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教案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教案

ID:81265156

大小:245.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3-12-08

上传者:用户名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教案_第1页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教案_第2页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教案_第3页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教案_第4页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教案_第5页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教案_第6页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教案_第7页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教案_第8页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教案_第9页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教案_第10页
资源描述: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化合价等基本概念的含义,理解相关概念的关系。  2.了解原子的构成以及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3.掌握化合价法则的应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知识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普遍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的定义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2.化合价法则的应用。教学难点:分子、原子、离子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过程:  基础知识归纳与整理  (师生讨论,采用问答的方式由教师小结并以投影的形式打出知识网络)(一)物质的组成和结构17

1   )  关键知识点拨  (一)分子、原子、离子的关系  1.  2.  3.三种粒子在化学变化中的关系:    (二)几个决定和几个等式  1.决定  (1)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2)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相对原子质量。  (3)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差决定粒子的类别和离子所带电荷数。    2.等式  (1)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在原子中)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离子所带电荷数=其化合价数值  (4)元素最高正价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元素最低负价数=8-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6)原子团的化合价=其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  (三)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17

2  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改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等发生变化;而化学变化中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四)物质的微观构成与宏观组成    典型例题讲解  例1.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分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解析]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还有一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所以,A错。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故B、C错。  根据分子的定义可以确定本题答案为D。  例2.根据《生活报》报道,目前小学生喜欢使用的涂改液中,含有许多挥发性的有害物质,长期使用易引起慢性中毒而头晕、头疼,二氯甲烷就是其中的一种。下列关于二氯甲烷(CH2Cl2)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二氯甲烷是由碳、氢气、氯气组成的  B.二氯甲烷是由碳、氢、氯三种元素组成的  C.二氯甲烷是由一个碳元素、二个氢元素、两个氯元素组成的  D.二氯甲烷是由一个碳原子、二个氢原子、二个氯原子构成的  [解析]描述物质的组成时,首先要分清宏观和微观的概念。从微观的角度看,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或离子等构成的;从宏观的角度看,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二氯甲烷是一种纯净物,从宏观上讲,它是由碳、氯、氢三种元素组成的,元素只论种类,不论个数。从微观上讲,它是由CH2Cl2的分子构成的。所以,二氯甲烷不存在碳、氢气、氯气等物质,而一个碳原子、二个氢原子、二个氯原子只能构成一个二氯甲烷分子。故A、C、D均错。答案为:B。  例3.根据下图所示的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填序号,下同)____。  (2)表示同一种元素的粒子是____。  (3)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的粒子是____,易获得电子的粒子是____。  [解析]此题集识图、概念于一题,考查同学们对原子结构知识的掌握情况。对这部分知识关键要明了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是判断粒子属性的依据:核电荷数相同的粒子属于同种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属于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容易获得电子。因此,本题答案为:(1)BDF(2)EF(3)CE17

3  例4.某元素的硝酸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该元素的硫酸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则该元素的化合价可能为(  )  A.    B.    C.    D.  [解析]同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在不同的化合物中是相同的,根据这一原理列代数方程可解得化合价的数值。但必须注意元素的化合价可能是奇数也可能是偶数,需讨论有两种情况。  设该元素为R,相对原子质量为a,化合价为x。  当x为奇数时,化学式为R(NO3)x、R2(SO4)x则:a+62x=M,2a+96x=N  解得:  当x为偶数时,化学式为R(NO3)x,则:a+62x=M,a+48x=N  解得:所以,答案为A、C  例5.锂(Li)、钠(Na)、钾(K)、铷(Rb)四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离子符号和元素的化合价如下表所示:原子结构示意图    离子符号Li+Na+K+Rb+元素化合价+1Li+1Na+1K+1Rb  请你分别从横向和纵向观察上表,写出其中的规律:____。  [解析]首先找准表中可以横向、纵向比较的内容。横向:(1)核电荷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2)离子所带电荷数;(3)元素的化合价。纵向可以比较上述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案: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依次增加,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离子所带电荷数及化合价数相等。 17

4物质的分类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了解宏观物质的简单分类;能够从微观角度认识分类的依据;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混合物和纯净物;掌握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的概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宏观物质的简单分类和知识体系的建立。  2.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概念。  教学难点:对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概念的理解。三、教学过程  [基础知识的归纳与整理]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对物质分类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研讨,尝试给常见物质进行简分类,教师可适当指导,最后由教师小结,并以投影形式给出物质分类的知识结构。在学生研讨过程中应提醒学生注意分类的依据以及概念间的从属关系)    (概括出物质分类的知识体系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能否用其它形式对物质进行分类,诸如画知识树等,借此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偿试一下,也可将其留作课后作业)。  [关键知识点拔]  (17

5以表格,鼓励学生经过讨论比较相关的概念,找出这些概念的异同点及其联系,教师适时点拔,强调理解概念应抓住关键字词和相关概念的内在联系,最后师生共同完成表格内容)。  (一)纯净物和混合物项目纯净物混合物概念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彼此间不发生化学反应区别①一种物质②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而言,由一种分子构成③有固定的组成④有固定的性质①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②由不同种分子构成③没有固定的组成④没有固定的性质联系  (二)单质和化合物项目单质化合物概念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相同点均为纯净物均为纯净物不同点①由一种元素组成②单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①由不同种元素组成②化合物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联系   (三)氧化物项目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概念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凡能跟酸起反应而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组成大多数是非金属氧化物(交叉关系)都是金属氧化物(从属关系)性质①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含氧酸(SiO2除外)②与可溶性碱反应生成盐和水①与水反应生成可溶性碱②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四)酸、碱、盐项目酸碱盐概念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相同点均为化合物,其水溶液都能导电(电离)不同点酸=H++酸根离子碱=金属离子+OH-盐=金属离子+酸根离子组成特点一定含氢元素一定含氢、氧两种元素一定含有非金属元素联系酸+碱→盐+水(中和反应)17

6  [典型例题讲解]  例1.下列物质为纯净物的是(  )  A.水煤气     B.冰水混合物     C.生铁     D.食盐水  [解析]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把握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即“一物”或“多物”的判定。其中A、C、D选项中的物质均由多种物质组成,是混合物,而冰水混合物只是状态不同,实为同种物质——水。故答案为:B。  例2.下列物质中一定属于氧化物的是(  )  A.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          B.能分解出氧气的化合物  C.氧气跟某物质反应的生成物       D.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解析]对氧化物概念的准确理解是解题的关键,既“二元必有氧”。  A中的元素种类无法确定为几种,B、C同样无从考证其中是否有两种元素。因此,答案为:D。  例3.某物质经鉴定只含有一种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肯定是纯净物             B.可能是混合物  C.肯定是某一种单质           D.一定是一种稀有气体  [解析]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由于组成每种物质的各种元素各不相同也可能相同,所以混合物中的元素可能是多种也可能是一种。例如:空气是混合物,其中含有O、H、N等多种元素;O2和O3的混合物就只有一种元素。可见,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也不一定是单质。正确答案应为:B。  例4.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_,属于单质的是______,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属于非金属的是______。  ①水银  ②空气  ③氯酸钾  ④五氧化二磷  ⑤糠水  ⑥硫粉  ⑦加热碱式碳酸铜后的剩余固体 ⑧氨气  [解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物质分类的依据以及对相关概念外延的把握。  其答案为:②⑤;③④⑦⑧;①⑥;④⑦;⑥  例5.现有Ba、H、C、O四种元素。请你从中选择适当的元素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合物(填化学式)  (1)酸性氧化物____  (2)碱性氧化物____  (3)碱____  (4)酸____  (5)盐____  [解析]根据这几类化合物各自的组成特点和化合价法则即可确定其化学式:(1)CO2 (2) BaO (3)Ba(OH)2 (4)H2CO3 (5)BaCO3 17

7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催化剂、氧化反应、燃烧、缓慢氧化等概念的了解。  2.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物质变化的本质区别与联系、反应基本类型、质量守恒定律等概念和理论的理解。  3.形成知识网络并能利用基本概念和原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多角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内外因辩证关系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良好学习品质。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化学变化、质量守恒定律。  2.四种化学反应类型。  教学难点: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和综合运用。 三、教学过程:  [基础知识的归纳与整理]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展开讨论,交流后,由教师总结,归纳出这部分知识的知识结构(投影)) (一)物质的性质  判断依据: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来表现。  化学性质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化学性质描述的是物质的一种属性,通常可用“能”、“可以”、“会”等描述;而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变化的过程。  (二)物质的变化  17

8  (三)催化剂、催化作用    [关键知识点拨]  (对于不易分辨的概念,不易理解的原理进行讲解、整合、深化)  (一)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之间的关系    1.从本质上讲,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都是氧化反应。  2.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是不同条件下产生的不同现象。  3.  4.燃烧能否引起爆炸取决于可燃物所处空间大小以及是否有气体生成物产生;缓慢氧化能否引起自燃取决于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能否及时发散以及可燃物着火点的高低.  (二)从质量守恒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17

9    (三)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中一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典型例题讲解]  例1.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  A.蜡烛燃烧;蜡烛熔化        B.酒精挥发;酒精燃烧  C.空气液化;液态空气汽化      D.铁生锈;铁被腐蚀  [解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生成其它物质。据此分析:A中前者有新物生成而后者无;C中前者和后者都只是分子间隔发生变化,并无新物质产生;D中两者都有新物质生成;而B中前者只是酒精分子间距离变大,无新物质生成,后者燃烧后生成CO2和H2O。故答案为:B。  例2.根据已配平的化学方程式:,试推测R的化学式一定是(  )  A.CrO3      B.CrO      C.CrO2      D.Cr2O3  [解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种类和原子数目都不改变,这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由此可推知R的化学式为Cr2O3  答案为D。  例3.从镁、氧气、盐酸、碱式碳酸铜、硝酸银、碳酸钠六种物质中选出适当物质,按要求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化合反应____;(2)分解反应____;  (3)置换反应____;(4)有气体生成的复分解反应____;  (5)有沉淀生成的复分解反应____。  [解析]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以及复分解反应是无机化学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判断的依据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数目。17

10  答案:  (1)  (2)  (3)Mg+2AgNO3=Mg(NO3)2+2Ag或Mg+2HCl=MgCl2+H2↑  (4)2HCl+Na2CO3=2NaCl+H2O+CO2↑  (5)HCl+AgNO3=AgCl↓+HNO3  例4.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失氧的物质被还原,得氧的物质被氧化  B.失氧的物质是还原剂,得氧的物质是氧化剂  C.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  D.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必同时发生  [解析]对于氧化还原反应把握下列对应关系:还原剂→得氧→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氧化剂→失氧→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所以正确答案为B。  例5.法轮功邪教组织的头目李洪志在一次讲法过程中说,他发功时能使铝发生化学反应,变成铜和金,使铝分子变成铜分子和金分子。请你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种说法的违科学之处。  [解析]由金属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因此铝分子、金分子之说是错误的。又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可能改变,所以,铝原子永远不可能变为铜原子和金原子。答案为:(1)金属不是由分子构成的,而是由原子构成的。(2)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 17

11化学用语和化学量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练掌握常用的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并能准确、简捷地使用化学用语表达化学基本概念、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变化。  2.深入理解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用语和化学量进行思维和综合演绎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规范书写化学用语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表示意义及熟练书写和应用。  教学难点: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表示意义及熟练书写。 三、教学过程:  [基础知识归纳与整理]  (一)  (二)  (师生共同探讨,归纳出这部分知识的知识结构、体系)  [关键知识点拔]  (一)    (二)化学式  17

12  (三)化学方程式    (四)化学量      [典型例题讲解]  例1.按要求用正确的化学符号表示:  (1)1个氮分子____  (2)2个氢原子____   (3)3个钠离子____  (4)4个水分子____  (5)3个亚铁离子____  (6)n个硫酸根离子____  (7)m个氢氧根离子____  (8)+2价的镁元素____17

13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化学用语的书写能力。解题关键是要看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只有分清所表达的对象后,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就能完整地表达意义。  答案:(1)N2   (2)2H   (3)3Na+  (4)4H2O       (5)3Fe2+  (6)nSO  (7)mOH-  (8)Mg+2  例2.下列符号只有微观意义的是(  )  A.N    B.O2    C.Fe    D.2N    例3.判断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2”表示的意义,将其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A.Ca2+  B.NO2  C.2NO  D.  E.  ①表示分子个数的是____   ②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____  ③表示元素化合价的是____  ④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个数的是___  [解析]对化学用语表示意义的正确理解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答案:①C ②A ③D ④B  例4.一个CO分子的质量为akg,其中氧原子质量为bkg,若以一个碳原子质量的作为标准,则C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    B.    C.    D.答案:B  例5.大运河岸边某化工厂甲、乙两车间排放的废水中分别含有较多量的Na2CO3和有毒物质CuSO4。两车间排放的废气中含有较多的SO2等有害气体。环保部门建议选用生石灰、铁屑和水等廉价易得的原料,综合治理上述污染,并回收得到的铜和亚硫酸钠等有用物质。写出实现上述要求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书写化学方程式关键要从分析废水,废气中所含物质(CuSO4、Na2CO3、SO2)与所给原料(铁屑、生石灰、水)之间的相互反应规律入手,同时考虑最终能否得到所需的副产品Cu和Na2SO3。  17

14溶液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2.加深对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分类、对比、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内外因辩证关系、对立统一规律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验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溶液的组成特征、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关系、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  三、教学过程:  [基础知识的归纳与整理]    [关键知识点拨]  (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稀溶液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17

15    2.四个概念间的关系: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和稀溶液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它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溶液进行的分类。  (二)固体的溶解度  1.概念中的四要素:①一定温度②100克溶剂③饱和状态④质量  2.固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度是衡量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4.溶解度曲线      5.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项目溶解度(S)溶质的质量分数(a%)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意义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饱和溶液里: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关系溶液浓、稀程度的表示方法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关系(与溶液饱和与否无关)条件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与温度无关、溶剂量无限制,溶液不一定要饱和单位克(g)是比值,单位为117

16计算公式×100g(饱和溶液)×100%联系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a%=×100%  [典型例题讲解]  例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①溶液都是无色透明、均一、稳定的混合物。②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③糖水是溶液,盐水是溶液,混合在一起,既有糖又有盐,就不是溶液了。④在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中再加入这种溶质,溶液的质量随之增大。⑤一杯调好的糖水,喝第一口特别甜,越喝越不甜,说明后来喝的糖水要变稀些。⑥把饱和溶液温度升高时,若溶液质量不变,则溶液质量也不变。  A.②④⑤⑥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⑥  [解析]此题是有关溶液、饱和溶液概念的判断。溶液不一定无色,故①错。溶液的饱和与否与温度有关,②没有指明温度也不正确。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故③不对。饱和溶液在同条件下不再溶解同种溶质,故④不正确。溶液是均一的,这只是味觉的迟钝造成的错误,故⑤也不正确。⑥正确,所以答案为:C。  例2.欲将某温度下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不能采取的措施是(  )  A.加入硝酸钾晶体          B.蒸发一定量水  C.给溶液加热            D.给溶液降温  [解析]本题关键在于充分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条件。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因此降低溶液温度可达到目的。另外,向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或蒸发溶剂亦可达到目的。这三种措施单独使用或同时使用都可以。  答案:C。  例3.下图为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P点的含义是____。(2)t℃时,A物质的溶解度___B物质的溶解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B物质属于____溶物质(填“易”、“可”、“微”或“难”) (4)当B中含有少量A时,可用____法提纯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溶解度曲线表示意义,溶解度与溶解性关系以及结晶法的原理。  答案为:(1)t℃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sg  (2)大于      (3)易            (4)蒸发溶剂  1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