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691141
大小:2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1-22
《《科学》教学中探究式学习习惯培养的实践与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科学》教学中探究式学习习惯培养的实践与体会【摘要】科学的任务就是在他们现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和实践养成他们用“理性的方法”对待生活和解决生活中面临问题的习惯,并逐步丰富和提高他们的“理性的方法”。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包括设计每个环节,选择每种材料,采取每一种教学方法,都要从这点出发来考虑,都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实施,这就是新课程中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解决“科学课怎么教”这个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所以,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每一位科学教师都力求对新课程能有更深刻地认识,都力求能掌握更多适合科学课的的教学方法。【关键词】科学探
2、究过程习惯由于学生的普遍状态是掌握的“理性的方法”不多,层次不高,往往是只能简单地用经验去对待生活,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所以,科学的任务就是在他们现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和实践养成他们用“理性的方法”对待生活和解决生活中面临问题的习惯,并逐步丰富和提高他们的“理性的方法”。探究式学习是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在初中自然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更可发挥其优势。不仅让初中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
3、掌握自然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逐步体验一种科学的认识和研究事物的方法,有利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式学习习惯。一、设计探究过程,教生共同活动引出概念。在新概念的建立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步步为营,在旧概念、旧知识的基础上,揭示新的矛盾,而后利用实验、考察等手段,甚至模仿科学家当年的探究路线,不断地进行分析、推理、假说,最后归纳出新的概念。只注重教师的“教”或只注重学生的“学”,那都不是完整的教学也不是科学的教学。有一幅漫画很贴切地说明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一只大青蛙在给小青蛙们上课,内容是如何捕捉昆虫,大青蛙在滔滔
4、不绝地讲解方法一、二、三······,小青蛙们在下面坐得很端正,听得很认真。突然一只飞蛾从窗外飞来,其中一只小青蛙立刻跳起来去捕捉这只飞蛾,于是大青蛙大怒,一声断喝“给我出去,上课不认真听讲”。其实那只小青蛙正是在全身心地投入到关于如何捕实昆虫的这一教学活动之中。设想一下,即使小青蛙能把大青蛙讲解过的方法倒背如流而不会在实践中运用这些技能,这样的教育还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呢?同样的,如果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那么无论教学过程是多么的严谨连贯,知识讲解得多么清晰透彻,那终究是纸上谈兵,这种教育也是失败的教
5、育。可贵的是,新课程在内容编排中很好地处理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很多教学素材都可以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活动完成。比如:学习固体压强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拿出铅笔,用两只手的食指顶住铅笔的两端,,当两手指稍微用力压铅笔时,学生可以感受到压在尖的一端的手指更痛,且压力越大感觉越痛。教学时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践体验一边观察一边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压力的大小有关,和受力面积也有关。有了师生的这种互动,压强概念的得出就变得顺理成章了。又如:在教《种群和群落》的概念时,干脆带学生坐到田埂上,看着水稻田,亲亲切切地
6、去把握两个概念。我先问学生:田里有什么?他们回答:水稻、杂草、青蛙、昆虫、蚯蚓、阳光、水、土等。我告诉他们,如果将阳光、水、土等非生物因素撇开,剩下的生物因素可看成一个集合,我们称它为“群落”。然后让他们翻开书本,一起理解“群落”的定义。分析出三个要点:(1)区域性,即群落可大可小;(2)生物的总和,排除非生物因素;(3)各种生物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顺而复习:什么叫“种”?“种”是生物的基本分类单位。指出:眼前这块稻田里,如果再撇开其它各种生物,而单看水稻,那么剩下的就只有一个“种”——水稻。这样,所有的水
7、稻又组成了一个集合——“种群”。最后指出“种群”和“群落”的关系,两个都是集合名词,种群是群落的下属单位,同种生物个体组成种群,不同的种群合为群落。总之,概念的建立是一个活生生的动态的探究过程,只有充分展开、充分稀释这个过程才有探究的空间和园地,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习惯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得以形成。当年的科学家费尽周折、历尽艰辛才建立起来的概念、规律,我们不可以生吞活剥、囫囵吞枣地硬灌给学生。二、暴露思维过程,练好习题习题的解答,无论简易,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教师不应做学生思维的保姆,
8、而要让知识成为自己思考的果实”。有的问题,即使稍难一点,教师也不能包办代替,而要将师生双方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出来。例如:有一铁片质量为10克,将它浸在CuSO4溶液中片刻,取出称量质量为10.8克,有多少克铜生成?对初学者来说,这道题初看简单,再看傻眼了!10克铁中参加反应的有多少?后来的10.8克似铁非铁,似铜非铜,到底铁片上附着了多少铜?条件不足,无从下手!这时候,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