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924839
大小:33.06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1-31
《乡镇信访工作的分析与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乡镇信访工作的分析与思考乡镇信访工作的分析与思考 信访工作是获取群众信息的重要来源,是观察社情民意的窗口。胡锦涛同志曾指出:“信访工作是我们党和政府发扬民主、体察民情的重要渠道。”保持信访渠道的畅通,对于党组织了解本地区社会情况,发现政策及工作上的失察、失误,了解有关干部和单位的工作情况,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具有重要意义。乡镇是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紧密的基层政权,乡镇的信访工作也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稳定农村大局的基础性工作。当前如何充分发挥信访工作职能,妥善解决群众上访问题,已成为乡镇党委
2、、政府必须积极探索和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乡镇信访工作的现状 乡镇信访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是县各相关的部办委局批转的信访件,二是群众直接到乡镇政府的上访行为;其中,群众直接到乡镇上访是最主要渠道。 乡镇信访工作的主要内容 从工作以来我所接触的信访事件看,乡镇的信访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邻里纠纷。虽然不乏少数群众为了“讨个说法”,而将邻里间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纷争摆上台面;当然更多的还是或多或少地牵涉到了群众的实质利益,如田地归属、堰塘和山林的租赁承包等。 2.政府债务。
3、乡镇负债运作的现象非常普遍,其形成原因也比较复杂,在乡镇财政十分艰难的情况下迅速偿清这些债务确实不容易。但“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群众为了尽快讨回自己的应得利益,也不得不耐着性子一次一次往乡镇政府跑。 3.政策咨询和落实。乡镇配套改革要求进一步凸现政府的服务职能,成为人民群众的政策“咨询台”,成为基层党员干部贯彻落实各项政策的“监管站”。当前,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正在深入进行,这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群众迫切需要乡镇为其提供有力的政策指导。而诸如群众对“入户费”收取等村规民约
4、合理性的质疑,也常常通过到乡镇上访这条渠道来解决。 4.领导期许兑现。有个别领导,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常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为了把眼前的事情顺利办妥,不讲政策,违反原则,轻易许诺,从而为以后不能兑现诺言时被群众长期纠缠埋下隐患。也有个别领导,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只求暂时解脱,随意确定办理时间,事后又不认真落实,导致群众为同一事件多次上访。 5.工资待遇的落实。当前社会处于一个转型期,各项改革进行得比较频繁。作为乡镇来讲,全面的综合配套改革分流了大批乡镇党政干部,还有随着“七站八所”的转制,
5、其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下岗分流人员的补偿和保险等。对于这些政策性问题,他们也只是一味地仰仗乡镇寻求解决出路。 另外,还有如农田缺水、生活困难等实际问题,合同履行和纠纷的裁决等“分外”的工作,及其它一些类似于因计划生育超生罚款并遭拘留,家属来政府请求通融等荒唐事件。总之,乡镇信访工作的内容十分庞杂,涉及的又大多是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处理起来自然困难重重。 乡镇处理信访事件的主要方式 平心而论,乡镇对信访工作的态度还是比较慎重的,也力求搞好。因为它是确保一方平安和乡镇机关得以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
6、但是,在现实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下,乡镇在处理信访事件时,又形成了其独特的方式。具体来说,这些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思想说服。这是当前乡镇处理信访事件的常用方式。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说服工作,使上访群众平息心头的不快。特别是乡镇职能转换和新的《信访条例》颁布实施以后,除了个别故意“找茬”的以外,乡镇信访工作人员基本能够心平气和地对待,尽量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 2.推拖战略。这是乡镇处理信访事件的一种主要方式。当然,这类事件涉及的大多是一些很现实的利益分配问题,或是一些当前状况下乡镇难于解决
7、甚至根本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对于此类问题,乡镇为避免引火烧身,寻求暂时“解脱”,不做实质调解工作;上访群众自感别无他途,也认准了这根“救命稻草”,双方打起了“持久战”。 3.移交村组。这是少数乡镇信访干部工作中一种十分省事的处理方式。他们对上访群众的事实陈述不用心去倾听,对问题产生的原因不仔细去分析,对群众合理的信访要求不努力去满足,只是将它一揽子移交给更基层的村干部或调解员,自己只等处理意见和情况汇报,完全卸去了自己的工作责任。 二、乡镇信访工作现状产生的原因 乡镇为何会出现信访“泛滥”的状
8、况呢?客观上讲,当前所处的社会转型期,带来利益关系的不断调整和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利益结构的深刻变化,是最主要的宏观因素。这是一种社会气候,社会的变革,使得一些积累多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集中显现。具体剖析,乡镇信访的大量涌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群众的法制观念淡薄。在乡镇工作中我了解到,有相当一部分信访事件实际上并不在乡镇政府的管理职权范围内。一些需要司法机关处理的纠纷案件,群众凭借以往的“惯例”,纠集于政府门口。这除了表现出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