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效能感之内涵分析

教师效能感之内涵分析

ID:8082478

大小:370.42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3-05

教师效能感之内涵分析_第1页
教师效能感之内涵分析_第2页
教师效能感之内涵分析_第3页
教师效能感之内涵分析_第4页
教师效能感之内涵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师效能感之内涵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師效能感之內涵分析吳壁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壹、前言在教學歷程中,教師扮演著決定教學成敗的關鍵之一,因此在有關教學的研究中,教師研究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重視。早期的研究著重於教師人格與特性,將有效教學視為教師某種人格特質的表現,探討教師特質與學生成就表現的關係;後來則轉向為過程-結果模式的研究,重視教師教室行為對於學生成就的影響;目前的研究則柑當重視教師的意圖、信念及作決定。在教學的情境中,教師的信念影響其對於任務與目標的界定,且是其選擇可用方法、策略和資源的依據;信念不同,界定的任務和目標就會有所不

2、同,所採取的方法及策略也可能有所差異,即使選定柑同的方法,也不會預期有相同的結果(張俊紳,民86)。教師對於教學工作所具有的效能信念,即教師效能感或效能信念(teachers'perceivedefficacy),是許多學者關注的焦點之一。具備高效能感的教師,確信其能協助大多數的學生學習,包括那些最難以教導、最缺乏學習動機的學生在內(Guskey,1988)。同時,高效能感的教師在班級教學情境中,較不容易焦慮(Gibson&Dembo,1984);顯得較有自信,感受到的工作壓力也較小(Greenwood,Olej

3、nik,&Pankay,1990)。Gibson與Dembo(1984)觀察四位高效能感教師和四位低效能感教師的教學,兩類教師在小組教學的表現不同,低效能感教師似乎無法掌控全局,因此教師所在小組以外的學生有較多時間不專心於課業且沒有得到教師的再指導;柑對地,高效能感教師較能進行有效的小組教學,教師所在小組以外的學生能得到教師的再指導及解答疑問,因此有較多學生專心學習;.此外,高效能感教師對於學生的批評較少,但會持續讓學生嘗試回答問題直到答對為止,而不會很快地轉間其他學生或跳到別的問題。Ashton,Webb,與D

4、oda(1983)在其班級俗民誌研究中發現,高效能感與低效能感教師在與學生互動的模式上有所不同,特別在與低成就學生的互動方面,高效能感教師似乎減少負面的情感,提出對成就的期望,並建立了具有溫暖的人際關係及以學業為焦點的環境;而低效能感教師對於低成就學生則強調負面情感,傳達失敗的期望,並採取能力分組,僅重稅那些被認為有能力且值得注意的學生之學業成就;教師效能感亦與教師採納新事務有關係,Smylie(1988)發現對於教師參加專業發展活動後,造成教學實務改變最顯著的預測變項為教師效能感。由上述可知,教師的效能感與其行

5、為有密切的關係,因此,有關研究亦指出,教師效能感與學生的學業成就有密切的關係(例如Armoretal.,1976;Ashton&Webb,1986;Ashtonetal.,1983;Berman,McLaughtlin,Bass,Pauly,&Zellman,1977;Kelly,1987;Tracz&Gibson,1986)蚊rmor等人(1976)發現,教師效能感與少數族群學生在標準化閱讀成就測驗份數間有顯著的正相關。Tracz與Gibson(1986)的研究則指出,教師的個人效能感與學生閱讀成就呈現正相關,

6、而教學效能感則與學生的語言及數學成就間有顯著相關。Ashton與Webb(1986)也發現學生的數學成就與教師的教學效能感有顯著的相關,而語言成就與教師個人效能感有關。Kelly(1987)先後進行教師效能感的評估與學生組群(cohort)的成就評量而發現,教師效能感與兩個組群後的學生數學成就有密切關聯,因此他認為教師效能感與學生成就間具有因果關係。此外,教師的教學效能感也與其離職與否有關。Glic蜿lan與用血ash吐。(1982)的研究顯示,離職教師在教師效能量表的得分偏低;Chapman與Hutcheson

7、(1982)發現,教師離職與其教學技術與能力的自我評定(效能感)有關;Coladarci(1992)的研究指出,具有高效能感的教師顯示較高的任教職志。儘管教師的效能感與其教學行為、學生學習成果等有密切關係,但是學者間對於教師效能感的意義及內涵的看法卻不盡相R(Tschannen-Moran,Hoy,&Hoy,1998)。本文的目的即在經由教師效能感的理論基礎與測量的外析,嘗試釐清其內涵,以供後續柑關研究參考。貳、由教師效能感的理論基礎分析其內涵教師效能感的理論基礎包括一、J.B.Rotter的控制信念(contr

8、oloflocus)理論Rotter以控制信念來說明個人如何覺察自己的行為與行為後果的關係,及個人對生活事件之責任的歸屬,因此,控制信念是指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對自己與環境之間柑對關係的看法。他將控制信念區分為內在控制觀(internaIlocusofcontrol)與外在控制觀(externalIocusofcontrol)兩類;前者柑信凡事操之在己,將成功歸因於自己的努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