钱投资,第一个是控制风险,也就是流动性的风险。不是闲钱,必然就不可能靠时间来平滑市场的波动,快进快出就是唯一的选择。如果战之能胜当然是好结果,但一旦被套,结局就非常惨烈。被迫割肉,可是大大的不妙啊。从这一点上,也很容易区分咱们是在投资还是投机。有人说:投机不成就变成了投资,抄股失败就成了股东。可如果不是闲钱,这两条都做不到。买基不是生活的全部。如果真把吃巧克力的乐趣都被买基金的欲望所剥夺,那似乎真的是守财奴了。投资是现在生活和未来生活的平衡,既然是平衡就不要舍去现在的生活,日子是一天天过的。在牛市里面,让朋友少投一点是很难做到的事情,因为大部分人根本就没有想到市场会跌。他们甚至不认为自己是在孤注一掷。在赚钱的时候,往往信心都会膨胀,觉得自己很英明,结果本金越投越多,把不是闲钱的钱也投入进去。最后市场转熊的时候,本金都会亏损。投资一开始赚未必就是好事情,因为这太容易让人忘记风险。基坛:牛熊转换的感想(七)上网的基民少有不上基坛的,我自己也是从基坛一路走过来,而且和很多版主都有很好的关系。但两年来,对于基坛,我的确也有很多看法。基坛,披着一层虚拟的外衣,而且鱼龙混杂。真正能在论坛上提高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稍微有点人气的基坛,一天也有几百个帖子,能上精品的凤毛麟角,而且沉下去的速度很快。对于新基民来讲,在这些帖子中做出合适的选择是很难的事情。其次,基坛情绪化的东西太多,谩骂的嗓门高于讲理的声音,这是我最不喜欢的。大盘涨的时候,骂自己手上的基金和基金公司,大盘跌的时候更是无所不骂。本来一个问题的分歧讨论,往往变成硝烟弥漫的战场。对不同意自己观点的人,讽刺挖苦,文笔好得很,但真正说出点道道又不见多少能力。再则,不可否认的是基坛上新手太多。新手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主见,而在一个嘈杂的论坛中,很容易人云亦云。完全迷失自己的方向。第四,能预测未来的股神基神满天飞。“立帖为证,明天大涨/跌”的人层出不穷。第五,灌水的人比讨论主题的人还多。唉。。。论坛的特点是热闹,消息多,消息快,但这些消息几乎都是小道消息或者是胡编乱造。听论坛消息买基金的人没有什么好结果的。说白了,我不建议泡论坛,最多看看版主推荐的精品帖,新基民尤其如此。泡论坛不如泡博客,博客的东西几乎是博主的思想,而论坛更多的是信手拈来。在论坛时间长了,心态就很难平和。唉,另一方面我挺同情那些版主的,这个就不多说了。PS.本来还想把这个帖子转发到我熟悉的论坛,想想还是算了,我可不想挨砖头,也不想拆版主的台。不抛弃,不放弃 连续收到两个媒体的采访,基本都是问一个问题:你会赎回吗?我的选择是“不”。不抛弃,不放弃!不抛弃我手上基金,更不放弃我对未来的理想。两个月前,在出差的时候见过著名的“易水已逝”。当时谈到过一个问题,也许我们现在能保持一个平稳心态的原因是我们都是1000点进场,到现在仍然有良好的收益。而且不约而同的是:我和他进场的时候对收益的长期期望都不过是10-15%,也就是现在依然是大大超预期的。有一个大大超过预期的良好回报,心态当然会好。但这些是建立在两点上:1,1000点进场,2,10-15%的预期回报。换句话说,这些良好回报是上帝对于当时选择的奖励。1000点进场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那是在5年熊市的行情里面。10-15%的其实是一个正常的回报,也就是说我们没有想着靠买基金而暴富。所以我想要说的是熊市不可怕,反而熊市是投资的好机会。牛市的风险在于人性的贪婪,而熊市的风险在于恐惧。对待恐惧,最好的办法也就是“不抛弃,不放弃”。黑暗总会过去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