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

ID:6857310

大小:3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1-28

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_第1页
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_第2页
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_第3页
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_第4页
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年)。主要症状:胃脘痛(胀痛、刺痛、隐痛、剧痛及喜按、拒按)、脘腹胀满、嘈杂泛酸、善叹息、嗳气频繁、纳呆食少、口干口苦、大便干燥。次要症状:性急喜怒、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小便淡黄。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第一项加次证2项即可诊断。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2008年,黄山)。(1)

2、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中上腹痛伴反酸者。(2)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穿孔或现症者。(3)胃镜证明消化性溃疡。(4)X线钡餐检查证明是消化性溃疡。(二)疾病分期A1期:胃镜下见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覆盖厚白苔,可伴有渗出或血痂,周围潮红,充血水肿明显。A2期:胃镜下见溃疡覆盖黄色或白色苔,无出血,周围充血水肿减轻。H1期:胃镜下见溃疡处于愈合中期,周围充血、水肿消失,溃疡苔变薄、消退,伴有新生毛细血管。H2期:胃镜下见溃疡继续变浅、变小,周围黏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S1期:胃镜下见溃疡白苔消失,呈现红色新生

3、黏黏膜,称红色瘢痕期。S2期:胃镜下见溃疡的新生黏黏膜由红色转为白色,有时不易与周围黏膜区别,称白色瘢痕期。(三)证候诊断1.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攻窜两胁;善太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返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2.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色淡苔白;脉缓弱。3、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喜暖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质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或迟。4、

4、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脉弦数或脉弦。5、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脉细数;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苔。二、治疗方案(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胃不和证治法:疏肝理气。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陈皮、白芍、枳壳、海螵蛸、麦芽、三七粉(冲服)、香附、佛手、元胡、甘草。中成药:气滞胃痛颗粒、胃苏冲剂、复方田七胃痛胶囊等。2、脾胃气虚证治法:健脾益

5、气。推荐方药:四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厚朴、木香、砂仁、三七粉(冲服)、海螵蛸、炙甘草。中成药:香沙六君子丸等。3、脾胃虚寒证治法:温中健脾。推荐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党参、白芍、白术、陈皮、干姜、白及、三七粉(冲服)、茯苓、大枣、饴糖、甘草。中成药:虚寒胃痛冲剂、附子理中丸、温胃舒颗粒等。4、肝胃郁热证治法:疏肝泻热。推荐方药:化肝煎加减,栀子、丹皮、青皮、陈皮、浙贝母、黄连、海螵蛸、白及、三七粉、茯苓、甘草。中成药:丹栀逍遥丸。5、胃阴不足证治法:养阴益胃。推荐方药:益胃汤加减,沙参、麦冬

6、、白及、三七粉、生地、佛手、玉竹、白芍、百合、甘草。中成药:阴虚胃痛颗粒。(二)针灸治疗1、肝胃不和证选穴:中脘、内关、足三里、阳陵泉、合谷、太冲。针刺手法以泄法为主,重在泻肝气以和胃气。以上腧穴可以交替针刺。2、脾胃气虚证选穴:中脘、内关、足三里、脾俞、胃俞。针刺手法以补益为主。以上腧穴可以交替针刺。3、脾胃虚寒证选穴:足三里、血海、关元、天枢、里内庭、脾俞、章门。针刺手法以补益为主。以上腧穴可以交替针刺。4、肝胃郁热证选穴:内关、中脘、足三里、阴陵泉、上巨虚、太冲、内庭等穴。针刺用泄法。以上腧穴可以交替

7、针刺。5、胃阴不足证选穴:脾、胃、中脘、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等穴,针刺用补法。以上输血可以交替针刺。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多功能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治疗。(三)中药穴位敷贴中医辩证穴位贴敷分为寒、热两个证型,在治疗过程中均可以取中脘、上脘、脾俞、胃俞、足三里五穴进行中药穴位贴敷。1、寒证:吴茱萸、小茴香、细辛、冰片2、热证:黄连、黄芩、乳香、没药使用:辩证选用上述各组药物,加适量凡士林调成糊状,置于无菌纺纱中,贴敷于穴位,胶布固定。亦可选用奇正消痛贴、胃脘痛、元胡止痛贴、暖脐膏等取中脘、上脘、胃

8、俞、脾俞、足三里五穴贴敷。(四)热敏灸疗法热敏部位以腹部、背部及小腿外侧为热敏穴位高发区,多出现在中脘、肝俞、脾俞、阳陵泉、足三里等区域。每次选取上述1-2组穴位,每天1次,10次1个疗程。每次治疗以灸至感传消失为度,疗程间休息2-5天,共2-3个疗程。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多功能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治疗。(五)其他治疗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可选用镜下喷洒三七、白芨粉。(六)护理1、饮食调护(1)少量多餐定时定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正文描述:

《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年)。主要症状:胃脘痛(胀痛、刺痛、隐痛、剧痛及喜按、拒按)、脘腹胀满、嘈杂泛酸、善叹息、嗳气频繁、纳呆食少、口干口苦、大便干燥。次要症状:性急喜怒、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小便淡黄。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第一项加次证2项即可诊断。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2008年,黄山)。(1)

2、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中上腹痛伴反酸者。(2)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穿孔或现症者。(3)胃镜证明消化性溃疡。(4)X线钡餐检查证明是消化性溃疡。(二)疾病分期A1期:胃镜下见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覆盖厚白苔,可伴有渗出或血痂,周围潮红,充血水肿明显。A2期:胃镜下见溃疡覆盖黄色或白色苔,无出血,周围充血水肿减轻。H1期:胃镜下见溃疡处于愈合中期,周围充血、水肿消失,溃疡苔变薄、消退,伴有新生毛细血管。H2期:胃镜下见溃疡继续变浅、变小,周围黏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S1期:胃镜下见溃疡白苔消失,呈现红色新生

3、黏黏膜,称红色瘢痕期。S2期:胃镜下见溃疡的新生黏黏膜由红色转为白色,有时不易与周围黏膜区别,称白色瘢痕期。(三)证候诊断1.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攻窜两胁;善太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返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2.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色淡苔白;脉缓弱。3、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喜暖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质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或迟。4、

4、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脉弦数或脉弦。5、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脉细数;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苔。二、治疗方案(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胃不和证治法:疏肝理气。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陈皮、白芍、枳壳、海螵蛸、麦芽、三七粉(冲服)、香附、佛手、元胡、甘草。中成药:气滞胃痛颗粒、胃苏冲剂、复方田七胃痛胶囊等。2、脾胃气虚证治法:健脾益

5、气。推荐方药:四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厚朴、木香、砂仁、三七粉(冲服)、海螵蛸、炙甘草。中成药:香沙六君子丸等。3、脾胃虚寒证治法:温中健脾。推荐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党参、白芍、白术、陈皮、干姜、白及、三七粉(冲服)、茯苓、大枣、饴糖、甘草。中成药:虚寒胃痛冲剂、附子理中丸、温胃舒颗粒等。4、肝胃郁热证治法:疏肝泻热。推荐方药:化肝煎加减,栀子、丹皮、青皮、陈皮、浙贝母、黄连、海螵蛸、白及、三七粉、茯苓、甘草。中成药:丹栀逍遥丸。5、胃阴不足证治法:养阴益胃。推荐方药:益胃汤加减,沙参、麦冬

6、、白及、三七粉、生地、佛手、玉竹、白芍、百合、甘草。中成药:阴虚胃痛颗粒。(二)针灸治疗1、肝胃不和证选穴:中脘、内关、足三里、阳陵泉、合谷、太冲。针刺手法以泄法为主,重在泻肝气以和胃气。以上腧穴可以交替针刺。2、脾胃气虚证选穴:中脘、内关、足三里、脾俞、胃俞。针刺手法以补益为主。以上腧穴可以交替针刺。3、脾胃虚寒证选穴:足三里、血海、关元、天枢、里内庭、脾俞、章门。针刺手法以补益为主。以上腧穴可以交替针刺。4、肝胃郁热证选穴:内关、中脘、足三里、阴陵泉、上巨虚、太冲、内庭等穴。针刺用泄法。以上腧穴可以交替

7、针刺。5、胃阴不足证选穴:脾、胃、中脘、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等穴,针刺用补法。以上输血可以交替针刺。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多功能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治疗。(三)中药穴位敷贴中医辩证穴位贴敷分为寒、热两个证型,在治疗过程中均可以取中脘、上脘、脾俞、胃俞、足三里五穴进行中药穴位贴敷。1、寒证:吴茱萸、小茴香、细辛、冰片2、热证:黄连、黄芩、乳香、没药使用:辩证选用上述各组药物,加适量凡士林调成糊状,置于无菌纺纱中,贴敷于穴位,胶布固定。亦可选用奇正消痛贴、胃脘痛、元胡止痛贴、暖脐膏等取中脘、上脘、胃

8、俞、脾俞、足三里五穴贴敷。(四)热敏灸疗法热敏部位以腹部、背部及小腿外侧为热敏穴位高发区,多出现在中脘、肝俞、脾俞、阳陵泉、足三里等区域。每次选取上述1-2组穴位,每天1次,10次1个疗程。每次治疗以灸至感传消失为度,疗程间休息2-5天,共2-3个疗程。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多功能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治疗。(五)其他治疗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可选用镜下喷洒三七、白芨粉。(六)护理1、饮食调护(1)少量多餐定时定量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