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六大“不对称”特征 破解就业结构性难题

分析六大“不对称”特征 破解就业结构性难题

ID:6661482

大小:2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1-21

分析六大“不对称”特征 破解就业结构性难题_第1页
分析六大“不对称”特征 破解就业结构性难题_第2页
分析六大“不对称”特征 破解就业结构性难题_第3页
分析六大“不对称”特征 破解就业结构性难题_第4页
资源描述:

《分析六大“不对称”特征 破解就业结构性难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分析六大“不对称”特征破解就业结构性难题  就业结构性矛盾已成为当前民生的首要难题。这是一个在我国劳动力总量增长、总体过剩的前提下,劳动者“就业难”与部分企业“招工难”并存的特殊现象。  就业形势面临总量过剩和局部短缺的双重压力  细究下去,我们会发现,这种结构性矛盾,是就业元素在分布上的失衡。主要表现为六个“不对称”:一是地域不对称,虽然四川、河南等劳务输出大省也出现了用工紧张问题,但缺工的主要是东部地区,原因是中西部劳动力就近

2、就地转移就业的机会增多,选择“孔雀东南飞”的劳动务工人员数量减少;二是时间不对称,表现为季节性的“招工难”,一般春节前后缺工严重,过完正月开始缓解,二、三季度供求基本平衡,甚至过剩,这种现象与中国人回家过年的传统有关;三是产业不对称,大量缺的是那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和餐饮、商贸等服务行业的普工,原因是这些企业为求职者提供的工资太低、工作和生活条件较差,而岗位稳定、待遇条件好的企业、行业仍然一岗难求;四是技能不对称,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

3、,需要大量的石油化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高端技能型人才,而在非技能型领域积压了大量的大学毕业生,低端劳动力绝大多数没受过技能训练,也不能胜任;五是信息不对称,在用工高峰期到来之前,为农民工提供准确的就业信息十分重要,而据调查,因缺乏就业信息和就业渠道而影响就业的农民工数量众多,找到工作后感觉岗位不理想、不满意的更为普遍;六是年龄、性别不对称,因为青年人好培训、体质强、家庭负担小,女性心灵手巧、容易管理、对工资期望值低,在人力资源市场上,还存在着年轻劳动力不足、中老年劳动力过剩和女工比男工更

4、缺的现象。  从这六个特点可看出,我国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已经消失,但供大于求的“人口红利”并未结束,就业形势面临总量过剩和局部短缺的双重压力。这一结构性矛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虽然有负面作用,但从全局和长远看,有利于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和收入结构,有利于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有利于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努力让各种就业元素从“不对称”走向“对称”  我们要因势利导,从这些不对称的特点出发,寻找破解难题之策。笔者认为,应着重抓

5、好以下五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从注重扩大就业,转变为兼顾提升就业质量。未来一二十年内,我国仍将处于劳动力增长期,扩大就业的任务繁重。民营经济是扩大就业最重要的力量,特别是中小企业吸纳劳动力数量多,约占低端劳动力的80%左右。长期以来,这些中小企业依靠低廉的人工成本生存,不太注重人才技术支撑,因此生命周期很短,平均只有3年多时间,造成就业很不稳定。我们要帮助民营企业补上人才的“短板”,以此稳定就业。一方面,要完善和落实鼓励高校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的政策,尽可能在社会保险、住房公

6、积金、经济适用房等问题上,与到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另一方面,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通过人才这个第一资源的配置,增强发展后劲。如此,让民营企业在对人才的吸纳中提升就业质量,在做大做强企业中扩大就业数量。  第二,从注重提供岗位,转变为统筹城乡就业机制。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造成了农民工“两栖型”、“候鸟式”的特殊生存方式,是产生季节性“招工难”的根源。破解用工难题,治本之策是主动

7、适应工业化、城镇化要求,统筹好城乡一体化就业机制。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取消附着在户口上面的居住权、教育权、社会保障权、社会参与权等限制,建立平等的就业制度。要降低进城门槛,允许有固定工作和住房的外来务工人员转为市民。同时,加强教育、医疗、养老保险、廉租房等保障措施,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让“乡下人”享受与“城里人”基本相同的国民待遇。  第三,从注重劳务对接,转变为精耕人力资源市场。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8、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明显增多。人力资源的流动将逐渐演变为寻求在本区域内实现平衡。因此,要收回盯住几个人口大省要劳动力资源的目光,将视点回落到对本地区人力资源的精耕细作上,挖掘市场潜力,包括特殊困难群体的就业,真正实现充分就业。  第四,从注重办好技校,转变为全面加强职业培训。职业培训是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我国长期存在着“技工荒”,原因是以技校为主的培养体系,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