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

ID:6701912

大小:7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1-22

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_第1页
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_第2页
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_第3页
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_第4页
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优质课教案参赛学校:骔岭中学参赛教师:张丽参赛课题:动能和势能参赛时间:2014年6月17日《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课题动能和势能课型新授型拟写人骔岭中学张丽年级八年级时间2014.6.17小组理、化、生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理解动能和势能的基本概念;2、知道什么是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3、初步了解动能的大小和势能的大小各与哪些因素有关。过程与方法1、经历科学实验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2、培养学生在处理较为复杂问题时具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3、通过实验让学生有严谨的科学态度与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以实验为基础,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体验解决物理问题的成功和喜悦。了解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并能运用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法制渗透目标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相关的法律知识,如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法律教育。教学重点(1)理解动能和势能的基本概念,(2)会运用生活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教学难点探究物体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各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实验探究。需要器材:

3、斜面、斜槽、水平面、质量不等的小球、木块、小车、质量不等的钩码、铁架台、刻度尺、装有粉磨砂的盒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提问,视频展示引入用“怎样才算做了功”提问,回顾功的两要素,功的计算公式W=FS及功的单位。实验和视频引入并进行新课:教师出示斜槽,演示小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播放视频大水推翻房子,引导学生分析物体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老师总结:引入“能量”这个概念。二、新课教学(一)、能量1、定义: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学生分析的结果引入能量的概念。观察、思考

4、、分析、比较、联想、交流,总结出运动的小球、被大水推翻的房子的共同特征:“它们都能做功”并与教师一起得出: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课前必须进行诊断补偿、扫清知识缺陷。从生活走向物理,用实例,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能量的概念,从而将“能量”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课件展示)2、单位:能量的单位和功的单位一样都是焦耳(J)(课件展示)3、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4、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哪些物体具有能量。媒体展示的水对房屋、电线杆能够做功,实验中小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小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小球

5、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物体才对它推动的物体做功。思考、分析、联想、交流,得出:说一个物体具有能,并不是说它一定做了功或正在做功,而是指它能够做功、可以做功。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联想、交流学会总结,掌握基本概念,抓住中心,即物体做功的本领。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有助于学生识别各种能量的形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同时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心态,从物理走向生活。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从物理走向生活。通过现象,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二)、动能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2、习题巩固物体是

6、否具有动能,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进而通过实验,概括出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3、学生实验(教师通过引导、提问学生设计原理渗透科学的比较方法: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然后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思考、分析、比较、联想、交流,找出飞驰的汽车、正在跑步的运动员、流动的水等等这些事例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猜想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并填写导学案,得出结论:质量相等的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等的物体,质量越大,动能越大。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兴趣加深对动能的理解,使问题得到解决。抓住事物的本质

7、特征,有助于学生识别各种能量的形式,学会利用分类法找出事物的本质区别,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密切联系实际,从生活走向物理,大胆猜想,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能力和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巩固运用“控制变量法”操作实验,探究多因素问题,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心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4、【想想议议】利用本节所学的知识,从能的角度解释,为什么要对机动车的最高行驶速度进行限制?为什么在同样的道路上,对不同车型设定不一样的最高行驶速度?(向学生渗透法律知识,通过对日常行为习惯的启示,再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物体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

8、因而具有能量。例如:举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正文描述:

《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优质课教案参赛学校:骔岭中学参赛教师:张丽参赛课题:动能和势能参赛时间:2014年6月17日《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课题动能和势能课型新授型拟写人骔岭中学张丽年级八年级时间2014.6.17小组理、化、生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理解动能和势能的基本概念;2、知道什么是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3、初步了解动能的大小和势能的大小各与哪些因素有关。过程与方法1、经历科学实验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2、培养学生在处理较为复杂问题时具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3、通过实验让学生有严谨的科学态度与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以实验为基础,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体验解决物理问题的成功和喜悦。了解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并能运用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法制渗透目标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相关的法律知识,如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法律教育。教学重点(1)理解动能和势能的基本概念,(2)会运用生活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教学难点探究物体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各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实验探究。需要器材:

3、斜面、斜槽、水平面、质量不等的小球、木块、小车、质量不等的钩码、铁架台、刻度尺、装有粉磨砂的盒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提问,视频展示引入用“怎样才算做了功”提问,回顾功的两要素,功的计算公式W=FS及功的单位。实验和视频引入并进行新课:教师出示斜槽,演示小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播放视频大水推翻房子,引导学生分析物体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老师总结:引入“能量”这个概念。二、新课教学(一)、能量1、定义: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学生分析的结果引入能量的概念。观察、思考

4、、分析、比较、联想、交流,总结出运动的小球、被大水推翻的房子的共同特征:“它们都能做功”并与教师一起得出: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课前必须进行诊断补偿、扫清知识缺陷。从生活走向物理,用实例,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能量的概念,从而将“能量”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课件展示)2、单位:能量的单位和功的单位一样都是焦耳(J)(课件展示)3、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4、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哪些物体具有能量。媒体展示的水对房屋、电线杆能够做功,实验中小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小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小球

5、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物体才对它推动的物体做功。思考、分析、联想、交流,得出:说一个物体具有能,并不是说它一定做了功或正在做功,而是指它能够做功、可以做功。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联想、交流学会总结,掌握基本概念,抓住中心,即物体做功的本领。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有助于学生识别各种能量的形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同时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心态,从物理走向生活。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从物理走向生活。通过现象,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二)、动能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2、习题巩固物体是

6、否具有动能,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进而通过实验,概括出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3、学生实验(教师通过引导、提问学生设计原理渗透科学的比较方法: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然后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思考、分析、比较、联想、交流,找出飞驰的汽车、正在跑步的运动员、流动的水等等这些事例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猜想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并填写导学案,得出结论:质量相等的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等的物体,质量越大,动能越大。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兴趣加深对动能的理解,使问题得到解决。抓住事物的本质

7、特征,有助于学生识别各种能量的形式,学会利用分类法找出事物的本质区别,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密切联系实际,从生活走向物理,大胆猜想,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能力和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巩固运用“控制变量法”操作实验,探究多因素问题,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心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4、【想想议议】利用本节所学的知识,从能的角度解释,为什么要对机动车的最高行驶速度进行限制?为什么在同样的道路上,对不同车型设定不一样的最高行驶速度?(向学生渗透法律知识,通过对日常行为习惯的启示,再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物体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

8、因而具有能量。例如:举高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