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生态文明建设的财税政策探讨(刘丽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生态文明建设的财税政策探讨(刘丽萍)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集中体现。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财税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节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调控和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完善促进生态文明的财税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财税政策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1.生态文明的公共产品属性——财税政策支持的必要性
环境保护是典型的公共产品,作为环境保护具体形式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积极探索资
2、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的过程。那么,生态文明作为其成果,也直接表现出典型的公共产品属性,即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首先,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每个消费者均可以享用,并不能将某个消费者排除在外。其次,由于消费者数量的增加会降低每个消费者享用生态文明的程度,但私人或者市场可以通过不支付任何费用的情况下,即“免费搭便车”而享用其成果,这使得私人或者市场不愿意投资生态文明建设,市场价格机制失效。再次,生态文明建设周期长,投资短期内不会有明显的直接产出,也使得市场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调
3、节。鉴于以上原因,生态文明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财税政策支持的必要性,必须由财政公共部门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2.生态文明的外部性——财税政策支持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即效用外溢,这可以从正负两个方面来阐述。正的外部性,从一定程度上来讲,生态文明在其公共产品属性——消费的非竞争性中得到了集中体现。正是负的外部性决定了财税政策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无数的国内外典型事例都表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滞后或者破坏,诸如水土流失、植被锐减、水和空气被污染等,都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
4、的社会后果。2000年至2001年期间,由于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欧盟15个国家连遭疯牛病、口蹄疫厄运,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动荡。我国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奉行“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模式,这种模式对生态文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五分之一的城市污染严重、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的侵蚀、19%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3亿多农民无法饮用清洁的水……,〔2〕这些都是生态文明的“负外部性”带来的惨重代价。财税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对负外部性,即“外部不经济”问题有较强的矫
5、正作用,这就决定了财税政策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二、我国财税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逐渐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关注,十七大将“生态文明”首次列入党代会报告,并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同时,我国也加大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力度。2001年以来,我国生态文明示范区数量从2001年的215个增加到XX年的528个。
此外,我国促进生态文明的财税政策也得到了逐渐完善。财政政策方面,国家财政增加
6、了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国家加大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职责分工;税收政策方面,国家加强了对资源的征税力度,不断完善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税收优惠政策,如企业所得税中对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对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所得的“三免三减半”的优惠规定等等,增强了税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导向作用。然而,我国现行的财税政策在鼓励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还明显落后于生态文明发展的需要。
1.财政政策方面
(1)财政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力度不足。近年来,我国财政对生态文明建设(环保)的支出虽有所增长,但是还
7、远远不能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当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占一国GDP的比例达到1%~1.5%时,环境污染的状况可以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环境状况大致能够保持在人们可以接受的水平;当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占一国GDP的比例达到2%~3%时,环境质量可以得到改善。据有关统计资料,我国财政对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从2002年的1367.2亿元上升到XX年的2566.0亿元,但是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却仅为1.2%左右,最高的XX年也仅为1.3%,其远远不能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2)对环
8、保财政资金使用监督不力。对环保财政资金监督不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政策不完善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目前财政监督的一个重要问题。监督不力导致环保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相关资金不能全部落实到位,并常有层层截留或者挪用的现象发生。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预算科目中还没有生态财政支出预算科目。另外,监督检查部门,如人大监督、审计监督等协助和检查力度不够,使得环保财政资金不能公开运行和透明使用,从而制约了财政政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
(3)政府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