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疫情时代公共品格教育

论后疫情时代公共品格教育

ID:69200110

大小:65.64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10-30

论后疫情时代公共品格教育_第1页
论后疫情时代公共品格教育_第2页
论后疫情时代公共品格教育_第3页
论后疫情时代公共品格教育_第4页
资源描述:

《论后疫情时代公共品格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论后疫情时代公共品行训练摘要:在快速进展和不断变革的时代,科技进步,全球一体化的同时也带了庞大风险,面对疫情席卷的危机,引发了对训练自身的反思,训练培育的人应当是具有公共理性,秉持公共价值和公共精神能够参加公共生活,进行公共合作的“公共人”,在疫情的检验下,暴露出社会心理调控失调、公共精神缺乏,迫切需要公共品行训练回来;后疫情时代,训练应通过学校训练、家庭训练和社会实践共同培育青少年的公共品行;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进入到飞速进展的新阶段,同时也进入高风险和高危机的社会进展阶段,自然的、人为的灾难频发;2021年新型冠状肺炎席卷全球,在这场公共危机面前,社会各个系统经受着严

2、肃的考查,训练也无不例外;在训练场域,与其说疫情是考查,不如将其视为注视自身的镜子,疫情引发训练对自身反思,学界产生了许多的相关话题,比如探讨如何进一步开展生命训练、安全训练、健康训练、或是线上教学对传统教学带来的冲击和张力以及在后疫情时代我们的训练将走向何处的价值关怀问题等;在今后,疫情常态化和后疫情时代的语境下,我们的训练如何培育人,如何实现人的全面进展,训练培育的人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更好的参加社会生活和适应将来,这些都是在后疫情时代我们应赐予积极回应的;训练的基本功能是人的社会化,和人的人性化,训练既要培育“个体”的人也要培育“社会”的人;而我们培育的“个体人”不是原

3、子化的个体人,而是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社会所需要的人格形状,是具有公共理性精神以及公共德性品质的“公共[1]人”,这才是民主法治社会所需;一、后疫情时代呼吁公共品行训练的回来(一)疫情中社会心理调控的失调在疫情进展的最初阶段,谈“疫”色变,人人自危,成了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在疫情的惯性下,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程度的群体认同和群际偏见,即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贬损或抬高的社会知觉偏见;[2]比如,疫情在武汉爆发时,人们对各地“武汉人”,“湖北人”的人为标签,而这种非理性的排斥甚至鄙视,导致了社会心理调控的失调,和人际交往关系的异化;再如,网络平台中多次曝光的疑似感染者用污染的纸巾涂抹电

4、梯按键;而此类社会心理倒塌的大事,都急需一种统领的“公共”精神去施以援建;(二)疫情中暴露的公共精神匮乏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差序格局”的人际关系结构,以自己为中心依据亲缘性的等级排列关系结构;在中国人特有的以宗族为基础的人情文化的厚重土壤中,公共精神的生长很简单养分不良;在抗击疫情的基层工作中,即便是在一些“以邻为壑”实行严密抗疫封锁措施的地区,有外来人员路过或到访时,假如有本社区熟人前来“打招呼”,便很简单被顺当放行,“不想拦、不愿拦、不敢拦”的情形时有发生;[3](三)公共品行训练的回来放眼全球,品行训练已成为各个国家训练领域的基本内容;品行训练绝非可以悬置

5、于生活世界和整体道德训练历史图景之外的固有的抽象物,特别在后疫情时代的语境下,无论是公共品行训练目的挑选和价值取向的勘定,品行训练应以当下的时代特点和现实问题相契合;1、公共品行训练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的必要条件疫情后,或是疫情常态化的今日,我们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应当过什么样的生活,基于这些价值论上的问题,品行训练对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回应是疫情带给训练反思的应有之义;公共品行是人社会化的一种必需,公共品行训练不是一种对于人性的束缚,而是一种对于人性光辉的彰显和发扬,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条件之一;2、公共品行训练是开展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当前学校道德训练面临着个体化困

6、境,个体分化力气的不断加剧以及竞争性的增强,使得青少年同学易于陷入封闭化、私利化、自我中心化的个体化生存状态;学校道德训练应推进公共理性的训练,促进人的公共理性的思维立场、协商意识以及批判才能的进展;[5]面对疫情带来的公共危机,社会需要学校道德训练能担负起培育人公共品行的重任;一是要开展能够激发公共理性的思维的训练,引导青少年同学摆脱私人理性以及私人利益的狭隘的思维立场的束缚,从公共的善以及社会的根本正义的角度来摸索公共问题;二是公共品行训练要注意培育公共协商才能的训练,培育青少年的协商对话的意识和才能的提升;二、公共品行训练的包蕴和结构(一)何为品行品行来源于希腊词Kara

7、cter,意为“雕刻”逐步进展为标识或者符号,后来延长为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和道德构成;对于品行的熟悉,有的学者在价值层面争论品行问题,托马斯里克纳从价值的角度解析了品行;他认为,品行价值分为两类:道德上的和非道德上的;[6]仍有的学者在行为的视角注视,如瑞安和博林认为,品行是心智习惯和道德习惯的总和;[7]在特点的维度动身,特性的圣里克认为,品行是“个体所具有的区分于他人的特点”,品行使个体的特性凸显,并“形成个人、群体乃至民族的心理和道德特点”;[8]谢狂飞认为,品行不仅浸润着很强的社会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