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968732
大小:32.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1-31
《爱学习爱读书主题班会教案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爱学习爱读书主题班会教案1 一、教育目标 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懂得学习要靠勤奋,不能投机取巧,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找到适合自己学习方法,努力学习,取得优异成绩。 二、主题 爱读书爱学习 三、内容 在轻柔的背景音乐中,师生讲述古今名人爱读书、爱学习的故事,提出思考问题,明白道理,积累名言,指导实践。 四、形式 师生互动,讲故事,突出爱读书、爱学习的思想。 五、过程 (一)准备阶段 1、准备活动中涉及的文章、音乐、图片。 2、创作主题班会演示文稿。 3、收集勤奋学习的名言、警句。 4、布置会场。 (二)
2、实施阶段 1、学生讲述古代名人读书的故事 (1)孔子每事问。 (2)悬梁刺股。 (3)映雪读书。 (4)警枕励志。 2、师:孔子每事问,孙敬悬梁、苏秦刺股,孙康映雪读书,司马光警枕励志,这些古人在艰苦的条件下设法坚持读书,有的成为儒学大师,有的称为著名的学者。那么,同学们能讲一讲现代名人读书的故事吗? 3、学生讲述现代名人读书的故事 (1)闻一多醉书。 (2)华罗庚猜书。 (3)侯宝林抄书。 (4)张广厚吃书。 (5)高尔基救书。 4、师:同学们知道这么多的名人读书的故事,能不能完成下面的连线题呢?
3、三年不窥园李密 韦编三绝匡衡 牛角挂书欧阳修 炼字炼句董仲舒 囊萤照读孔丘 凿壁偷光车胤 (学生回答,并讲述故事。) 5、同学们,这些名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现在,交流自己收集的勤奋学习的名言、警句。请同学们选择最能激励自己学习进步的一条抄下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2)将勤补拙。——黄庭坚 (3)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朱熹 (4)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善未笃。——王守仁 5、讨论时。(多媒体出示下列
4、内容) 同学们为什么而学习? 张华说:“为将来能出国留学,过舒适的生活而学习。” 李贤说:“父母要我学,我不学他们会伤心的。” 刘丽说:“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繁荣,更强大,走在世界前列而学习。” 赵凌说:“我也不清楚为什么学,没仔细想过。” 你赞成谁的观点?不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分析一下,持哪种观点,学习会产生强大而持久的动力? 6、学生根据上述材料进行讨论。 7、学生代表交流汇报。 五、总结 1、同学们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2、学生畅所欲言。 3、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许多名人刻苦
5、学习的事例,我们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优良的品质。让我们用知识作为我们飞向天空的翅膀,学习前人好学不倦的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爱学习爱读书主题班会教案2 一、活动目的 1.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从课外书中获取知识,增长见闻. 2.指导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二、活动过程 主持人甲:从我们懂事那天起,爸爸妈妈就会对我们说:长大后,你要好好读书。 主持人乙:进入小学后,在老师的教导下,我们认识了aoe,学会了读书写字。 乙:从此,一位良师益友就走入了我们的生活,那就是——书。 甲:古人
6、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种粟. 乙:现在的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我们精神的粮食。 甲:是啊,,从书中我们认识了<<白雪公主>>,知道了<<十万个为什么>>,明白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乙:今天,就让我们与书成为朋友,让心情在书的海洋中遨游。 合:《我爱读书》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甲:全体起立,出旗,敬礼。唱队歌。请坐。 第一章:爱读书。 甲:为什么我们要读书呢?这个问题好像几百年以前就有人问了。 乙:那么,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呢? 甲:那就请我们班级
7、里最近被评为读书小标兵的几个同学来谈谈他们的体会吧! (学生介绍) 甲:听了他们的介绍,大家都明白了吧,其实,读书不但能给我们带来知识,更能给我们带来乐趣。 乙:说到乐趣,我就想起了我的小表弟,他可是个十足的小书迷,在他身上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大家想看看吗? (小品表演:书迷) 甲:读书,让我们成为有根的人,读书,让我们成为高尚的人。 乙:请听诗朗诵《我爱读书》。 第二章:读好书。 甲:我们知道了要读书,那么,什么样的书才适合我们小学生读呢? 乙:请大家来说说吧!谁愿意先说。 (学生讨论) 甲:我们班级里有
8、很多同学喜欢看漫画,经常拿着漫画书看了又看。大家觉得这样好不好呢? (学生讨论) 乙:看来读书也要有选择啊,下面,请小组长来给我们推荐几本适合我们看的书吧! (好书推荐) 甲:选择了好书,还要有好的读书方法。 乙:说到这个,小猴子淘淘可有话要说了。请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