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内涵抓管理提质效

懂内涵抓管理提质效

ID:46441607

大小:6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3

懂内涵抓管理提质效_第1页
懂内涵抓管理提质效_第2页
懂内涵抓管理提质效_第3页
懂内涵抓管理提质效_第4页
懂内涵抓管理提质效_第5页
资源描述:

《懂内涵抓管理提质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积极探索“轻负高质”办学策略与措施的点滴思考积极探索“轻负担,高质量”的办学理念及其策略、模式是高举素质教育大旗、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坚实保障,全国范围内知名教育先哲及广大教育管理工作者都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此项工作的研究。我们大家都知道目前教育的现状,用上海市北郊中学校长郑杰的话说就是:我们整个国家的教育正在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上,这列列车行驶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车上所有人都说方向不应该是这样的,可是列车那巨大的惯性让我们一起都无法逃离,谁跳下车也许谁就会粉身碎骨。所以,在社会转型期,校长和老师、学生一样都很难当。谁都想彻底解放教师,至少在校内不搞那么多考试那

2、么多检查评估,这样也就解放学生了。但大家都明白目前考试制度是不可以剧变的,因为对学校来说,大考小考已经成了学校“呼吸”,升学考就是一次大换气,是一次“深呼吸”,学校在找到新的可靠的呼吸方式之前是绝不可以放弃现在的呼吸节律的。所以今天,借这样的平台,也想谈点或许能改善呼吸节律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一是为了“抛砖引玉”,恳请同行的指教,二是为了进一步鞭策自己,努力提高教育教学实践水平。就学校探索实施“轻负高质”的办学策略与措施,我个人认为应全面、深入解读“轻负担,高质量”的内涵,同时抓好四个方面的管理:一、抓好教师的管理1.加强教师对“轻负”的理性解读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正确理解“

3、轻负”的意义,明确为什么要“轻负”?怎样才是真正的“轻负”?知道“轻负”不是轻质量,也不是对学生的放任自流,而是树立全面的质量观;并通过一定的手段,指导和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发展智力,形成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反对单纯的知识传授和追求考试成绩等。我们还要求每一位教师明确:学习肯定是有压力的,但压力本身具有两重性。当一个人学习目标明确,兴趣浓厚,其压力就会变成学习的动力,有了动力,也就不存在负担;而当一个人对学习目标认识不足,其压力就会变成阻力,这个阻力也就是负担。因此,我们倡导民主教学、情趣教学,帮助学生变学习的压力为学习的动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

4、作用,让学生学有动力,学有快乐,学有质量。我们更应让每一位教师明确: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轻负”的关键。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是成正比例的。总体上看,教师的业务水平越高,学生的学习负担就越轻,因为他们每堂课的效果都很好,不需要再用其他的时间去补这补那了;教师的业务水平较差,学生的学习负担就较重,因为他们每堂课的效果不高,只能课内损失,课外补了。因此,我们坚决反对通过加班加点、题海战术,以影响学生生命质量为代价而换取成绩的做法。只有提高了每一位教师对“轻负高质”工作的认识,减负才会成为教师们的自觉行动,不会走过场,不会流于形式。实施“减负”工作的主要执行者是教师,教师除了明

5、确“减负”的意义之外,还要有“减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减负”的体验和感受。我认为,在时机成熟的时候不妨学一学上海的大境中学,让教师“当一天大境学生”的互动听课活动。在活动中,每一位教师都承担着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身份。由于知识分子自尊、自重的特点,教师们十分在乎自己在同事中的形象。于是教师们认真备课,随时随地恭候同行的随机光临、点评和交流。宽泛的听课面,促进教师更多地思考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相适应,思考自己的教学策略、方法和手段是否与学生的实际相适应。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听课,聚焦于课堂教学的改革,特别是先进教育经验的共享,(诸如以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引

6、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研究性的教与学的互动等,)得到较充分的碰撞和反思,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也积极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做“学生”的感觉,很多教师已是久违了。在教室中整整地坐上一天,当一天学生,听着自己或熟悉或久已陌生的课时,学生的感受也在教师心中得到体验。有位教师在听午后的一节乏味的课中昏昏欲睡,他这次换位体验的感想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位教师连听连接初三年级的课后,对第三节的体育课感觉好极了;有位教师说,他听了整整一天七节复习课,有三节课教师都布置了研究性的长作业,真不知学生做哪一门好……有了聚焦课堂教学的不断探索,有了不断体验和感悟的教师

7、,才有可能积极贯彻执行学校关于“轻负高质”的实施方案。2.培育健全的教师专业成长机制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为学生“减负”,而教师就应自觉“负重”。首先是思想上“负重”。有调查发现,不少教师对于“减负”工作的推行持消极态度,认为“减负”关键是教育制度创新,没有升学制度改革,“减负”只能是有形无实,治标不治本。所以,学校先要让教师们在思想上从对学生发展负责的高度,真正认识到“减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学校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校本培训方式,学习相关文件,进一步思考、讨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