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学年第一学期初一语文期末质量分析

2006学年第一学期初一语文期末质量分析

ID:6796632

大小:4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1-26

2006学年第一学期初一语文期末质量分析_第1页
2006学年第一学期初一语文期末质量分析_第2页
2006学年第一学期初一语文期末质量分析_第3页
2006学年第一学期初一语文期末质量分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2006学年第一学期初一语文期末质量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06学年第一学期初一语文期末质量分析一、基本情况的说明:为更好的检验“二期课改”新教材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效果,故在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对全区30所初中进行质量监控。本次质量监控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内容分为两大模块:阅读(58分)和写作(42分,包括2分写字分):其中阅读分为文言文阅读(25分)和现代文阅读(33分)两部分。全区30所初中学校,参加本次考试的实际考生有5118人,全区总分为411757分,全区平均分为80.5分(其中第一的学校平均分为86.69分,第三十的学校平均分是73.62分,两者相差13.07分),其中超过区平均的有12所,低于

2、区平均的18所。全区及格人数为4903人,区及格率为95.80%(及格≧60分),有4所学校的及格率为100%,区优秀人数为478人,区优秀率为9.34%(优秀≧90分)。二、抽样逐题得分分析:㈠文言文阅读(25分):第1题:默写并根据要求填空(10分,共5小题,每小题2分)。得分率74.4%。检测范围:初一语文全册的每周一诗、课内要求背诵的精讲文言散文。题型:为传统式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类。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古诗文积累的情况,通过学生学习古代优秀的文化,不断积累古诗文,让学生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1——4小题为传统式默写,其中失误的主要原因是:①不能背诵相关的诗句。②写错字、别

3、字、漏字等。原因分析:从全区情况来看,学生的默写得分率不是最理想,第一种失分的情况是部分学生没有下工夫背诵,当然也不排除其中有智力方面和学习态度方面的原因。第二种失分的情况占相当的比重,如:“两”写成“二”;“性灵”写成“灵性”;“拂”写成“佛”、“弼”等;“袒”写成“坦”等;“矫”写成“娇”、“骄”。这些学生是能背诵的,但主要是死记硬背的多,不甚理解其诗句的真实含义,往往在平时默写中经常犯同样的毛病。理解性默写的失分除了上述两种情况外,还有就是学生没有读懂题意,不能根据题意所提供的要求来答题。本题中具体表现为不能区分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两种描写手法,如:“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

4、,矫首昂视,神态与苏黄不属。”其实如果教师和学生平时教学和学习中明确了词句的内在含义,在细细地品读一番就不会不知如何选择哪句话了,还是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造成的失误。第2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共2小题,每小题1分)得分率76%。本题考查两个实词:①称:“符合,相当”(选自《伤仲永》);②俱:完全,全部,都。(选自《明湖居听书》)。其中失误的主要原因是:①根本做不出。②不能准确理解实词的含义。原因分析:这两个实词都是课文内的注释。从全区情况来看,学生的默写得分率不是最理想,第一种失分的情况是部分学生没有下工夫背诵,当然也不排除其中有智力方面和学习态度方面的原因。第二种

5、失分的情况占相当的比重,如:“称”解释为“对称”。“俱”解释为“具备”等,从学生的回答来看,主要是学生“望文生义”的现象较重,不能把词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而造成的失分。第3——6题:课内文言文阅读语段(7分,共4题)。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散文中涉及的文学常识的积累,要求写出《口技》的作者是谁?得分率64%。许多学生将“林嗣环”的“嗣”4写错而导致失分,说明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中师生还不够重视笔划多的字的识记,往往是音形义分离。第4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散文中涉及的实词的积累。得分率8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的“间”的含义:夹杂。学生理解为“中间”,主要是学生“望文生义

6、”,不能把词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而造成的失分。第5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散文中涉及的句子的理解。得分率78%。“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句中的“股”和“走”两个关键词没有译出或译错,语句翻译成现代文时句子不够通顺。主要原因是没有落实句子中的实词含义的理解,不能联系上下文,将句子放到文中去解释。第6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散文中主旨和中心的理解。得分率100%。主要是师生对文章的主旨和中心的理解掌握得较好。第7——9题:课外文言文阅读语段(6分,共3题)。第7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散文中涉及的实词的理解。得分率100%。“启”的含义是“开,打开”,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第8题主

7、要考查学生对古代散文中涉及的句子的理解。得分率80%。“其巾袍而髯者为东坡先生。”句中的“巾袍”和“髯者”、“为”三个关键词没有译出或译错,如“巾袍”:戴着头巾,穿着长袍,让学生掌握名词用作动词的用法,这题考查学生在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基础上,要求联系上下文来解释;“髯者”:解释为留有两腮胡子的人;“为”解释为“是”。而且语句翻译成现代文时句子不够通顺。主要原因是没有落实句子中的实词含义的理解,不能联系上下文,将句子放到文中去解释造成的失分。第9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散文中主旨和中心的理解。得分率84%。学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