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女性配偶子女教育

外籍女性配偶子女教育

ID:8081008

大小:206.71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3-05

外籍女性配偶子女教育_第1页
外籍女性配偶子女教育_第2页
外籍女性配偶子女教育_第3页
外籍女性配偶子女教育_第4页
外籍女性配偶子女教育_第5页
资源描述:

《外籍女性配偶子女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外籍女性配偶子女教育主講者: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系助理教授謝美慧壹、外籍配偶子女就學現況一、外籍配偶新生兒出生人數逐年升高二、外籍配偶子女佔學校學童比例逐年升高三、年級越低外籍配偶子女人數比例越高四、外籍配偶本身教育程度偏低且不同國籍具有差異性貳、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分析一、外籍配偶子女本身所遭遇的問題(1)帶有口音腔調易被取笑(2)易被種族歧視、標籤化(3)無法自我認同看清自己,缺乏自信感到自卑產生疏離(4)學業適應不良多發生在一、二年級甚至學前(5)認知性科目方面需要加強(6)語言學習與語言結構較差

2、、數學次之二、來自學校與機構的問題(1)輔導外籍配偶子女將增加基層教師的負擔(2)補校與成教學生輟學率、流動率高,教師感受挫折感(3)學校教育資源不足、教師意願不高(4)缺乏跨部會與跨局處的資源整合(5)補救教學或學習輔導較為片段零散參、相關教育輔導的建議一、對政府部門的政策建議1.整體建議(1)經費的挹助(2)多獎勵相關人員或校長促進推動輔導外籍配偶子女教育(3)教師需要相關進修與研習機會,以增進其多元文化與教育的知能(4)借助優秀外籍配偶的力量,培訓成為雙語種子教師,讓他們自己幫助自己(5)促進退休

3、教師、大專院校教育系所學生或暫代課教師投入弱勢族群子1女的教育輔導(6)結合民間力量特別是偏遠地區,如社區單位來推動(7)教育部(學習適應)與內政部(生活適應)之資源應整合(8)針對學校中外籍配偶子女較多者(例如桃園縣有5所超過100位)擬定具體措施(9)直接針對外籍配偶子女的補助方案或計劃2.子女部分(1)專款補助幼托系統中的此類學生或免費幼托(2)學前兒童補救教學(3)降低符合「教育優先區」指標的門檻(4)子女部分學習兩極化,建議設置資源班(5)降低「關懷弱勢弭平落差課後輔導」計劃的年齡限制3.父母

4、部分(1)加強外籍配偶職業及技能訓練(2)多成立補校或成人教育班或編列預算補助外籍配偶成人教育(3)補助此類家庭教育經費(4)強制性的教育與學習課程(5)換証的條件之一為語言達到某一程度(6)研發教法與編制教材二、對學校推動的建議(1)加強語文學習的補救教學與課後輔導(2)加強學生的文化與自我認同(3)一對一補救教學(4)鼓勵全家共同參與(5)親子共學計劃(6)加強家庭訪視的次數與功能(7)教育送到家的理想)三、對社會大眾的建議(1)媒體多宣導多國文化價值,欣賞多國文化,消除種族歧視(2)媒體多宣導正面

5、資訊少負面報導(3)鼓勵外籍配偶親友的參與(4)全民共同建構一個文化分享與欣賞的支持環境2肆、因應策略一、儘速擬定外籍配偶子女教育輔導計劃二、提升外籍配偶家庭經濟能力三、提供外籍配偶教育與學習課程四、借助優秀外籍配偶力量鼓勵相互幫助五、結合民間力量共同推動與辦理六、外籍配偶子女教育與學習需求之研究七、越早實施教育與輔導越有效八、招募、培訓與教育相關教育專業人員九、督導、考核與獎勵教育人員與單位十、注意以外籍配偶子女為教育對象的標籤化問題伍、雲林縣外籍女性配偶子女在校狀況之調查研究研究背景與動機根據行政院

6、主計處資料,去年每一百個遷入台灣戶籍的人口中,就有62位是女性;這個比例遠高於新加坡的53%,及世界各主要先進國家(蘇崇鉌,2002)。華夏經緯網(2003年4月20日)中有篇文章針對台灣外籍配偶的現象提出以下的說法:1994年,台灣當局實行所謂“南向政策”,引發外籍勞工到台灣的同時,也帶動東南亞姑娘嫁到台灣,而外籍新娘所生育的頭胎子女,到2002年剛好達入學年齡。...最初,條件較差或年齡較大的男性是台灣迎娶外籍新娘的主要人口,但近年台灣迎娶外籍新娘的男性有年輕化趨勢,28到30歲的單身未婚者不少,大

7、學畢業的工程師也有。...新娘做紅娘,新娘人更多。依據內政部統計處92年統計資料,截至91年底,外籍女性配偶人數(不含大陸新娘)約六萬八千餘人,而至92年6月底止,外籍女性配偶人數〈不含大陸新娘〉已到達七萬餘人,比去年約多了二千人,其中91年度登記結婚的外籍女性配偶人數共有一萬六千七百餘人,佔全國結婚總數的9.6%;其中外籍女性配偶國籍,以越南籍最多占62.7%。目前十對新人中就有一對新娘是外籍配偶,外籍女性配偶的大幅成長,形成了一個明顯的社會現象,也是大家關心討論的社會議題,3對社區和家庭而言,更是日

8、復一日的實際生活。台灣在1980年代開始,來自東南亞的外籍女性配偶已日漸增多,這現象多與台灣的經濟大幅成長有關,夏曉鵑〈2000〉指出,事實上「商品化的跨國婚姻」是一種女性特殊移民形式,女性願意接受跨國婚姻多是以經濟因素為主要的考量。而王宏仁〈2001〉指出,跨國婚姻的形成乃由於台灣農工階級的男性,在資本主義的發展下,成為社會階級的底層,因其收入、教育、個性、外型等因素不被看上的男性,最有可能無法婚配,而目前鄉下農村男性在台灣經濟發展下,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