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孔不入的媒体现实:直接和间接经验对香港与广州受众犯罪观念的影响

无孔不入的媒体现实:直接和间接经验对香港与广州受众犯罪观念的影响

ID:6611210

大小:188.50 KB

页数:36页

时间:2018-01-20

无孔不入的媒体现实:直接和间接经验对香港与广州受众犯罪观念的影响_第1页
无孔不入的媒体现实:直接和间接经验对香港与广州受众犯罪观念的影响_第2页
无孔不入的媒体现实:直接和间接经验对香港与广州受众犯罪观念的影响_第3页
无孔不入的媒体现实:直接和间接经验对香港与广州受众犯罪观念的影响_第4页
无孔不入的媒体现实:直接和间接经验对香港与广州受众犯罪观念的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无孔不入的媒体现实:直接和间接经验对香港与广州受众犯罪观念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无孔不入的媒体现实:直接和间接经验对香港与广州受众犯罪观念的影响郭中实、祝建华、陈怀林、俞旭、黄煜《摘要》:本研究通过整合涵化理论与非个人影响理论探讨了不同的信息源在影响个人对犯罪的观念的形成及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作者于1997年和1999年在香港和广州收集了官方犯罪统计数据,报纸的犯罪报导并对两地居民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显示,尽管两地的实际犯罪率均有下降,但是媒体报导的篇幅与煽情程度却大幅增加,而居民对犯罪的看法更加接近媒体的描述。两地居民均普遍认为另一社区更危险,这与我们提出的「第三地效应」具有相符之处。关键词:涵化效果、非个人影响、犯罪报导、犯

2、罪观念、第三地效应、媒体效果投稿日期:2001年5月11日;通过日期:2002年1月17日;期刊:《新闻学研究》本研究项目是由香港大学委员会(CITYU1018/97H)及香港浸会大学(FRG/96-97/II-26)研究经费资助。作者对两位提出宝贵意见的匿名评审人表示感谢。作者郭中实为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副教授,Email:guo@hkbu.edu.hk;祝建华为香港城市大学英文与传播系教授,Email:enjhzhu@cityu.edu.hk;陈怀林为澳门大学社会人文学院助理教授,Email:huailinchen@yahoo.com;俞旭为香港浸会

3、大学新闻系副教授,Email:s32081@hkbu.edu.hk;黄煜为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副教授,Email:s03033@hkbu.edu.hk。研究人们建构社会现实的过程,就是一个了解个人透过总结直接及间接经验而形成自身看法的整个推断过程。其中,直接经验指的是人与现实的感官接触,而间接经验则源自非正式的人际交流及大众传媒(Tyler,1980)。人们能够有意或无意地将两种经验融会贯通,形成对世界的看法、观念及意见,进而作出判断和决定并采取行动。学者们在研究人们对现实的看法时往往超越了概念本身,而深入到造成现实观念的各种社会力量。这样做的原因有二:

4、其一是个人对现实的认识过程汇聚起来,就成为公众舆论及采取集体行动的重要基础(Glynn,Ostman,&McDonald,1995)。其二,学者们更为关注的是,人们赖以认识世界的信息生产者在此过程中所起的操控作用。无疑,大众传媒在这方面的潜在影响力不容忽视。媒体传递的信息可以误导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此事令人忧心忡忡。这种担忧乃是基于两个重要的前提:一、人们在形成对现实的看法时,严重依赖象征性的描述;二、此类描述多半维护社会制度中的既得利益,故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偏见(Peters,1995)。在这一大的思维框架下,本研究分析了人们对社会的看法及其形成过程,

5、重点在了解这些看法的内部架构,以及大众传媒和其它形式的社会经验对此的不同影响。我们的研究对象将人们的现实观念缩小到对犯罪的看法及其形成。我们的目的是为两个主要研究问题寻找答案:一、人们对犯罪的看法主要包含什么?二、媒体信息和直接经验是如何影响人们对犯罪的看法的?在认识事物方面,通过人际交往形式获知的信息与从非人际交往形式中得到的信息各有特点。由于直接体验受限于人的生活空间,所以通过这一渠道得到的信息也是极为有限的(Tyler,1984)。人与人之间的交谈这种非正式的传播,尽管长短、内容、涉及面各异,但同样也离不开个人交往的小范围(McLeod,Sche

6、ufele,Moy,Horowitz,Holbert,Zhang,&Hicks,1998)。相形之下,大众传媒传播的内容,则是人们了解自身生活环境之外的社会的最系统、最持久且最稳定的信息来源(Mutz,1998)。尽管我们对获取信息的各种形式有所了解,但直接经验、交际网络、大众传媒信息与人们对现实的看法之间的关联仍令人困惑。例如,直接经验虽然具有局限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对社会观念的影响微不足道。个人的亲身体验可以用来验证来自间接渠道的信息,从而对维持或改变人们对社会的看法举足轻重。另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交谈而借鉴他人的经验,这在人们形成对某些罕有的但后

7、果严重的事情(如成为犯罪的受害者)的看法时,大有裨益。本研究整合了两种理论方法和它们的前提,将不同信息来源对不同的观念的影响加以比较。为了便利操作,涵化理论(CultivationTheory)将传媒塑造象征性现实的研究对象简化为一组同犯罪有关的概念,包括对犯罪出现的可能性的估计和对于「卑鄙的世界综合症」(meanworldsyndrome)的测量指标。从概念和实证分析来看,这些观念和人们观看电视的时间总量的联系十分密切,超过了同现实社会中个人经验的联系。由Tyler(1980)提出,并由Mutz(1998)进一步发展的「非个人影响」(imperson

8、alimpact)模式同样研究人们对犯罪的看法,但却是着重对比不同类型经验的不同效果。其核心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