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7267166
大小:34.62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2-09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问题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问题的思考 摘要:柴达木是我国首批“13个循环经济试验区”中面积最大、行政区划最完整的试验园区。如何进一步推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发展,探索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以最大限度地推动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文章对当前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加快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的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问题;对策 XX年10月27日,国家正式批准柴达木为全国第一批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的产业园区和“十一五”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循环经济试验园
2、区。与全国其他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相比,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一是自然条件特殊,柴达木盆地作为青藏高原唯一一个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地域广阔,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特殊,盆地面积占青海全省面积的28%。二是资源组合配套,试验区内蕴藏了丰富的盐湖资源和石油天然气、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等各种资源,特别是这些资源间的关联性强、融合度高,是国内少见的资源能源集中地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现已走向了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竞争优势重大转变的科学发展新阶段。但由于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底子薄、基础差,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加速发展过
3、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亟待我们解决。 一、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基础设施建设仍显落后。从总体上看,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依然不能满足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一是电网覆盖程度仍然不足,至今一些重点工矿区还未实现大电网覆盖,电力保障能力极其薄弱,项目建设受到严重制约。二是交通运输条件仍待改善,试验区内道路均为简易便道,资源、产品运输难度大,成本高。铁路未能全线开通,有的尚在规划阶段。随着试验区的快速发展,区内的资源和产品运输压力日趋突出,资源、产品的运输问题亟待解决。三是水资源短缺,工程性缺水严重。目前试验区区
4、域内急需建设的水库因无资金来源尚不能开工建设。格尔木万亩灌区改造工程因资金不足,进展缓慢。 第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综合开发水平偏低。试验区科研力量还较薄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限,一些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共性问题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难题还未解决,高水平、多层次、稳定型的科技支撑与服务网络体系尚未形成。生产工艺方面的关键性技术至今未能取得产业化突破,资源综合利用仍处于低级阶段。 第三,地质勘查严重滞后,资源保障程度低下。区内地质勘查基本上处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普查水平,资源成矿带、柴达木盆地水资源等勘查严重不足,资源勘查十分滞后,后备资
5、源储备不足的问题日趋突出,不能适应试验区规模化、集约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第四,节能减排的压力和矛盾突出。随着近年来一大批工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和陆续建成投产,高耗能工业企业所占比重不断增加,能耗呈持续上升趋势。百万吨钾肥综合利用工程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后,能源消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进一步增加,节能减排压力日趋增大。 第五,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国家《循环经济促进法》虽然已出台,但促进的政策措施尚很笼统,难以操作,缺乏具体的产业、投资、财税、信贷、环保、资源配置、土地等方面鼓励发展的优惠政策,试验区的建设和发展存在诸多
6、体制、机制和政策不能满足加速发展的障碍和制约,亟待解决。 二、加快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面对诸多难题,为进一步加快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建设,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转变思想观念 要牢固树立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辨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产业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更新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的倾向,破除狭隘、封闭的属地观念,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所有制界限,充分认识循
7、环经济在带动区域发展中的联动效应;充分认识工业园区在培育产业集群中的集聚效应;充分认识产业链条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连带效应,按照依托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要求,支持、服务、协调好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和重点园区建设。 强化组织领导机构 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在循环经济建设方面的领导和综合协调能力,将循环经济建设纳入议事日程,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意见和实施方案,抓好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切实做到政策到位、措施到位、行动到位,使各方面的工作都能围绕发展循环经济来推进。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制度,改进干部考评机制,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成效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8、做到既看经济指标,又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