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站越坝气流及雾流降雨试验研究(杨纪伟 李书芳 刘士和)

水电站越坝气流及雾流降雨试验研究(杨纪伟 李书芳 刘士和)

ID:7300378

大小:32.48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2-11

水电站越坝气流及雾流降雨试验研究(杨纪伟 李书芳 刘士和)_第1页
水电站越坝气流及雾流降雨试验研究(杨纪伟 李书芳 刘士和)_第2页
水电站越坝气流及雾流降雨试验研究(杨纪伟 李书芳 刘士和)_第3页
水电站越坝气流及雾流降雨试验研究(杨纪伟 李书芳 刘士和)_第4页
水电站越坝气流及雾流降雨试验研究(杨纪伟 李书芳 刘士和)_第5页
资源描述:

《水电站越坝气流及雾流降雨试验研究(杨纪伟 李书芳 刘士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水电站越坝气流及雾流降雨试验研究(杨纪伟李书芳刘士和)  摘要:以二滩水电站为背景对越坝气流与雾流降雨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来流条件和泄流方式对越坝气流回流区长度的影响。试验所得雾流降雨范围与原型观测成果近似一致,初步表明通过采用人工水雾形成雾源,在风洞中进行雾流降雨范围的模拟是可行的。 关键词:水电站;雾流;扩散 中图分类号:TV74文献标识码:A   水利工程建设中,要修建高水头电站并保证其安全运行,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泄洪消能问题及伴随着的泄洪雾化问题[1-6]。由泄洪所形成的雾化水流对电站厂房、电器设备、交通公路及水利工程

2、附近居民生活的影响很大,而影响雾流扩散的主要因素就是越坝气流场(包括水舌风)。文献[3]曾对越坝气流的运动进行了模型试验,但在试验中未考虑泄流方式和下游地形的影响。此外,迄今为止人们也尚未在风洞中开展过雾流降雨的试验研究。为加深对水电站越坝气流及雾化水流物理模拟的认识,我们以二滩水电站为背景,进行了本项试验。 1试验设备与试验方法   试验在环境风洞中进行,风洞为直流吹出式,全长24.6m,试验段截面0.8×1.1m2,长14m。风机由13kw的直流电机带动,并由可控硅整流器控制转速。为消除矩形试验断面上二次流对主流品质的影响,对试

3、验断面底部进行了削角处理,底部削角为45°×100mm。风洞收缩比为2.6,湍流度为1%—3%。在试验过程中,对大气边界层的模拟采用了如下方法:①采用1/4椭圆旋涡发生器的方法生成人工大气边界层,该方法利用在试验段进口设置的城垛式挡板、1/4椭圆片和粗糙元来生成人工大气边界层;②利用可调顶板来消除静压梯度的影响,由于试验段较长,气流在沿程发展中会产生静压梯度,这在实际大气中是不存在的,因而利用可调顶板,用改变试验断面尺寸的方法来消除静压梯度的影响。   本试验根据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99年对二滩水电站进行的原型观测数据[7],

4、模拟的是表孔或中孔全开条件下雾化水流在上游风场作用下的紊动扩散隋况。模型长度比尺λL.为1:1300,坝身材料用有机玻璃制作,周围地形用泡沫板制作,模型上、下游水位边界与挑流水舌上部边缘线均用塑料板来模拟。通过安装于水舌入水点的微射流喷头生成雾流,用于模拟原型水舌入水点附近的雾化水流状态,其模拟准则由动量比相似来控制。   在模型试验中,对越坝气流的风速场及雾流降雨强度进行了测量。气流运动速度用热球风速仪测量,在坝上、下游共布置了6个测量断面,其位置如下:以坝址所在处为坐标原点,垂向坐标为Y,以指向下游的方向为纵向坐标x的正向,对表

5、孔,分别选取X=一0.2、0.1、0.3、0.5、0.7和1.4m布置测量断面;对中孔,分别选取x=-0.2、0.15、0.3、0.5、0.7和1.4m布置测量断面,坝高H=15cm。   雾流降雨强度用自制的量筒测量,在坝下游共布置了21个测点。 2试验工况   试验前,首先对试验段无模型时风速沿程及沿垂向的变化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试验段大气边界层发展充分,满足试验需要。将模型放入风洞中,分别对三种大气来流条件下表孔全开或中孔全开时试验段的风速与降雨量进行测量,三种大气来流风速分别为2.15m/s、2.85m/s和3.75m/s

6、。 3试验成果 3.1越坝气流流速分布及流态分析   比较中、表孔时不同大气来流条件下的风速分布可知:各种工况下越坝气流流态基本一致。气流越过大坝后,因过流断面突然扩大和气流的强大惯性作用,形成膨胀性分离流。气流分离之后,主流经一定距离的调整又回到地面上,从分离点到再附着点的分离线与地面之间形成一个分离区,分离区在垂向又分为回流区和主流区,从再附着点至气流基本恢复到无分离干扰影响的正常状态处称为恢复区;在恢复区以后的边界层发展区域称为再发展区。图1给出了气流越过大坝后的绕流分区示意图。   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试验得到各工况下各断面

7、的风速分布,限于篇幅,图2只给出其中四种工况试验结果。由于回流区内出现反向流动,紊动强度较大,而试验所用热球测速仪只能感知单向风速,不能同时测出反向流风速,故图2中数据只能反映时均速度大小,不能反映速度方向。由图2可知,在y/H设回流区的纵向最大长度lmax与最大垂向高度hmax是反映越坝气流对雾流扩散影响的特征尺度。为对回流区的特征进行分析,以l与h分别表示回流区边界的纵坐标与横坐标。通过试验,得到不同试验工况下lmax的值如表1所示。图3则进一步给出了l/lmax~h/hmax的变化,并同时与李奇伟[3]、Muellen[8]的

8、试验成果进行比较。   由表1可知,对表孔,试验所得回流区纵向最大长度在6.53~7.6倍坝高度之间;对中孔,试验所得回流区纵向长度在5.87~6.8倍坝高度之间。由此可见,泄流方式对回流区的长度有影响,具体表现在表孔泄流条件下回流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