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656417
大小:2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1-21
《课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练习课)23630》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练习课)23630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曾国藩课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练习课)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有进一步理解;并能较灵活地应用判定定理解题。二、任务分析1.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根据已知条件及图形特点能较灵活地应用判定方法;并能对问题作较全面考虑。2.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之后的一节练习课。教案设计立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进一步使学生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另一方面是让学生进一步形成主体意识,逐步提高主体参与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获取知识,
2、为今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打下基础。三、教学过程一、知识复习提问复习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判定定理。并利用多媒体一列出图表。(学生口答)二、应用举例练习1:在迎接世界中学生运动会召开的日子里,小王用两根长为40cm和一根长为50cm的木料,做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花架,记为△ABC。现小张正好有一根长为20cm的木料,他准备另外再找两根木料,用它们做一个与小王的花架相似的三角形花架,记为△DEF。请你猜一猜:小张另找的两根木料的长是多少?(稍让学生思考后直接口答,然后出示答案:20cm,25cm或16cm,16cm并加以表扬,再出示下一题)请你证明小张用这三根木料所做成的花架与小王的花架一定
3、是相似的。(根据图示,让学生口述理由。)接下来请同学们动动手,一起来研究第二道题目。题2:己知:D是△ABC边AC上一点。请你试一试:如何在边AB上取一点E,使△ADE与△ABC相似。(学生独立思考片刻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最后集体交流。估计出现下列三种情况:作DE∥BC,由预备定理知,△ADE与△ABC相似;作∠ADE=∠B,由判定定理1知,△ADE与△ABC相似;在线段AB上截取AE,使(或),由判定定理2知,△ADE与△ABC相似。)(如果第三种情况有困难,可作提示:图中AB、AC、AD的长已知,能否求出AE?)师:(针对第三种情况)在线段AB上截取AE,使AD。实际上,就是作线
4、段AB、AC、AD的第四比例项,由于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所以E点的位置就是第2种情况作出的位置;同理,在线段AB上截取AE,使,所作出的E点的位置就是第2种情况作出的位置。因此无论哪一种取法,E点的位置只有二种。这道题目老师没有直接给你条件证明二个三角形相似,而是给出了一个图形,要你通过添线后得到三角形,同学们很好地运用了作平行线、作相等的角甚至作第四比例项等方法进行添线,用学过的知识得到相似三角形。通过以上二题的练习我们已经把相似三角形的有关判定练习了一下。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第三道题目。题3:己知:在△ABC中,CD⊥AB,垂足为D,DE、DF分别是△ADC和△BDC的中线。求证:△D
5、EF∽△CAB。(学生稍思考后直接口答,师随学生口答板书证明过程)三、变式练习在这道题目中,当DE、DF分别是△ADC和△BDC中线时有△DEF∽△CAB。如果再增加条件∠ACB=90°,并把DE、DF改为:分别是△ADC和△BDC高,或者分别是△ADC和△BDC角平分线时,请同学们画一画、看一看、再讨论讨论△DEF与△CAB是否仍相似?为什么?(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集体交流)四、归纳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讨论了三道练习。通过一、二两道练习,使我们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思虑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了解题的完整性和灵活性;在第三道练习中,我们作了比较多的变化,但
6、无论怎样变化,要证明的两个三角形仍然具备相似的条件,所以始终可以判定这二个三角形相似。这些都是训练我们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请同学们在平时练习中也作这种尝试。五、布置作业(略)设计说明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根据现编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节课设计了三道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开放性、探究性的练习题,旨在将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三者互相结合,体现"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练习1是把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题目。题目以迎接"世中会"为背景,创设问题情景,目的是巩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分类思想方法,并养成完整地考虑问题的习惯。练习2是操作题。让学生通过亲
7、自动手操作,探究获取"点D应如何取"的方法,从而巩固相似三角形的预备定理和判定定理1、2,并从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惟的能力。练习3一组条件改变而结论不变的变式题。题目从易到难,第一层次,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其证明方法多种,可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进一步巩固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基础;第二层次,是在原题的基础上加以变式,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归纳、交流,检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另外,图形的变化,也培养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