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649100
大小:3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1-21
《初中议论文教学的困惑与尝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初中议论文教学的困惑与尝试湾里区梅岭学校高建国初中的议论文教学,是起步点,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偶尔读到了一篇《对初中议论文教学的一点思考》的网文,立刻引起了我的关注和阅读兴趣,读后既感同身受,也受益匪浅。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体会,期待它能对我们初中议论文的教学和写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初中议论文教学的困惑议论文是九年级的一个学习重点,议论文内容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考阅读练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议论文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花很大的气力来翻越的一座高山。但在议论文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议论
2、文的接受有一定的难度。虽然教师在课上也对课文花费了很大的气力来分析,但有一部分学生还是看不懂,理不清文章的思路,找不准文章的中心论点。在做议论文的练习时,同样感到无所适从,不知从何下手。特别是思辨性比较强的文章,有的学生干脆就读不知所云。文中作者认为:“课文文本的指导作用有待提高”,我也有同感。归结起来其主要表现在:1、到九年级才明确提出议论文的概念为时有些晚。议论文是中考阅读中三个阅读文中的一个,到九年级才出现,如果从认知能力上讲,九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都有所增强,肯定是便于议论文的教学。但鉴于九年级的特殊性,很多
3、学校在新年一过也就结课了。其实真正的接触课文教学的时间也就只有半年。并且课本中出现的议论文只在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在现代文部分没有出现议论性的课文。只是在古文部分,出现了孟子的三篇文章。所以说,议论文,在初中三年的教学中,只是在九年级才进行的。我认为出现的时间有些晚了,在学生的心底形成的印象比较浅,学生做练习的时间也相对短。相对于议论文来说,说明文的文章在八年级就接触,并且在八年级上册就有两个单元,学生可以用很长的时间慢慢得来消化这些知识。记叙类文章的教学就更不要说,始终贯彻于三年的教学中。在教材中议论性文章出现得较晚,我
4、认为这是学生不能很好掌握议论文的一个客观原因。(2)缺少典范性的议论文章。在九年级上册首先出现的议论性文章是第二单元。第二单元文章:《敬业与乐业》、《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傅雷家书》、《致女儿的信》。从体裁上讲,前两篇是讲演稿,后两篇是书信。属于议论性的文章,但都不是非常典范的议论文。《敬业与乐业》、《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是两片演说稿,并且文章比较长,学生从整体把握上有一些难度。《傅雷家书》、《致女儿的信》是两篇书信。感情细腻而丰富,但随意性比较强。如果拿来向学生讲述议论文的有关知识,还是不恰当。相对来
5、讲,这四篇文章中,《敬业与乐业》还是一篇比较典范的议论文。从题目我们可以分析论题,可以找出明确的论点,文中有事实论据、道理论据、总分总式的结构也比较明显。但本文对于第一次接触论辩性文章的学生来讲,从篇幅上,还是稍长了些。学生能读懂,但如果一下子在头脑中形成议论文的有关知识,还是不太容易的。其实课本出现议论文的有关概念是在第四单元。在这单元的教学目的中明确出现了有关议论文的知识,特别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和《短文两篇》,课后补白部分出现了议论文的阅读知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在这里才闪亮登场。我认为本单元的文章作为议论文的教学还是
6、比较合适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认清其与记叙文的区别,把握其文体特点,掌握了有关议论文的基本概念。鲁迅的《中国人失掉了自信了吗》是一篇非常典范的驳论文,树立批驳的靶子,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这篇文章是一篇标本式的文章。我认为对于新知识,适合选择典范的文章,也不应该太难,让学生由浅入深地逐渐地理解。这样,学生才会易于理解,也乐于接受。二、初中议论文教学的尝试对于初中议论文的教学,也许大家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亦或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但我读了这篇网文之后,其中的一些观点确实让我感同身受
7、。现在说来与大家一同分享。1、提早加入一些文质兼美的议论文。文中提到:“要想更好地引导学生,教师只有先丰富自己,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教学营养,所以教师必须广泛地阅读,从中选取一些文质兼美、贴近学生生活的小文章,时代感要强,要符合学生的生活,让他们觉得离自己的生活是很近的。”对此我深有同感。我们可以在八年级下学期或更早一些时候提早引入议论文知识,可以把原来教材中出现的那些典范性的文章拿来使用,如:《谈骨气》、《怀疑与学问》、《想和做》等。同时,历年中考题中的比较典型的试题,我们也可以拿来,作为辅助,提早介入。不一定是做练习,教师
8、可以有针对性地介绍或分析。我一般在九年级议论文单元之前,会有针对性地找几篇课外的、简短的、典范性的议论文来讲解议论文的有关常识,这样之后,学生再接触课本中的文章,就不会有畏难情绪了。2、提高学生对议论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文中作者提到:“必须教会学生不能忽视文章的整体性,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