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885929
大小:4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1-29
《第16课《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16课《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教学设计课程标准 阐述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探讨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日本明治维新前的社会状况。 简述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理解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 初步运用比较的方法,探讨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不同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提高学生比较阅读、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日本明治维新是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通过武装倒幕,建立起以天皇为首
2、的政权,实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从而使日本逐步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认识到国家、民族要屹立于世界,就要顺应历史发展要求,选择适合国家、民族发展的道路。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重新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需进一步加强,这已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少微弱一些,需要教师不断的给予激励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难点 探讨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及重大影响,同时加强阅读、分析、比较等能力的培养,体会日本不断对外学习的精神。教学准备 1、
3、学生准备 查阅日本明治维新前后的有关情况资料,了解武士阶层。 复习中国戊戌变法的有关史实。 2、教师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课件内容包括:明治维新前日本的历史简况、插图、中国戊戌变法的有关史料,以及明治维新的内容和日本状况。教学方法 学生、教师平等参与课堂活动,通过阅读、比较、分析、讨论等方法,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教学设想 本课所学内容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这次改革的背景与中国戊戌变法前的情况非常类似。学生在学习中国历史时,留下的遗憾――为什么戊戌变法不能成功呢?或许通过本课的学习,进行比较分析,能对中国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更
4、能让学生领悟改革创新的精神对国家民族的巨大作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对本课知识的学习外,还要复习以前所学知识,进行比较,以生成新知识,初步尝试以史为鉴,指导现实生活,重新认识当前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布置预习:1.收集日本明治维新前后的社会状况资料,有绘画爱好的同学绘制一幅你心中的武士图。 2.整理中国戊戌变法的有关史料:变法前的背景,变法的经过、内容及结果。教学过程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近邻。在历史的长河中,日本也同中国一样,遭受过西方列强的入侵,但和中国不同的是,他们摆脱了危机,获得了新生。今天我们就来回顾这
5、一段历史――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 全体学生齐读课文引言部分。 展示武士和P.85页图片。 学生:根据收集资料讲述有关武士的来历,学生根据收集资料讲述日本明治维新前的情况。 一、幕府统治的危机 教师:要求学生明确什么是天皇,什么是幕府统治。 学生:展示所收集资料:日本明治维新前的社会状况。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和所收集的材料,了解武士的来历,分析幕府统治危机的表现。(从德川幕府颁布锁国令,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以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入侵等方面分析)概括分析内容: 内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手工工场主、商人、地主、富农――封
6、建统治) 外患:严重的民族危机(日本――西方列强) 学生展示收集的有关中国戊戌变法前的状况资料。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归纳:中国、日本情况对比。 相同点: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国内严重的阶级矛盾; 外部严重的民族危机。 不同点:日本封建势力相对薄弱,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和分化日益激烈; 中国以慈禧为首顽固派势力强大。 教师过渡: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幕府统治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已经具备了进行资产阶级改革的基本条件。那么日本怎样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危机,这一历史使命由谁来承担呢?(武士) 二、挟天皇以倒
7、幕 教师提问:日本在内忧外患的局面下,武士阶层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学生回答:由于经济地位的变化,武士由幕府统治的支柱变成了倒幕派的中坚力量。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课前准备的资料,说明明治时期的改革派与中国戊戌变法时期的改革派有何不同。 学生展示分析。(略) 教师点评:倒幕派有权、有武装、有人民支持; 维新派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没有兵权、财权; 通过对比以及变法的各自结果可见,武装斗争和发动人民群众是维新改革成功的关键。 教师导课:倒幕派打着恢复天皇权力的旗号,反对幕府统治。1868年在伏见、鸟羽一战中,打败幕府军
8、,推翻幕府统治,为明治维新扫清了障碍,下面我们学习本课重点: 三、迈入近代社会的维新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根据明治维新的内容分析其性质和目标。(讨论) 师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