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712556
大小:3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1-23
《对论文的引用部分不超过35%》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论文的引用部分不超过35%《浅谈多媒体在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单位:天津市蓟县燕山中学姓名:宋丽莉浅谈多媒体在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内容提要】古诗文的创作距离我们年代久远,古今字词的差异,特殊的句式等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如果教师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授课,不仅不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还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尤其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显示出它创设情境、引导想象、培养情感等优势,对于构建高效课堂有利用价值。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更好地挖掘古诗文的潜在内容,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为教好古诗文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关键词
2、】古诗文多媒体优势古诗文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诵读古诗文,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力,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培养语文素养。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美酒,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古诗文的创作距离我们年代久远,古今字词的差异,特殊的句式等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作为语文教师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授课,不仅不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还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中学语文课本的古诗文数量不少,而且大部分出自名家之手,是中考必考篇目,所以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学生学好古诗文很关键。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认为在教学中适度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更好地挖掘古诗文的潜在内容,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
3、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感受,为教好古诗文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一、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从而创设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学氛围,从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畏惧古诗文的心理。例如讲授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如果仅从字词的层次上去分析理解,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即使背诵下来,诗文也被肢解,也很难体味到其中的美。教学这首诗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先让学生聆听一段带有伴奏的课文朗读,接着播放一段西湖春意盎然的视频片段: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天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莺抢着向阳的暖树,来一
4、展它的歌喉,燕子啄泥衔草、营建新巢,姹紫嫣红的花开遍,骑马走在绿毯般的嫩草上非常惬意……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早春的氛围之中,从直观、形象的教学形式中感到春光的美好。再让学生随伴奏朗读课文。视觉、听觉、嗅觉等都被调动起来,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感知,学生主动参与,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二、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开拓学生见闻感受。初中生阅历浅,知识储备不足,因此对初中古诗文的形象、意境感受肤浅。在这种情形之下,多媒体技术能把抽象的语言变为具体的视觉画面,实现“情境教学”,从而顺利地再现课文中的事物,丰富学生感知,拓宽生活见闻,能够有效地渲染气氛,激发学习情感,引起师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如在教学
5、《天净沙·秋思》时,多媒体呈现画面: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让学生通过见到的景物展开联想,揭示了作品的主题:乡愁。这首小令前三句,共18个字,写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事物,各个事物具有鲜明的个性,在苍凉的深秋暮色中,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多媒体使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
6、体相互映衬。起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丰富了学生内心的体验与情感。三、多媒体技术引导想象,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叶圣陶先生曾强调古诗教学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因此,在教古诗时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真正领会诗人的情感。如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时,先指导学生朗读、吟诵“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描绘本来是一夜大风雪造出来的冰雪世界,但是在诗人的笔下却呈现了春意盎然的梨花满树的春天景象,好像是春风吹了一夜,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接着指导诵读“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时,教师则利用课件显示出一面鲜红的旗帜凝注不动的画面;“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
7、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送有人去时的场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然伫立在风雪中,远望朋友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四、多媒体技术培育情感,训练学生审美情趣。多媒体技术生动地展现课文的意境美、形象美、结构美,使学生情不自禁地陶醉其中,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在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时,制作了一些有关月亮和苏轼人物形象的教学图片,并配上歌曲伴奏《水调歌头》。教学时,利用多媒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