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7273829
大小:3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2-10
《第四单元循环系统疾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四单元 循环系统疾病第一节 病毒性心肌炎 一、病毒性心肌炎的中西医病因 1.中医病因 中医学无特定病名与本病相应,根据临床表现,主要属脏腑辨证中心气、心血、心阴和心阳不足。 ①外感因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功能不固,运化能力薄弱,最易感受邪毒致生本病。邪毒侵入多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从鼻咽而受,卫表而入,先犯于肺,继侵心脉,其病邪以温热邪毒为主;二是由口鼻而入,侵犯肠胃,蕴湿生热,阻滞心脉,其病邪以湿热邪毒为多。两者皆可损伤心之气血阴阳。 ②正虚因素:若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于调养,或大病、热病后气阴两虚,
2、心脉虚损,均为小儿发生本病的内在因素。一旦感受邪毒,侵入血脉,先损心体,继损心用,从而导致本病的发生与发展。 病机 本病的病变脏腑主要在心,无论是感受邪毒,还是正气虚弱,其共同的病理变化,都是心主血脉功能的失常。邪毒侵及心脉,留滞不去,损及心气、心血,心气不足难以鼓动血脉,心血亏虚则血脉难以充盈,阳不能宣其气,阴无以养其心。气血衰微则脉气不相顺接,日久脉络瘀阻,气血失调,心脏扩大,心律紊乱,脉来不整。 总之,本病邪毒侵心是致病之因,瘀血、痰浊为病变过程中的病理产物,气阴虚损是发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或以虚为主,或虚中夹实,病机
3、演变多端,要随证辨识,特别要警惕心阳暴脱变证的发生。 2.西医病因 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表明,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有20余种。其中以柯萨奇病毒(1~6型)最为常见。其次是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传染性肝炎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及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等。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主要包括:病毒直接侵犯心肌;变态反应或自身免疫反应损伤心肌细胞;可能与遗传有关。 二、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多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腹泻等先驱病毒感染史。其临床表现取决于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症状轻重相差悬殊。
4、轻者可无自觉症状,或表现为乏力、多汗、心悸、气短、胸闷、头晕、面色苍白。重型起病较急,可表现为心力衰竭或/和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也可发生猝死。 三、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 1.临床诊断依据 (1)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 (2)心脏扩大。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表现之一。 (2)心电图改变:I、Ⅱ、aVF、V5导联中2个或2个以上ST-T改变持续4天以上,及其他严重心律失常。 (3)CK-MB升高,心肌肌钙蛋白(cTnI或cTnT)阳性。 2.病原学诊断依据: (1)确诊指标:心内膜、心肌、心
5、包(活检,病理)或心包穿刺液检查分离到病毒,或用病毒核酸探针查到病毒核酸,或特异性病毒抗体阳性。 (2)参考依据:粪便、咽拭子或血液中分离到病毒,且恢复期血清同型抗体滴度较第一份血清升高或降低4倍以上;病程早期患儿血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用病毒核酸探针自患儿血中查到病毒核酸。 3.确诊依据: (1)具备临床诊断依据2项,可临床诊断为心肌炎。发病同时或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的证据者支持诊断。 (2)同时具备病原学确诊依据之一,可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具备病原学参考依据之一,可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 (3)凡不具备确
6、诊依据,疑似病毒性心肌炎,应给予必要的治疗或随诊,并根据病情变化,确诊或除外心肌炎。 四、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分型论治及西医治疗 1.中医分型证治 (1)邪毒犯心 证候:心悸气短,胸闷胸痛,发热,鼻塞流涕,咽红肿痛,咳嗽有痰,肌痛肢楚,头晕乏力,舌质红,舌苔薄,脉数或结代。 治法:清热解毒,宁心安神。 方药:银翘散加减。 常用:金银花、薄荷、淡豆豉清热透表;板蓝根、贯众、苦参、蚤休、玄参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太子参、麦冬益气养阴。 (2)湿热侵心 证候:心悸胸闷,寒热起伏,全身肌肉酸痛,肢体乏力,恶心呕吐,腹痛泄
7、泻,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结代。 治法:清热化湿,宁心安神。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常用:葛根清热解表;黄连、板蓝根清热解毒化湿;苦参、黄芩清化湿热;陈皮、石菖蒲、茯苓、郁金行气化湿安神。 (3)痰瘀阻络 证候:心悸不宁,胸闷憋气,心前区痛如针刺,脘闷呕恶,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体胖,舌质紫暗,或舌边尖见有瘀点,舌苔腻,脉滑或结代。 治法:豁痰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瓜萎薤白半夏汤合失笑散加减。 常用:全瓜蒌、薤白、半夏、姜竹茹豁痰宽胸;蒲黄、五灵脂、红花、郁金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4)气阴亏虚
8、证候:心悸不宁,活动后尤甚,少气懒言,神疲倦怠,头晕目眩,烦热口渴,夜寐不安,舌光红少苔,脉细数或促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方药:炙甘草汤合生脉散加减。 常用:炙甘草、党参益气养心;桂枝温阳通脉;生地、阿胶滋阴养血以充血脉;麦冬、五味子养阴敛阴;酸枣仁宁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