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体哲学到交互主体哲学 ——后形而上学的哲学方法论问题

从主体哲学到交互主体哲学 ——后形而上学的哲学方法论问题

ID:6589326

大小:62.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1-19

从主体哲学到交互主体哲学  ——后形而上学的哲学方法论问题_第1页
从主体哲学到交互主体哲学  ——后形而上学的哲学方法论问题_第2页
从主体哲学到交互主体哲学  ——后形而上学的哲学方法论问题_第3页
从主体哲学到交互主体哲学  ——后形而上学的哲学方法论问题_第4页
从主体哲学到交互主体哲学  ——后形而上学的哲学方法论问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主体哲学到交互主体哲学 ——后形而上学的哲学方法论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从主体哲学到交互主体哲学  ——后形而上学的哲学方法论问题一主体哲学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兴起,对于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及其思想解放起了极大的作用。在一定的意义上,主体哲学所肩负起的社会历史任务还没有完结,因此,也许提出经典意义的主体哲学在中国的终结还为时过早。但我们必须看到,由于社会发展背景所形成的这个哲学思维上的时间差,已经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着当代中国哲学的思维。中国的哲学家们只有自觉地突破它自身的局限,才能在转变思维方式的意义上介入后现代的哲学话语,从而把中国当代哲学向前推进。主体哲学的兴起,冲破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对马克

2、思主义的前苏联式诠释导致的思想僵化。80年代初期大规模地对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人性、人的异化和人道主义观的大讨论(尤其是对早期马克思、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重视),凸现了人的主体性问题。当代中国主体哲学的兴起,其中心意义是提出了长期被忽视的人的价值与意义问题。前苏联式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忽视了人作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或人的实践活动,使得“社会存在”、“生产方式”失去了实践的本性,变成了某种客观主义的公式叙述,人则成了消极的、被支配的、被控制的。这种前苏联式诠释的唯物论成为某种宿命论或经济决定论,而它所强调的只是某种脱离人的社会实践

3、的客观规定性。以人道主义命题提出为历史所忽视或掩蔽的人的价值问题,强调主体的意义,那就必然把我们带进主客体对立的思维模式中去。这样一来,这种人道主义就正如海德格尔所指出的,是形而上学传统中的人道主义,或者说:“人道主义在本质上是形而上学的,……只要形而上学坚持忘在的话,形而上学就不仅不追究存在的真理的问题,而且堵塞了这个问题。”①(注:《海德格尔选集》(上),三联上海书店,1996年版,第387—388页,395页。)由于我们没有其他思想资源借于进行我们的思想启蒙,因而不自觉地陷入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之中。然而,由于形而上学忘记了存在问

4、题,形而上学的人道主义并没有回答人道主义本身的问题。“要从存在的真理着想,却不要形而上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②(注:《海德格尔选集》(上),三联上海书店,1996年版,第387—388页,395页。)那么,何为形而上学?又何为存在?为此,我们必须从后形而上学思维的意义上把当代中国的主体哲学思潮与西方传统哲学关联起来。近代以来人道主义的哲学形态就是主体哲学。主体哲学或者说笛卡尔一康德式的意识哲学把主体或者说自我放在中心地位,集中从主体、“自我”与认识对象的关系即主体关系来思考,这样,主体哲学的一个根本特征在于主体与客体的二分式思维,即把主

5、客体二分作为本体论的前提。主体中心理性高扬了人的主体性,但这种哲学思维范式是与几千年来的柏拉图的超验主体图式一脉相承的。海德格尔在谈到尼采时说:“‘上帝’和‘基督教上帝’这两个名称根本上是被用来表示超感性世界的。上帝乃表示理念和理想领域的名称。自柏拉图以来,更确切地说,自晚期希腊和基督教对柏拉图哲学的解释以来,这一超感性领域就被当作真实的和真正现实的世界了。与之相区别,感性世界只不过是尘世的易变的,因而是完全表面的,非现实的世界。尘世的世界是红尘苦海,不同于彼岸世界的永恒极乐的天国。如果我们把感性世界称为宽泛意义上的物理世界(康德还是这

6、样做的),那么,超感性世界就是形而上学的世界了。”③(注:《海德格尔选集》(下),上海三联书店,第771页。)这个超验主体,在柏拉图那里,是理念,是逻各斯中心,在中世纪,是上帝,而在笛卡尔那里,则把自我意识(主体中心理性)放在这个位置上,把一个意识主体抬到这个绝对的位置上。康德提出“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问题,其分析的对象就是意识的先验结构。他的感性、知世、理性概念,以及“先验构架”“先验统觉”等表明,在康德的哲学中,“自我意识”或意识主体占有一个中心的位置。而我国当代的主体哲学,在20世纪80年代初,李泽厚先生就明确指出:“从哲学史

7、的角度看,这种哲学可追溯到康德,他用唯心论的方式提出了作为主体性的课题。”④(注: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二版,第429页。)当代中国的主体性哲学思潮,其思维概念及其理念,思想史的背景可说是西方传统哲学,尤其是近代以来的西方主体哲学。然而,自从20世纪以来,主体哲学(意识哲学)已经受到来自分析哲学(语言哲学)为主的现代哲学的挑战。20世纪西方哲学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这就是语言取代意识(或认识论)问题而成为中心议题。自从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以来(更早可追溯至尼采、皮尔士等),经过解释学和现象学,以及解构主义

8、,出现了反本质主义和反逻各斯中心这种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反本质主义、反逻各斯中心主义一反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的哲学传统,认为没有这种逻各斯的中心性(理性中心,上帝中心以及近代哲学的主体中心都是逻各斯中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