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7307656
大小:33.32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2-11
《浅谈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创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创新 (石家庄学院图书馆,河北石家庄050035) 摘要:文章从读者心理入手研究了高校服务育人观念创新的问题,指出:馆员要解读学生心理,采取有针对性的服务育人手段,使学生在接受服务的同时“觉察”到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读者心理;觉察;告知;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921(XX)15—0112—01 随着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育人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日渐凸显,高校图书馆进行服务创新,在传递信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加强自身修养,已成为摆在图书馆人面前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有关服务育人方式的讨论非常热
2、烈,但从读者心理入手进行高校服务育人观念创新方面的研究却鲜有论及,使之成为图书馆研究领域一块亟待开垦的处女地。 心理学中的一句话使笔者受到了启发:“觉察是改变的开始,告知是无力的”。结合图书馆的实际,笔者将“觉察”和“告知”定义为:“觉察”——在自身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思考后产生的,自身对事物的理性而辩证的认识;“告知”——不能以人为本只是简单说教式的育人方式。由此我们应认识到:从研究读者心理入手,大胆进行服务育人观念和手段的变革与创新,是提升服务育人水平的新的切入点。因为传统的以“告知”为中心的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方式,对于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年龄,分析问题和鉴别是非
3、的能力不够强、容易走极端的大学生来说,服务效果和教育作用往往收效甚微。因此我们要根据读者心理特点,从解读学生心理入手,提高服务育人手段,教育引导学生在自我察觉、反省的基础上,确立自我、自尊自律,使学生在自省中提高,也使我们的服务育人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很多人认为:大学生知识水准很高,道德修养也应该很高,毁书、偷书等不道德行为不应发生在其身上。其实,这些行为不能简单归结为道德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心理障碍、情感失衡问题,即由于心理素质的不良所导致的问题。“告知”虽能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但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会起到一定的消极强化的作用,因此,自身“觉察
4、”才是最有效的。在以往的服务育人方式中,我们在制定周密严谨的规章制度、入馆须知等方面花费了过多的精力与时间,并过度重视学生对规章制度形式上的学习及其摆放的位置。这在极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思考和道德情感的体验,违背“教育”一词的本身意义,使出于教育学生的良苦用心,在实践中却化作了缕缕青烟。其实服务育人应是一种关怀——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怀、对学生人格的尊重、终身发展的重视。这一点在我们高校图书馆的育人工作中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所以馆员要解读学生心理,采取有针对性的服务育人手段使学生在接受服务的同时“觉察”到教育的作用。 1采取创新的方式,制造“觉察”的情景 在研究学生心
5、理的基础上,我们要大胆进行服务育人方式的研究与创新——给学生制造“觉察”的情景,并加以适当引导,使其自省的精神得到培养。 2再创新中要注意理解和宽容学生 学生的心里都有自我求善、自我纠错的意向。我们的宽容有利于其自我纠错。相反,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更不可能“觉察”并改变其错误行为。 一位叫苏珊·格雷恩的美国新老师,在第一次上课时,便遇到了一位学生将一本大词典直接砸向老师的行为,这位老师只是走到他的面前,一字一顿地说:“对不起,若你能坐下,我很高兴。”犯错的同学面对教师的宽容,紧张地流汗了。当他坐下后,老师对他微笑着说:“小伙子,非常感谢你。”老师的宽容给了学生自
6、省时间和改错的机会。试想,当我们面对不道德行为发生,若用宽容给他以时间与机会并适当加以引导,学生会在思考的过程中自省、觉察。 理解和宽容学生中,馆员应多用换位思考。例如:对于没有接受过系统图书分类学教育的学生,他们不懂按分类号找书、放书是很可理解的,也许他们不用代书板是由于一时的疏忽或不了解;也许是入馆教育或服务不周所致;也许他太急于找到所需资料等等,这样,我们会在理解和宽容上做得更好,更利于实施使学生“觉察”错误的教育方法。 3创新中营造氛围树立榜样 社会心理学家阿希曾做过“群众压力研究”:数十名自己判断正确率超过99%的被试者,跟随大家一起做出错误判断的总比
7、率为37%,75%的被试者至少屈从了群体压力。这就是人的从众心理的体现。利用这种心理,馆员在服务育人创新中,要努力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带动大多数人表现出良好的行为,这样才利于不良行为者“觉察”、自省并改变。馆员利用一切可能将书架排列得井然有序,将卫生保持得相当整洁;学生扔掉的废纸,会被馆员随手捡起,没有责备与埋怨;学生遇到难题会与馆员探讨至下班之后。这样的环境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观察、思考、自省,进而“觉察”错误行为,并愉快地接受教育和改变自己。 社会学理论家班杜拉通过实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