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短信——大学问题——环境问题

垃圾短信——大学问题——环境问题

ID:7818042

大小:27.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2-27

垃圾短信——大学问题——环境问题_第1页
垃圾短信——大学问题——环境问题_第2页
资源描述:

《垃圾短信——大学问题——环境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008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范文:垃圾短信关注“拇指经济”,对“拇指文化”呢?几乎每个手机用户都受过垃圾短信的骚扰之苦,“躲都躲不掉”成为共同的无奈。  这样的情况下,一则消息的出现令人欣喜。由中央精神文明委与信息产业部指导的“倡导文明、传递爱心”公益短信大赛,向全社会征集并鼓励转发积极向上的“种子短信”,吸引了350万人参与,影响人群超过1亿人。  如此惊人的“人气”,表达百姓对净化手机短信环境的强烈愿望,也提出了一个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在关注“拇指经济”的同时,是否对“拇指文化”缺乏足够的关注,对“拇指文化”的建设缺乏足够的行动呢?  我国是世界最大

2、手机用户国,平均不到4人就有一部手机,年发短信数量,相当于世界上所有国家数量的总和。短信,更新着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娱乐方式,也带来与日俱增的烦恼:“灰色”、“黑色”、“黄色”垃圾短信肆虐,让人不胜其扰。  短信文化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对新技术带来的新文化载体,有些猝不及防,未能与时俱进地进行有效监管和建设性引导。很多人只将它看成是一种信息沟通手段和游戏娱乐平台,没有认识到,它也是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  因此,虽然短信已经成为流行文化的一种迅速、广泛、有效的传播方式,但运营商们对于短信“经济利益”的青睐,远甚于对“文化价值”的关注。我们看了不少

3、盘点“短信经济”成果的喜人报道,看了不少移动通信业务创造经济增长点的乐观估算,但却少有人算计,一年400亿元短信收入中,那些垃圾短信“经济贡献”背后的社会代价和文化损失。更鲜有人思考,这样一个新传播方式的文化特性和发展方向。  在短信的“文化意义”远未被正视之时,手机虽然空前迅速地发展着,但却只是技术和数字的增长,对其内容和文化含量,却缺乏引导。一方面,中国手机用户4.6亿,是网民的3.3倍,与全国约4亿台电视机相当。另一方面,短信文化如同一盘散沙,主要是人们自发创作,表情达意有余,文化熏陶不足。更有不少商家推波助澜,在商业利益背后,缺少一份社会责任和人

4、文关怀。  置此情形,有关部门出面,激浊扬清,值得称道。这意味着“短信”这个始于大众的“民间语文”样式,被纳入政府“文化建设”的视野。  但文明“种子”毕竟有限,短信文化的健康发展,还需长效机制和有效监管,特别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进行一些基础性研究。比如,如何解读短信文化的民族性和大众性,它是否很适合东方式的含蓄表达,所以才能迅速流传?  与出版文化比,短信文化的最大特点是人人都是接受者,同时又是生产者、传播者,在这样的特性下,如何提升短信文化品位?  还有,短信文化中技术和文化的结合点,怎样确立?商业利益和文化精神的冲突,如何处理?短信信息污染怎

5、么治理?如何开展面向用户的素质教育和人性化宣传?如何定位运营环节的文化角色和文化介入?  在信息时代,文化建设当有前瞻性,否则就会在被动中疲于应对。从这个角度来说,健康文明的“种子短信”,才刚刚破题。2008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范文:环境问题环境信息公开,能否涤荡心头阴霾?4月25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宣布,《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将从2008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继国务院颁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之后,政府部门发布的第一部有关信息公开的规范性文件,也是第一部有关环境信息公开的综合性部门规章。  从遮遮掩掩被动反馈,到大大方方主动公开……人们期

6、待着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能够涤荡环境信息不公开、不透明、不及时在公众心头留下的阴霾。  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环境污染仍在“高位运行”,形势依然严峻。2006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平均每两天就发生一起突发性环境事故,群众环境投诉增加了三成,污染事故被瞒报、漏报的新闻不绝于耳。在这种情况下,公众了解环境信息的愿望日益高涨,要求政府和企业公开环境数据的呼声越来越高。  为了满足公众环境信息需求,各级环保部门做了很多努力:从地级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到十大流域水质月报;从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月报,到对污染企业挂牌督办……近年来,涉及国计民生的环境数

7、据逐渐走进公众视野,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环境状况公报成为中外媒体关注的热点,“十大空气污染城市排行榜”让上了“黑名单”的市长们如坐针毡。  然而,与公众对环境数据的巨大需求相比,已经公布的这些数据显然还不够多,不够及时,不够广泛。环境信息不公开、不对称、不透明,不但堵塞了环保部门和公众的沟通渠道,也不利于提升环保部门管理水平,推进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转变。  环境信息不公开和不透明,给一些污染企业和地方政府“暗箱操作”提供了可乘之机。最典型的表现是,出现环境污染事故后,肇事企业和当地政府的第一反应往往不是及时向当地居民和上级政府说明情况,而是能捂就捂,能瞒就

8、瞒,能骗就骗。他们常常以“公布真相会造成公众恐慌”为由,以影响社会稳定为幌子,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